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有一个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所谓他律,即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如果把这两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扩大一下,我们发现,不仅在道德判断方面,就是在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也有一个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而且让儿童学会自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六岁以前,多是他律,慢慢才形成自律。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小结几种教育行为是如何对幼儿进行他律慢慢让其形成自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能遵守幼儿园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小朋友的。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在小学阶段,正是儿童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道德判断上逐步转化?如何采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呢?  相似文献   

4.
新编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辨析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品德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辨析能力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随着自身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是:1由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沿用他人的评价标准到具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反复论证了□王天杰儿童道德发展是由他律的道德逐渐向自律的道德过渡。2由效果到动机,即从注意…  相似文献   

5.
吴丽梅 《考试周刊》2009,(19):231-232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阐述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及自律阶段,并揭示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并然性。这对幼儿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但在现行幼儿德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启示下,对培养儿童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方法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6.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以完成幼年时期的人格结构发展上从本我发展到整体的自我和超我的层次。任何不能转换为自律的道德的道德他律,都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以往的基础道德教育多停留在说教等他律的浅层次上,严重忽视了在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简要勾勒出利益动机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的依据,以证明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张声远 《中国德育》2006,1(5):21-24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从无律、他律到自律。儿童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在于使儿童由服从他人的规则转而服从自己的规则,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的尊严是自律和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自律和自我教育要遵循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德性是从外部强制到内化的提升过程,亦即从外部控制的他律(对赏罚和权威的服从)到自律控制(根据规则本身的善恶和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框架做出判断)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儿童在认识世界以及与人交往的最初阶段,开始是爸爸妈妈"让我怎样"后来是"老师这样说的",总以他人的要求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要让孩子学习自己协调分配角色,教师的引导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通过"四常法",谈谈游戏中对幼儿自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正生活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他们生活无忧无虑,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没有奋斗目标,缺乏责任意识,甚至没有斗志。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对于学生群体来说,积极地、发展性地引导比诊疗性的解决问题更重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阐述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据此,我校多年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成长。将规范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理念融为一体,比如,从每学期开学都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5,(84):170-171
自律是对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目标,然而,自律不是自然存在于儿童的道德进化过程中的,这期间他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民主的他律是通向自律的有效途径,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责任为导向,从制度文化的创建、行动文化的落实到自律文化的培养几个方面帮助儿童顺利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相似文献   

12.
早期德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全部幼儿教育的基石和重心。幼儿的早期德育不仅仅重要,也最为复杂。它既是独立的,又广泛地渗透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各项内容和活动之中,并有其特定的心理结构,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幼儿早期德育中,始终把握幼儿的品德心理结构,抓住早期德育中最关键的工作环节,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自爱—他律—自律—公正”等阶段,而2—7岁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最初阶段,属于他律…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按照一定阶段,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早期儿童进行理性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其理性原则是不能被理解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把握儿童道德成长规律,以实现道德习惯与道德理性的相伴成长。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按照一定阶段,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早期儿童进行理性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其理性原则是不能被理解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把握儿童道德成长规律,以实现道德习惯与道德理性的相伴成长.  相似文献   

15.
德育过程体现为两大程式: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自我建构是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德性内生是品德形成的实质。德育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还是从自律到自觉自为的过程。道德自觉自为是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德育的使命主要是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自为品...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是一个道德家"是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点。生成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从"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由"。为此,需要树立生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意识,营造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过程,实现这种转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从科学育人的角度讲,高校德育工作到位的标志应该是:大学生群体能够内化教育者对他们施加教育和影响的他律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行为准  相似文献   

18.
一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个人的品德发展过程,是一个“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他律”是指个体服从他人的道德判断,“自律”是指个体服从自己的道德信念支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果没有个体的自我教育,外界的教育影响就无法通过个体心理内部矛盾起作用,教育就只能成为一种强制性而收效甚微的外在灌输。  相似文献   

19.
即便是最好的老师,有时也会遇到学生违反纪律,不服从管教。单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是不足以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道德需要“自律”,但道德具有非强制性,其约束力是有限的,因此还需外部力量,特别是纪律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自律是“软件”,他律要“软硬兼施”,得到权力的支持,这就涉及到教育惩戒权的问题。一、教育惩戒权的法律依据《教师法》第七条规定了学生管理权,即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学校的管理处分权,即学校有权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相似文献   

20.
儿童很早就对道德和习俗领域的基本的社会规则表现出初步的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逐渐地从他律转向自律,并与其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很早就在多个判断标准上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做出了区分,他们对社会习俗的认知则从绝对性、普遍性向相对性、具体性转变;随年龄增长,儿童的个人世界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年长儿童、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将个人领域从道德和习俗领域独立出来。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大大丰富了社会领域理论,对有关社会规范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