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朱丽 《中学教育》2014,(3):23-28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我国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势、术的内涵及其关系来分析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实现道、势、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的是以"学科"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模式。在这种专业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课程结构欠合理、教材的应用性不强、教学"去情境化"现象严重和过分注重教师的科研水平而忽视其实践经验等问题。"重学轻术"的评价体系和"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是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现行专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学科型专业教育模式向职业型专业教育模式转型,具体可以从增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编写应用性强的教材、开展"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借助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构建适应“四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其涵盖了系统的主体和构成要素、位置与边界、结构与关联、活动与功能等基本要素。从系统构成的不同要素入手,分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建设“、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全程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和数智技术赋能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等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引入我国传统哲学智慧“道法术器势”的理论框架及其辩证关系,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之“道”,强化多维融合的生态体系之“法”,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之“术”,实现实践平台一体化融合之“器”,营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生态系统之“势”。  相似文献   

4.
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把抽象的经管理论符号转化为具体的经管操作构思并付诸实施的人才。要真正实现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要道、势、术并重;二是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在充分掌握人才需求信息的条件下,构建一个以转化和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既遵循学科及其分支的学理逻辑、又遵循实践逻辑,有机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独立学院模式下“三本”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以来,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为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此模式下,“三本”教育应运而生。“三本”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知识深度、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新型本科人才)。培养合格的新型本科人才,教学质量是前提,因此,“三本”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激发社会创新发展活力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规范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提升“双创”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对促进高校“双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对国内外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依据OBE目标导向教育理念,围绕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为切入点,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发展应建立多元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双创”教育链式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双创”教育培养目标,强化教育质量评价环节;建立多层次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及时了解研究动态,把握研究前沿可以更好地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蓬勃发展。本研究运用CiteSpace文章计量软件,对1999年至2022年知网数据库收录的2108篇文章进行分析,绘制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知识网络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发文峰值为2016年,高被引文章是《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等,发文最多的是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 ,必须具备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构成的教育体系 ,但这种体系远未完成。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 ,大多是近几年升格的专科学校 ,在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 ,尚处于学习和试验阶段。我们在承担国家“十五”立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机械类子课题的研究中 ,通过探索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理念新、有特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9.
论煤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煤炭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煤炭企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双导师制"是经过十几年中国的教育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导师聘用模式,首先应用于在中国研究生扩招、社会对人才复合型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对在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当代经济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人才类型恰恰与"双导师制"的实施对象相近。因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双导师制"成为必然。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英语专业学生"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依据工具专业的特征,同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实施,从而保证对应用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 2 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的实际需要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进行战略调整。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战略调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为指导 ,以实现从专业教育价值取向向素质教育价值取向转变和从“专门人才”基本定位向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基本定位转变为目标 ,并在保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基础上突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质量文化,有利于彰显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发展,保障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持续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办学竞争力。在制定和完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基本制度、将质量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教学质量保障内外联动机制、应用型师资教育培养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发布机制,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四种教育类型的划分及传统“重道轻术”观念的影响,使我们更为重视任何一种教育类型的教育功能,而相对忽略职业技术教育理应包含“技术教育”的成分。职业教育内涵应界定为“职业技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对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发展取向及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迫切,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教育发展的欠缺,同样可以实现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但目前看来,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编制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课程设计基础不完善、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实施不到位、课程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既应重视以“分类发展”为原则调整课程建设环境,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联动发展、特色发展;也应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着力完善课程编制各环节相关工作,切实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书院教育制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发展经历了几度盛衰循环,体现出“以道抗势”与“以道附势”的双重性格。表面上看,“以道抗势”体现出“道”“势”的矛盾冲突,但实质上,由于“以道抗势”蕴涵的“道”“势”对立并不是“势”与“非势”的对立,而是此“势”与彼“势”的对立,即书院所倡导的理想之“势”与现实之“势”的对立,因此,“道”“势”是内在相依且可以转化的。“道”“势”相依既构成书院制度发展的内在脉络,也使得书院制度具有无法摆脱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6.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亦即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七个主要问题,然后比较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近百年的历程及其不同阶段,并指出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特点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采取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方式以及小班制的讨论课。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认为我国通识教育的道路应该是在有限的学分时间限制下、精心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作为第一步。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要把从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作现代整理,走“中西并举”的道路,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使中国大学成为中国文明的担纲者。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院定位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缘起入手,在研究和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以及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工程技术应用型”的内涵及实质,明确了我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本质是“举办技术应用型教育”的定位,提出了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同时对与我院办学定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从《周易》中“器”与“道”的关系出发,结合课程文化的特点及内在发展逻辑,可将课程文化的内涵看成是“器”与“道”的结合:课程的物质文化是“器”,课程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道”。在价值取向上,课程文化主要表现在主体性、自觉性、多样性以及超越性四个方面。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我国课程领域的探究要在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基于“器”“道”关系探究课程文化的生成之道:化而裁之,力图以“变”生道;推而行之,力求以“通”生道;举而措之天下,力争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使课程文化全球生成。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我国600多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导引方向。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成为实践发展必须的理论基础。通过世界范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概念已被突破,高等教育的结构普遍趋向类型多样化和层次多元化。为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性的高等教育新类型,其本质属性与传统学术型高等教育有着显著差异,其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为职业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性质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