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应克服怕输心理习惯上我们总把成绩最优越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然而优秀的学生是否只同学术成绩挂钩?如果一个学生成绩优越,但品格却相当恶劣,这算不算是好学生呢?新加坡陈思君在《过度追求成绩,不是健康现象》一文中这样写道:“……学校里的优秀生不断地增...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4,(4):11
正jjjj初中生tg@qq.com:我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要努力,但总是没有成绩特别好的时候,最好也只能算个中等水平。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并不见得有多努力啊。为什么我却不行呢?上进心强,却还是成绩平平,这让你很苦恼。其实你已经不错了。如果硬要说你还不够优秀,可能是你所用的学习方法不是最适合你吧。全盘掌握还是攻难克坚?死记硬背还是只要掌握关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成绩都在优秀以上,但到了初中成绩下滑很厉害,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本文总结了笔者从教多年的一些经验,今天就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英语的衔接工作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之际,必备品格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当前初中学生品德修养教育过程中存在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应当瞄准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寻找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然后实施教学,以切实保证学生的必备品格的养成,保证核心素养的形成。关注初中学生在品德修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从以言引行、言行一致的角度去实施教育,以让学生内化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内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也是品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5.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这是一个让不少老师头疼的话题。《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课程,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好《品德与社会》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正因为其综合性,不少老师在上课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上课仍然采取说教的方式,追求面面俱到而又浅尝辄止。笔者认为,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关键是要调动  相似文献   

6.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优秀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素养。但在目前的中职生教育中,礼仪教育不被重视,学生的礼仪践行存在不足,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优越的家庭条件造就了小学生的霸气,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教师又有责任遏制他们的霸气.在数学教学中遏制学生的霸气要比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难.应该怎样克服这一难点呢?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做一名语文老师,很不容易,因为语文的覆盖面实在太广、太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每个为人师者共同的心愿,可是,一个班级中语文成绩特别优秀的总是凤毛麟角。为什么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少?为什么不能多一些优秀的学生?为什么有些学生不用老师教,写出的作文文采斐然,有些学生老师反复教却不得要领,连基本的文通句顺都做不到,难道是天生的智力因素相差太远吗?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这一直是我反复琢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课堂教学是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却不能凭空而论。笔者以为,要弄清课堂教学是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问题,必须首先弄明白:德育究竟是培养能履行道德义务的人还是只知道道德戒律的人 ?究竟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还是道德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究竟是以道德实践作为评判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品德好坏的衡量标准 ?虽然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过去 20余年了,然而在德育领域,迄今却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好象只要掌握了现有的道德知识或成果就能…  相似文献   

10.
从教学效果看,现行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还只限于小品表演、“走过场”的课堂讨论等,重视的还是学生成绩,而不是真正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出现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性格养成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家庭的稳定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此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让家庭教育更加具备针对性、目的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学习生活有着较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新课改亟待解决下列四大难题,这四大难题能否解决,关乎新课改能否成功。第一大难题为什么在学校时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而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往往不是在校时的成绩最优秀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评价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如果是,那么,脱节在何处?创立三元思维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思维能力有三种:一种是分析性思维能力,一种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种是应用性思维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各有各的用处,不能相互替代,却可相互促进。每个人所具有的这三种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强…  相似文献   

13.
在谈论学生的品德时,一些教师常常内心发出哀叹:今日之学生品德有下降之势呀!而当人们迫寻其根源时,大都是一怨社会,二怨家庭,三归咎于学生本人。当然从社会、家庭、学生本人找原因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仅仅到此为止就未免太不公平了。人们在哀叹之余是否意识到,学生品德下降与目前教师师德意识淡化,师德水平下降有关呢?笔者正是从这一角度探索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以寻求师德修养之路。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头痛的是中差学生的成绩上不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绞尽了脑汁,但教学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是什么原 因?如何才能切实提高中差学生的语文成绩?本文作者带着对这 些问题的思考,着重就如何抓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信心兴趣的提高作 了有效的尝试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提出 临近期末,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各项体能测试,成绩出来后,总有几个学生身体指标不及格,在一些基本体育项目的测试中,也总有几个同学不及格,而各项得优的同学不到总人数的10%,同时从一年级就开始得优的同学也总是那么几个.而在学生对所学科目的感兴趣度调查中,喜爱体育课的同学则远远高于语数外三门文化课,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同学最感兴趣的科目却学不好?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不达标?为什么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已经十六年了,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但心中并没有多少的欣慰,有的更多的是遗憾.想想每一届学生入学时天真烂漫、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毕业时却只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优异考入高中,另一部分学生因成绩平平名落孙山,于是我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为什么没有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知识较渊博、思维灵活、成绩性格优良、品德良好的合格现代公民呢?"  相似文献   

17.
成功IQ     
艾丽比读书时是个优秀的学生,成绩很好。然而在职业生涯中,她却一直表现平平,许多原来排名在她之后的同学在工作中都表现得比她出色。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国家都不难发现。中国现在也逐渐开始关注“第十名现象”。人们发现在工作中表现最出色的人不一定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而往往是那些成绩稍次,但各方面能力均衡的学生这就涉及了“成功智力”的问题。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作出预测。而“成功智力” 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  相似文献   

18.
由学生“坚守道德底线”谈个人品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意义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有些学生迟迟入不了门,或者始终无法学好物理,不少老师认为这是学生数学能力差造成的。可事实是:有些物理成绩差的学生确实数学能力也差,但有些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数学能力却不错。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物理教学没有注意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班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个在校一贯表现很好的学生,竟在课外欺负小同学;一个在校爱劳动,能帮助同学的学生,却在回家路上强迫小同学替他背书包;自习时副班长要求别人最严,而他自己遵守纪律最差;还有一个学生向家里要来两角钱交到学校表现自己“拾金不昧”等等。这些出乎教师意料的现象,就是学生品德的“游离现象”。游离现象是一种个体从事物的群体中分离出来或依附着事物群体而存在的现象。学生品德的游离现象在小学生中较为普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