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协同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键手段,也是提升育人成效、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渠道。为改善传统课程思政元素采集方法存在的挖掘层次较浅、思政覆盖面窄等不足,对通信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策略展开研究。以“光纤通信”课程为例,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对不同知识点的课程思政元素展开深入挖掘,采用故事讲述法和问题引导法对思政要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进行探究,对思政元素的专业意义和教育意义展开分析对比。有效拓宽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效果明显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专业课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渠道。高校教师在对所教授课程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融入更多、更深刻的育人元素,在春风化雨中浸润学生心灵。文章以“旅游区(主题公园)规划设计”课程为依托,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颜色的本意和外延凝练出“五色”的思政元素提法,有机融合了课程专业知识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从而为同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动物学是高师生物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促进动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能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和中学生物核心素养,对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思政元素挖掘、案例融合、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进行探讨,系统谋划了动物学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方案,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课程的育人效果,实现知识传播与育人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4.
加强体育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是开展课程思政、促进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篮球运动是当代大学生喜欢的热门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从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角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调动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篮球专项训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润物无声、育人有型的体育思政特色,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本文致力于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挖掘大学英语教材和课堂的育人功能,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在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声乐课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落实“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途径之一,从思政元素的挖掘、运用红色歌曲和电影、运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其为民服务理念等,探索声乐教学育人的有效教学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声乐课教学思政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南昌市三店小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大思政教育理念,深度挖掘学校各个场地、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并构建起育人载体、课程建设、资源共享、线上线下和统筹指导的思政育人体系,思政育人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课程思政在推进专业课学习效果、引领学生明确个人责任和在民族复兴使命中的地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作用的分析,以及对思政元素进行隐性意识化提升、多元化挖掘和系统化设计方法的探讨,建立了从教师自身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4方面进行全过程思政融入的“链条式”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并在“物理光学”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此育人模式在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方面同频共振,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课程思政大格局下,所有的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育人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社会主义所需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本研究以“快速成型技术”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深挖思政元素,并通过故事启迪、问题导向、对比教育、多媒体育人等途径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实现课程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大学英语在线教学效果,解决学生参与感弱、课程思政落实困难等问题,将思政元素融入在线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以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从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挖掘与选取思政元素,并依据BOPPPS教学模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价值导向、教学方式、课程元素、师资队伍、外延载体等方面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面对上述问题,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可以从五个维度入手:以明确价值导向为先决条件,增添协同育人温度;以注重显隐结合为关键环节,增添协同育人高度;以挖掘课程元素为核心要素,增添协同育人深度;以加强师资引领为重要保障,增添协同育人效度;以推动实践教学为有力依托,增添协同育人广度。  相似文献   

12.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以"腐蚀与防护"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融合,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腐蚀与防护"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充分挖掘"腐蚀与防护"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运筹学”在工农业生产、经济管理、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为实现“运筹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一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二是实现教学过程与思政元素的贯穿融合。从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进行思政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挖掘,并通过多元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导向性和自身思政理论水平提升等途径实现思政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在此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通过《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整合教学方法,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思政元素,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创新精神。并通过案例探讨如何把思政元素无痕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品格塑造四者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课程观,课程思政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相协同的基本原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面对目前课程思政在建设中存在的理念不够深入、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协作育人效果不够明显、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现实挑战,高校可采取开发课程体系、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育人共同体、健全科学保障机制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建筑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特点,探索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方式,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科学精神、时事新闻等融入教学。采用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线上自学、课中对分课堂、课后内化提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推进土木工程专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类专业既需要把握课程思政的一般性规律,也需要立足于课程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核心元素,确定基本原则并付诸实施。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阐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根据课程思政目标,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8.
军事院校的课程思政就是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同时,发挥院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课程思政化进而形成院校整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军事装备类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存在授课教员思政育人能力不足、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等问题,应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等五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以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是前提,做好思政资源融入是重点。公共教育学课程蕴含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理想信念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应结合专业知识点做好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课程思政资源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发挥课程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朴 《大学教育》2022,(9):191-193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过程。课程思政进一步突出了课程价值塑造目标,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