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集团化办学实践过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高度重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以机制创建为着力点,探索和创新家校协同共育新路径,通过创建“家校维稳”机制、完善“家校共育”机制、推动“家校共治”机制,实现家校从紧密配合到协同共建,再到家校共治三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有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叶芙蓉 《青海教育》2023,(Z2):56-57
“双减”视域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站位,拓展家校协同育人路径,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校协同育人规范化、常态化,是破解当前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公布标志着新型教学模式的诞生—家校协同教育。初中语文作为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应发挥出学科、家庭协同育人的功能,达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1”的效果。初中语文学科通过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整本书阅读”等任务群的教学路径,能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家校社协同育人正在成为教育新样态,淄博市在家校社育人道路上扎实推进,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家校社三类教育边界不清、家庭教育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社会教育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要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和权利;明确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明确社会教育的资源和体制,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挑战不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让“双减”政策落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从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改革等方面,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方民 《湖南教育》2023,(8):59-61
<正>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意味着家庭教育从“家事”跃升为“国事”;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家校共育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那么,家校到底如何联动?如何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面对现代教育的“时代之问”,湖南省网上家长学校从“立根本、谋未来”的高度发力,紧密结合家校共育热点、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7.
<正>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成都高新区“校社共育协同治理”教育联动融合发展行动,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立体教育服务体系,有力推进高新区联合研究项目“家校社共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效突出,形成区域家校社共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8.
李根 《四川教育》2023,(20):17-18
作为“互联网+”技术日趋发展的产物,“腾讯会议”不仅点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交融的火焰,还拓展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本文结合“腾讯会议”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运用而展开实施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尝试利用线上家长会、线上培训会和线上总结会来拉近家校距离,融洽家校关系,架起家校合作连心桥,当好家庭教育知心人,共绘协同育人同心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整体教育工作的基础,关乎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该法把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的层面,表明国家已经把家庭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摆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核心素质的培养,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而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被认为是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本文拟从笔者视角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涵义、目的和意义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校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家校共育,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实施后,对家庭、学校、社会提出新的、具体的要求,赋予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的价值、意义、内涵,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的且急需破解的难题,需要重新审视、思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文章探索了家庭教育促进提质增效、学校育人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促进“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要适应“双减”政策,让《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落实,家校社协同教育需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先后出台,将家校共育提升到立法高度,说明家校共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站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高度明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价值,并提出家校共育的三条路径,即厘清家校共育的本质属性,促进家校共育的正本清源;突出家校共育的政策支持,履行家校共育的法定职责;彰显全社会协同推进,赋能家校共育的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
王华 《甘肃教育》2022,(24):118-121
“双减”政策的实施,明确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要实现“双减”背景下学生高效学习,这对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且缺一不可,家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提出“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以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有效保障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5.
陈曦 《福建教育》2022,(31):15-17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学校在家庭教育促进工作中所承担的指导服务职责,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共育是家校协同育人的着力点之一。实际上,这项工作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已经进行了多年。当下,学校应紧跟时代脚步,吸收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更科学、更系统的家校阅读共育工作。笔者借鉴“产品层次理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整合教育观的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已成为学校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家校协同的育人效果差强人意,存在学校家委会运行机制受限、以学校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指导不足等问题。学校利用“互联网+”的特性,通过拓宽教育的时空,重塑管理育人结构与协作途径、各教育主体跨界融合协同育人、创新驱动智慧形成发展教育新样态,进一步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双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实践举措三方面分享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学校要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式,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导效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育家庭教育的土壤,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开花。  相似文献   

18.
林传生 《师道》2023,(5):36-37
<正>“双减”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基础教育生态改革,给农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有望改变多年来应试教育积累的负面教育生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家校社协同共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如何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战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体系,打造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云南教育》2022,(Z1):23-24
<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新法”)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有家教不当行为,可被处以训诫或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处罚。新法还提出,家校社须协同监管家庭教育实施情况。但“法眼”如何进家门?“家事”是否真能靠法律规范和约束?  相似文献   

20.
协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家校协作教育理念,被视为未来教育的方向。通过实证调查与日常观察,对当前制约农村家校协同教育顺利发展的失范行为进行归纳分析,从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的本质内涵出发,对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主体地位失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协同内容狭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间评价规范失实等各种阻碍家校协同教育发展中各种失范行为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意见与策略,以期完善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