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不稳定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实施等,我国已从“制度”层面为农村师资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但是,我们认为仅靠政府“制度性”的规定还不够,还需要加强农村教师培养制度、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开展“农村知识”教育或课程学习,提高农村教师的“农村”情感;农村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具有“农村”特色与“务农”意识。  相似文献   

2.
振兴农村教育 ,不仅是辽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 ,也是若干年内辽宁教育研究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为此 ,省教育学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4日在凤城市召开了辽宁省振兴农村教育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有关振兴辽宁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 1 5 0余篇 ,与会的 80多位教育工作者围绕着“保学控辍”、“农村教育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农科教统筹”、“三教结合”、“农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等专题进行了研讨。本次研讨会还…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教育目标定位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农村教育问题中,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最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为谁服务,是“离农”还是“为农”。一、“离农”教育不利于农村社会发  相似文献   

4.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一)教育目标错位,办学效益难突破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怎样办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如何服务农村”这个方向性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表现为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和离农性。其一,脱离“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以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完全按城市教育模式办,漠视了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发展基础之一是发展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缺乏城乡差异的“双轨制”,没有建立适应农村发展的教育体系。其二,脱离农村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不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选择,创造多种成…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农村教育工作的“三大目标”,这就是:巩固“两基”成果、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襄樊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89%的小学和83%的小学生,84%的初中和81%的初中生在农村,这是我市教育的市情,也是确定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出发点。温家宝总理指出: “没有农村全面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文明观是以文明的承传、发展和建设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农村教育文明观的缺失导致了农村教育的困境。农村教育的重建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针,践行农村教育文明观,以“造血”作为教育的核心思想,以“爱农”作为教育的着力点,以“唤醒”作为教育的使命,以“互动”定位教育的功能,以“综合性”作为教育设施建设的重点,以“融合”定位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教师博览》2010,(6):11-12
1.使学校成为农村社区的文化中心 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教育的现代化。陶行知反对用浪费的方法普及穷人不需要的“少爷教育”、“小姐教育”、“书呆子教育”,他反对“城市中心”的教育和“洋化教育”,对于今天端正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有很强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胡荣 《生活教育》2013,(1):12-15
在这次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上,进行了多场的专题讨论,参加论坛的各界代表畅所欲言,既有主旨发言,也有探讨研究、回答提问。他们围绕“农村学生、农村教育、农村建设”这个中心议题,开展了“以学生为本的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学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主题讨论。与会的一些专家、学者还从关注农村和农村教育的未来、关注中国社会未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农村教育工作的“三大目标”,这就是:巩固“两基”成果、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农村教育改革必须走统筹结合、综合改革之路,这已为近年来的改革实践所验证,愈来愈成为整个社会之共识。就目前情况来说,关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依据、结构模式、运行机制等问题,尚待从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角度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理论酝酿:系统思维与价值定向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关键在“综合”,重点在“改革”。所谓“综合”,即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统筹涉及农村教育发展的诸要素,获得整体功效大于部分功效之和的综合效益。所谓“改革”,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旧的农村教育模式,“除弊兴利”,使农村教育纳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依靠农村教育的正确轨道。系统思维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法论基础。首  相似文献   

12.
农村教师的培养、稳定是农村教育顺利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反思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农村感”的培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形成合理的“农村”观念和深厚的“农村”情感,从而确保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的稳定,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二个“必须”科学地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紧密关系。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农村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它的发展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是“服务”与“依靠”的关系。只有农村教育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了,农村教育、经济和社会才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本文试以安徽为例,就农村教育如何与  相似文献   

14.
一、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教育目标错位,办学效益难突破 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怎样办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如何服务农村”这个方向性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表现为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和离农性。其一,脱离“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以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完全按城市教育模式办,漠视了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发展基础之一是发展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缺乏城乡差异的“双轨制”,没有建立适应农村发展的教育体系。其二,脱离农村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不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和念书赔本现象,正在形成一个农村教育变革临界点;服务“三农”的国家农村教育政策指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突破国内外已有的以强化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功能扩张的价值定位局限,确立以根据农村学生升学、务农、务工的分流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和服务“三农”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功能再造的价值定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要发育为“农村课程”,以实现21世纪初的中国农村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6.
说“农村教育弱”,是因为属“农”之业皆弱势事业,务“农”之人皆弱势群体,农村教育亦然。农村教育资源因分配不公严重缺乏;农村教育目标徘徊在义务教育达标阶段而落后于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农村教育过程控制以总量平均与“窗口”包装掩盖真实困境;农村教育课程教材未能面对农村人口学历进取、职业选择与创业成才的“真问题”;农村教育管理是封闭体系,“救火队”式应急被动而缺乏战略远见。总之,“农村教育弱”是在“物质文化范畴”与“制度文化范畴”上进行的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事实判断。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农村初中教育承担着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根据我县实际,在初中教学中纳入“绿证教育”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它既能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又能为农村培养新型劳动者。那么,如何将“绿证教育”渗透到生、化教学中呢?一、树立新的教育观,构建农村教育新模式首先,作为办学者从教育如何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来看,大力实施“绿证教育”,正是农村中学姓“农”属“农”为“农”的体现,是农村中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以农科教相结合的优势为“三农”服务的表现。作为农村中学,无论怎样定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办学模式,都要体现大多数回乡立身的农村孩子的需要。为此,帮助农民子女掌握能够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知识技能,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的企盼。其次,作为执教者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绿证教育”只是“绿证教育”教师的事,与其他学科教师无关。其实“绿证教育”与初中各学科的教学都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初中生物和化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新课改后的化学教材、生物教材的课程理念都突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如初中化学新课标提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8.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庆市黔江民族自治县石会中学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实施载体,构筑了“课堂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连实体”、“实体连高校”的“四连”结构“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通过五年多的教育实践探索,已逐步形成了贫困地区农村普通中学职教渗透特色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了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转变了“农村教育是亏本教育”这一观念,其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将大有所为。这种“有为”应贯穿于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等农村教育的诸环节中。要使农村教育真正“有为”,政府必须兑现其经费投资承诺,真正实现农村九年制全免费义务教育,并在资源分配、教师待遇、教育机会上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20.
论农村中小学功能拓展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农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更是系于教育。农村中小学是农村教育的基础,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充分拓展和发挥农村中小学的功能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一、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十六大以来,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了农村,十六大决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