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诡道"与"知"是《孙子兵法》核心论述的两个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诡道"与"知"伴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确立;"知"是"诡道"的逻辑起点,"诡道"及其运用都必须围绕"知"展开;"诡道十二法"实质是以"知"为中心的情报战;"诡道"的运用可将"知"转化为势,这也是以谋制胜的源泉所在。以"五间俱起""隐真示假""避实击虚"三种具体的"诡道"形式为例,探讨如何把"诡道"和"知"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具体运用于战争中,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开创性地提出了“诡道”思想。诡道思想,不管是对战略层面还是对战术层面,不管是对军事领域还是对其他领域,都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但2500多年以来,大多学者对诡道含义的理解都有失偏颇,世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孙子"诡道"含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开创性地提出了"诡道"思想.诡道思想,不管是对战略层面还是对战术层面,不管是对军事领域还是对其他领域,都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但2500多年以来,大多学者对诡道含义的理解都有失偏颇,世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针对"诡道"是《孙子兵法》的"唯一规则",这种学者们的传统认识,首先论证了孙子在《计篇》宣讲的主题,是其"兵法"的第一个重要法则,即如何估算国与国之间"兵力"的大小,从而"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进而指出的"兵者,诡道也",只不过是统一于他整个兵法之中、却与这第一法则相对应的第二个重要法则。孙子如此行文,是因为他习惯辩证地看问题,主张"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相似文献   

5.
兵者,诡道也!市场如战场,灿烂的笑容背后隐隐然暗流汹涌……——题记今天,阿姨决定带我去买菜,没想到如此平淡的生活经历,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第一回合一来到菜场,阿姨就看中一位大婶卖的黄瓜,于是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黄瓜多少钱一斤?"大婶轻快地回答:"一块钱一斤,  相似文献   

6.
《计篇》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起着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关键作用,它关注的是怎样筹划战争,即战争开始前的“算”,和怎样指导战争,即战争进行过程中的“骗”。孙子主张依据“五事七计”来算计,依据“诡道十二法”来骗诈。通过大量的军事实例证明只有作到算得高明、骗得巧妙,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兵者,诡道也。”自古以来,用兵打仗少不了诡诈之术。即使是在今天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隐真示假、迷惑敌人,仍不失为重要的取胜之道。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特别是在近期几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现代“伪装术”屡建殊  相似文献   

8.
漫话矛盾     
矛是一种进攻的兵器,用以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兵器,用以保存自己。矛和盾,体现出战争的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也表现了战争有进攻和防御两种形式。古代战士作战,一手持矛,一手持盾,这真是把进攻和防御结合于一身了。就一个战士来说:进攻是主要的,防也还是为了攻;而攻得敌人陷于所谓“只有招架之工,并无还手之力”的困境,这是攻得好,同时又达到了《孙子》所说“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境地,因而这也可以说是最积极的、最可靠的防。毛主席在《论持久战》第六八节中,从矛和盾,讲到了战争的目的,讲到了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讲得很深很透,不仅是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又讲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0.
银雀山汉简再现了“桂陵之战”的全部作战过程。汉简对孙膑在桂陵之战前期铺垫部分的描述,当今学者少有论及。这两部分一是齐魏两军对峙,孙膑结阵“伐交”,威慑敌人;二是南下平陵,孙膑巧用“诡道”,以谋运兵。这两部分是“围魏救赵”的重要铺垫,充分反映了孙膑超群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精深的用兵计策。  相似文献   

11.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他指出,作战行动中要充分利用“动敌”、“形之”、“予之”、“利之”等欺骗手段,迫使敌人上当受骗,产生失误。美军学者罗纳德·舍温和巴顿·惠利研究了1914年至1973年发生在西方的93个战例,其中至少有76个战例明显使用了欺骗,比例高达82%。而进行欺骗的所有的战例都达成了突然  相似文献   

12.
诡辩略论     
诡辩是一种故意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为制造和坚持谬误所进行的似是而非的辨护论证。它来自相对主义、绝对主义、折哀主义的思想方法。反驳诡辨,应从论题、论据、论证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4.
宋代富民为逃脱税役而隐匿资产,或将土地财产诡托于真假官户、寺观、贫民下户和逃亡户,或诡分子户,少则几户,多见几十户、上百户。官民诡分子户在下户中所占比例高达70—90%,诡户者可占到总户数的21.5—41.4%,其中富民之诡户大概为总户数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之间。富民上户以诡名寄产逃脱赋役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这是他们作为一个阶层的共同行为,对唐宋以来国家所确立的以财富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役政策的逃避或反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次之,攻人为下。”即在战争谋略中,最高水平的是动摇敌人的军心,使敌人军心涣散,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次之是攻陷敌人的城池,取得胜利;最后是杀死敌人,获得胜利。同样,在现代学校管理中也有着这样类似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毛评《三国演义》蕴含着丰富的兵法思想。在粮与兵的关系上,提出了因粮制胜的方法、远征军粮食供给的方法;在用兵之法上,探讨了退兵、攻营攻城以及对船作战的方法,并认为兵法因势而变;此外,还着重阐述了谋略至上的"兵为诡道"思想。总结这些兵学观点,能进一步认识毛评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及其在小说评点史、古代兵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关于文艺否定论思想一直受后人关注。这种观点基于道家“道”的观点。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世界的本真,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它的虚幻的现象而已,从而推出人的感官对它是无能为力的。道家从否定人开始提出了文艺否定论的观点。文艺否定论主张反对文化学术、言辞辩说以及一切审美活动。但是道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他们只是否定感性的具体现实美,也就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的世俗艺术。他们主张的是自然之美,也就是道之美。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指的是“道”,亦谓合乎“道”之特征的音乐,也可理解为音乐的内宇宙或深层意韵。它虽以无声之“道”否定人为有声之乐,其意义消极,但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与合理的美学因素,能够启迪人们探索“音声”之道,进行所有的艺术创新,从而感染人、启迪人。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是学生的必修课,其所承载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但其根本的功能恐怕除了知识传授外,就是其“载道”的特殊作用。道,在我国是一个用途广泛、含义深刻的概念,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方法、一个途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道理、一种规律、一个学说、一种思想,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此可谓“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先贤对“道”之论述,表明“道”是一种空间体现,具有无限弹性;将人与“道”并列,这也说明了“道”是可具体而微的,是可以实指物种及其智慧的。“道”正是时间与空间之有机糅合,而并非仅就空间而言,现代物理学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