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二册《复合判断》一文讲到选言判断的运用,举了这样的例子: 稻子长得不好,不是缺肥,就是缺水。短文解释说:“这个选言判断的两种可能性是相容的,因为稻子长得不好,可能是既缺肥,又缺水。应该把‘不是……就是……’改为‘或者……或者……’才恰当。”难道真的把关联词语这么一改就恰当了吗?不是的,这么一改仍然是不恰当的。因为稻子长得不  相似文献   

2.
复句中除了并列复句可以不带关联词语外,其他复句的分句之间由于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便需要不同的关联同语予以区分。一般地说,不同的复句有不同的关联词语,不会混淆。但是,在吃透力句间固有的逻辑事理关系之前,在吃透关联词语原有的表意作用之前,还是会因错用关联词语或关联词语错位而造成病句,试比较下列关联词语:一、’不是……而是……”同“不是……就是··”前者表示否定一个,肯定另一个,当属并列关系;后者表示两种可能性是不相容的,非此即被,当属选择关系。〔思考)在下列两句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l_我去,你去…  相似文献   

3.
连词与有连接作用的副词和短语统称为关联语,关联词语是判断复句类型的重要特征,但是,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复句,因为“关联词语除了连接分句之外,还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胡裕树《现代汉语》31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特别是其中“有些关联词语如‘无论、都’,‘只有、才’,‘就是、也’等,既可以用在复句的分句里面,也可以用在单句的句子成分里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42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因此,含关联词语的单句容易同含关联词语的复句相混淆,致使相当部分学生乃至一些教师在分析这类句子时颇感困惑。下面笔者试摘取正误两类例句进行探究性分析,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4.
春语·秋思     
编者推荐:此文还须锦上添花:1将第二自然段修改为“‘春’尊重‘秋’”;第四自然段修改为“‘秋’也尊重‘春’”,并对其他自然段中涉及到“崇拜”“尊重”的文句作相应修改——回答“春天的浪漫和秋天的成熟”的辩证统一关系。2这是关系类话题作文,作文在解读其“关系”时,最好进一步指明其“辩证统一”的具体方面。3标题要改得实在一点,不重复话题的文字,不出现表“虚意”的词语。  相似文献   

5.
《例谈语句中表“强调”的几种方式》(见《语文知识》2000年第8期)一文中,谈到了表“强调”的几种方式:①运用反问句式;②运用感叹句式;③运用倒装句式;④借助关联词语,运用复句的方式;⑤借助于标点符号的强调方式。然而,正如作者所言: “表‘强调’的方式不仅仅以上几种。”笔者以为,就初中语文而言, “语句中表‘强调’的方式”还可以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只要……就……”与“只有……才……”是常见的表示条件关系的两组关联词语,每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前、后分句之间都存在着条件与结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如何区别呢? 先看两个例子。①只要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被固定下来。②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有选举权。例①这组关联词语,表示前  相似文献   

7.
贵刊1989年7、8期合刊第82页《这组数据的来历》一文中有:“中师物理教材中乐音音阶频率的关系不宜采用‘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确定的数据,建议采用‘十二平均律’确定的数据,即表2所提供的数据”,其理由是“十二平均律’较‘纯律’、‘五度相牛律’易学易懂”。应该肯定,文中对“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介绍和列出的音阶频率关系是正确的。文中说“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倍频程平均分成十二等份……”这就不甚确切,该文还按照学生提出的“十二个半音的频率  相似文献   

8.
谈起词语重叠,人们往往只从语法角度去认识而很少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它。殊不知词语重叠也是一种审美手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诗经》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审美内容,正是与《诗经》中所采用的丰富的审美手法分不开的,词语重叠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九十八篇运用了词语重叠手法。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评价《诗经》运用词语的重叠时指出:“‘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似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口要)(口要)’学草木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他甚至还  相似文献   

