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邦为了夺取政权并巩固新建的西汉政权,连续颁布了“约法三章”与《九章律》,成为汉代《汉律》的基础与核心。  相似文献   

2.
刘安是西汉初期向中期转折过渡中的牺牲品。随着武帝治国方略的转换,削藩力度的加大,作为地方藩王、才高名重的刘安.受到猜忌和打击是必然的,加之刘安养士达数千人,以藩王身份谋划天下,有与朝廷不合拍、不合作之处.又交结王侯。威胁皇权,触犯忌讳,其命运悲剧在所难免,这也是《淮南子》浓烈的福祸无常、祸患不可抗拒意识产生的根源。应正确看待刘安的悲剧及其《淮南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的节假日制度,始于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汉律》称:官员每过五日休一沐。”谓之“五日休”在休假之时,按朝廷要求,大小官吏一律须沐浴更衣,因此“五日休”又叫“休沐”。  相似文献   

4.
崔元元、王战阔的《萧何封地"酇"考》一文的考证结果存在无视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现象。在论证过程中,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理解不够,其所谓的依据西汉初年现实情况,如封邑、汉初封王侯习俗等,由于逻辑的混乱,基本上不能用以证明萧何始封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08,(3):49-49
一部史家绝唱,一曲无韵离骚。《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2007年,《百家讲坛》年度主讲人王立群,一位研读《史记》40年的学者,从一代帝王汉武帝入手,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全书包括帝王本纪、王侯世家、将相列传、布衣游侠。  相似文献   

6.
据《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一代,惟有丹阳一郡设有铜官,然记载简略,未明归属。丹阳铜上承春秋战国时的“吴越金锡”,下启唐宋时期的“梅根冶”、“永丰监”,为西汉一代铜器铸造和铜币铸造的铜料主要来源地之一。本文仅就丹阳铜官行政归属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向是西汉一代屈指可数的大学者。班固曾这样评价说:“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传曰‘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岂近是乎?“(《汉书·楚元  相似文献   

8.
惩治官吏职务犯罪是汉代法律中的重要内容,汉律不仅沿用了秦律中官吏职务犯罪的罪名,而且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罪名。汉律中的官吏职务犯罪可以分为一般职务犯罪和特殊职务犯罪两大类,一般职务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失职)、越权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特殊职务犯罪包括司法和军事领域的职务犯罪。汉律中的官吏职务犯罪的罪名大部分被《唐律》所沿用。  相似文献   

9.
《汉书》在记述西汉一代前期历史时,较为集中的从《史记》中摘引材料,很多篇目从文字相近,改动不多。这为训诂学提供了重要的互证材料。笔者谨从班氏书中摘取若干段落,将之与《史记》中相对应段落中文字进行比勘,指正二书中的文字错讹。  相似文献   

10.
"十一"黄金周,人们纷纷出游,各旅游胜地人满为患,"央视"俯拍的上海外滩,人密密麻麻,令人恐怖;香格里拉导游强收钱,收不到就把人扔在荒野里,与劫匪无二……彼时,辽宁博物馆里正在展出古代书画,其中一幅佚名的画,叫《月澹荷香图》,旁有收藏家的诗:"万柄新荷接柳信,小舟高卧碧波心,相知惟有云端月,长照清尊酒满斟。"这样的意境,是古人喜欢的休假方式,与现代人的喧嚣正好相反。古代有一个词,叫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汉律》记载,西汉有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继承了《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精神,司马迁是以孔子第二自居的,故《史记》是第二部《春秋》。这种观点的偏差在于:既没有考虑到春秋与西汉两个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差异,也没有顾及到司马迁与孔子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孔子对春秋“乱世”无能为力而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通过“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来达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目的,其着眼点在来世;而司马谈发凡起例的《史记》之创作目的一为“宣汉”,二为整合学术,为西汉统治者“献治安策”,以适应西汉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其着眼点在当世。  相似文献   

12.
曹操"挟天子"只可让少数诸侯服从其令归顺朝廷,却难以命令多数诸侯。主要原因有六:汉朝天子的合法性权威丧失殆尽;皇朝更代的五行学说让天下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汉朝即将灭亡;曹操汉相身份受到天下人的质疑;天下诸侯都拥有私人军队,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霸业;社会志士多在寻找新的主人建功立业而非拥汉;次等君臣关系的固化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曹操"挟天子"也产生了集团内部拥汉派反对他代汉的严重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曹操写作的公文和书信,清晰地勾勒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演进历程,折射出曹操与汉朝皇室的微妙关系。依据曹操文书,可把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反对擅行废立,初挟天子,奉辞伐罪,为“不逊之志”辩,昭然若揭。曹操的文书是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军政方略的动态显示,为我们加深认识这一方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证,论述了三个问题即:《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的版本源流及其影响;叶景葵的生平行踪及其与汉冶萍公司的关系;《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记述失实举证。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第二部重要的史志目录.《隋志》基本继承了《汉志》,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选择《汉志》“六艺略”与《隋志》“经部”为研究对象,先从著录种类的角度进行比较,发现《汉志》未收入纬书,分析其原因;再从著录体例的角度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汉末三国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不少优势,为他统一北方赢得了不少机会和时间。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多从政治角度予以解释,以为曹操"挟天子"取得的只是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质上是曹操对其时儒家文化意识的正确运用,这一举措深蕴文化内涵,而曹操正以此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这种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在两汉以来所造就的社会环境里又因战争适时转化成了政治优势,从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以政治面目出现。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其时的文化意识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西汉前期受秦及楚汉战争时期郡县关系的影响和防御关东诸侯王势力的需要,县在经济、行政、军事各方面保持着较强的实力和相当大的自主权,郡对县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管辖。随着诸侯王问题的解决和乡里社会的分裂,政府经济政策、选官制度的变化。县的功能受到严重削弱,失去其独立性而为郡彻底控制。  相似文献   

18.
汉明帝是东汉第二个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了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妥善地解决困扰汉王朝的诸侯王问题,是汉代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其统治作风和个人性格对汉代后期的皇权政治有较大的影响,其吏治对巩固封建中央集权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旺莽传>作为<汉书>的"第一巨篇"、"第一变体",在历史编撰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体例上"名为列传,例依本纪",纪年上"纪莽事用莽年",篇目安排上"传终全书,别为一代",且"广收文诰,为文增色".这些别识心裁的编撰特色,使史家能更全面、真实、深入,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也使<王莽传>成了体现<汉书>历史编撰成就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