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具体实施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出了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的计划。为此,以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外部环境激励和内生动力驱动两个角度分析高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影响因素,提出了可持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了解各个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认识及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等情况,分析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原因,以便能找到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珍 《陕西教育》2020,(1):38-38,42
在“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冲击下,借助信息化技术实施教学活动备受瞩目,信息化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不高,掌握的信息化能力不强及设施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等问题。高职院校应正视和鼓励信息化教学,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使英语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智慧教育引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力推广智慧教育是高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当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中还存在智慧教育的理念融入不足、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信息化教学培训机会和培训迁移动机等问题。为了适应智慧教育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教师要树立现代化的智慧教学理念,学校要深入挖掘和开发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完善层次分明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信息化学习共同体,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自我效能,营造良好的培训迁移氛围,重视对教学应用结果的评价,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基本需要,是提升高质量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任务与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通过强化信息知识与意识,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时代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通过对山东省、甘肃省、江西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全国主要职教高地省市职业院校教师的调研发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逐渐融入教学日常,但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总体偏低;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但主动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常态,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但信息化建设支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优化顶层设计,确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战略地位;强化跨专业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软硬件支持环境;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完善制度建设,优化信息素养提升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顺应了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意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概念,指出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存在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足、信息化创新应用能力欠缺,高职院校信息化培训体系不完善、重硬件轻软件等现实困境,据此从学校、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是指将网络与各行各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近年来,"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教学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面临的转变。又在此基础上详细探究了"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职教育教教学信息化的内涵和本质,以及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概念,提出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实施和推进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普及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与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推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水平与教师信息化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信息化教育发展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探究了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对策,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起到积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尹鹭蕾 《英语广场》2023,(17):113-116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较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效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对现有的教学形式提出挑战。本文探讨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具体策略,以期有效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为一线高职英语教师开展高质量和有效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技能。本文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为基础,通过对西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西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效果。通过分析当前制约高职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因素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与信息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热门话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质与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质量与成效的标准之一,提高教师信息化素能对于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分析信息化环境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总结归纳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能发展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能发展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带来了创新和发展的机遇。对于实用性很强的商务谈判课程,如何通过多媒体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是高职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综合阐述多媒体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商务谈判教学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商务谈判教学现状,分析探讨了多媒体背景下影响商务谈判教学的因素,提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谈判教学创新中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开展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多类型生源学情分析工作,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现状,还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此,作者从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开展多类型生源学情分析工作的意义入手,对高职院校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多类型生源学情现状与主要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促进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多类型生源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必备的综合能力,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存在着顶层设计不足、教育培训不深、资源配置不均、认知程度不够、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脱节严重等问题,面对新形势,通过重构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内容指标和结构模型,进一步审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现状,从价值、实践、创新三重维度开展研究与探索,形成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对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在明确"互联网+"对职业教育影响的基础上,发现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存在课程体系落后于产业及学生需求的发展、教师信息素养低、教学方法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课程对接职业岗位水平及推进课程评价改革等策略,使高职教育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信息化教学已是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教师要积极主动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鉴于此,本研究以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构建为出发点,探讨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策略,以促进高职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整合的重要关键环节。针对江苏省13个城市134名高职教师和659名高职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较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随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任教类别不同,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不同程度差异;学生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度整体高于教师自评。文章从弥补信息技术短板、开展分层培训、排除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阻碍、构建师生共同体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