9.
下列例句,在语文课本“指出(或‘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或‘指出’)关联词语”一类练习中出现,可见编者是将其视为复句的。我认为它们并不是复句: 一、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高中第四册《书博鸡者事》练习) 此句有动词“观”统领,“观”字下涉动作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上作文课,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语“谋定而后动”,让同学们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经过考虑后,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张文说:“谋就是考虑、计划的意思,‘定’就是好了、妥当的意思……”,张文的话还没说完,李红就抢着说:“我知道了,‘后动’就是然后去做的意思,‘谋定而后动’的意思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好计划好然后才去做,可是这个词同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呢”?李红的话音一落,同学们带着满脸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开心词典     
造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语造个句子。“小明:“我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又想玩这套,不能将‘果’和‘然’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说完,整个句子是—  相似文献   

12.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13.
复句关联词语口诀“既”“又”“一面”表并列,“首先”“然后”表承接。“不但”“不仅”加“而且”,递进关系莫忘却。“不是……就是”“宁可……不”,选择关系再加“或”。“虽然”“但是”与“然而”,转折关系还有“却”。“因此”“因为”和“所以”,因果关系常...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三元关系型作文题的思辨性写作,从“梳理‘现有关系’”的写作前提到“建构‘自理关系’”的深入,廓清了三元关系型作文思辨性写作的基本认知并提出具体写作策略,而“辨识‘强加关系’”是要求写作教学力避套路化、模式化。教师应以三元复杂关系的梳理为载体,提高学生思辨性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何谓“仿词”?顾名思义,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仿词可分为四种方式: 其一是反义仿词。例如:“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儿的反义仿词“他信力”和“自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发现未能准确地填写关联词的因素颇多,具体地说,对一个复句或句群,不会从整体上认识它,便不能把握住关联词语是在复句和句群中起“纽带”的作用,信手拈来,乱填一通;或者没有掌握关联词语在句中的运用规律,对一些固定格式、搭配习惯缺乏了解,结果张冠李戴,或者前后不顺畅。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关联词语后面又套用关联词语,究竟哪个适用范围大一些,即“管”得长一些,哪个“管”得近一些,最容易引起错乱,例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可以不难看出:“因为……所以”是大层次,“管”得长一些,“如果……就”则只在“所以”部分里起作用。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最基本的还是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复句或句群的意思,并把每个分句的意思及其相互关系弄清楚,初步确定大关系,再看小层次,在确定时把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7.
冒号的主要用法是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或用在称呼和需要说明的词语后。如“我们的复习分为两个阶段:一为专项复习阶段;二为综合复习阶段。”又如“同志们:现在开会了。……”引号的主要用法是表示内容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殊称谓或需要特殊强调的部分。如“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又如“这种做法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终于平息。”具体应用时,我们常常遇到冒号与引号连用的情况,冒号与引号经常“携手”,却容易出错,中考也常考到这类知识,我们必须掌握正确辨别和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考对关联词语的使用时有考查,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使用中的常见错误做一总结,以便我们从整体上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给以把握。一、前后配搭不当复句内分句之问的关系常用一些成双成对的关联词语来表示,如果对这些前后必须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记不熟,或者理解不到位,在使用的时候就很有可能犯前后不配搭的错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教者问。“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泽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教者问同学们意见如何,大家七嘴八舌,但说不到关键处。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  相似文献   

20.
文言词句知识的灌输赖以文言课文的教学,而在文言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又总希望所讲的词句知识能够相对地集中,最好每教一篇课文就能解决一两个知识专题。于实践中察知:“扎根串联”一法尚为可取。“扎根”,即为立足一篇,攻其一点。《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诸多被动句,或为“‘见’+动词”式,或为“‘为’+动词”式,或为“‘被’+动词”式,或为“动词+‘于’”式,或为“‘为……所’+动词’式,或则什么表被动的词语都不用。一篇课文之中,被动句式如此之多,是集中进行文言句法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学中,我们抓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