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林丹 《教育发展研究》2007,29(12):46-50
"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内部根源.事实上,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职业幸福感来源于他所经历的职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还需要一个基本前提--教学欲望.教学欲望与教师自身教育经历、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的个性密切相关.然而,"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目前还只能是一种追求和理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达成只能是一种有限行为.  相似文献   

2.
柔性教育目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教育目的观是一种客体论教育目的观,这种观点忽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自我的主动要求.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目的设定和达成的实践者.柔性教育目的观是与刚性教育目的观相对的,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目的的设定,应顾及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要求和需要,而不仅仅是社会的要求和成人的预设;教育目的不再是单一的终极目的,而应是一个多元分层的目标体系;教育目的实现,应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协调,是一个动态可变的目标达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教育界对赫尔巴特和杜威在儿童兴趣观上的争议,将儿童兴趣观放在两位伟人各自理论体系中加以考察,发现杜威的兴趣观在以下三方面超越了赫尔巴特:在兴趣与教育目的关系上,杜威的"教育内在目的论"把兴趣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超越了赫尔巴特将兴趣视为实现最高教育目的"德行"的手段;在兴趣与课程关系上,杜威的经验课程比赫尔巴特的分科课程更易与儿童过去经验相衔接;在兴趣与教学关系上,赫尔巴特仅仅将兴趣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而杜威的活动教学法强调儿童从自己熟悉的活动开始,在发展兴趣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使儿童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其成效的取得和目标的达成必须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的判断,技术哲学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观;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  相似文献   

6.
杜威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产物,因此,杜威特别强调达成目的的手段—儿童中心。也就是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不存在一个“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的问题。因为“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杜威以“反弹琵琶式”的论述求索教育目的,实则是希冀通过“更加民主”的教育去实现“更加民主”的社会这一旨归。  相似文献   

7.
陈继伟 《教书育人》2008,(10):34-35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  相似文献   

8.
近读2022年《人民教育》第1期《处理好"双减"五对关系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引发了我对"双减"背景下如何开展学业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明确评价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教师应充分理解"评价活动"的实质及"教育评价改革"的要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革学生评价中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惩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受理论导向、固有观念的影响,本应作为教育和管理学生辅助手段的惩罚教育,长期以来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一块"禁地"。事实上,惩罚并非是一种不良教育手段,而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合理结合心理学理论进行惩罚教育,能很好地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品德,对于教育目的的达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惩罚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和作用,并且认真研究应用方式,以便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的。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对“素质教育”观的理解有其不足或缺憾:“活动说”把教育活动过程与教育目的混为一谈,用教育目的取代了教育过程;“方法说”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误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技能说”把素质教育庸俗化为“匠人培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手段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把握。“素质教育观”最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教育的“三个面向”;“素质教育”的哲学意义在于依据它建立起关于教育的完整科学体系,其现实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可以据此纠正关于教育的种种谬误与曲解,指导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的确立;“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把握上。  相似文献   

11.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第一次从"乐"的角度对儒家诗教中"观风"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将"观"细化为政治之观和伦理、风俗之观两个方面,"观"的最终目的是"移风易俗",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艺术对人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职创新发展与特色化发展就其地位而言并非等列齐观,其手段与目的、战术与战略之本质差异可由创新与发展、特色与特色化、创新发展与特色化发展三对关系中洞见。基于此,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在本末观、本质观、视野观、取舍观、形成观等若干方面存在的认识盲点和误区也即得到澄清,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践策略也即生成:创新发展须着眼于特色化发展,须洞悉特色化发展困境,须扼住特色化发展之"七寸"。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形似"转向"神似"的关键就是从"222"(2个产出、2个关系和2个机制)向"333"(3个产出、3个关系和3个机制)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是成果导向教育进课堂,这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3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3个关系(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和3个机制(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情况评价与改进机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与改进机制和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评价与改进机制),解释了何已"形似"、何未"神似"和何以"神似"。  相似文献   

14.
吴文达 《考试周刊》2008,(20):121-122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目的论作为民事诉讼三大基础理论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民事诉讼法面临重新修改、民事司法改革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之下,笔者试图在重新梳理各种民事诉讼目的观并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倡导一种新型民事诉讼目的观,树立"民事权利保护与程序保障"二元论。此外,在理论的层面上达成统一之后,必须用民事诉讼目的观去引导具体诉讼制度的设计与运作,这不仅是民事诉讼整个体系保持一致性的需求,也是理论研究"效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生物实验要根据实验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实验目标是实验评价的依据,实验评价是促进目标达成的手段。本文根据"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上存在很多对艺术教育的迷思,比如,艺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艺术是否可教?艺术完全是灵感的产物吗?艺术是否值得被教?艺术教育的作用是什么?符号理论可以表明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及价值。我们不应该将艺术仅仅视为达成某一具体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将其既看作目的,又视为手段。艺术完全是灵感的产物这一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学生的感觉回应和情感反应可以被教育,艺术教育是可能的,也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黄国锋 《地理教育》2013,(Z2):30-31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传统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被称为"教学大纲",大纲强调教育教学要实现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两维"目标达成,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教育。结合乡土地埋教学,对学  相似文献   

19.
基于鲜活的教育实践及冲突社会学与批判教育学理念,可以得出一种新的"基于抗衡的合作主义"的班级观。这是一种主位、客位互释的班级观,其研究出发点是"班级第一性",目的是为公民社会奠基,其班级历程包括教师权威的施展、学生同辈的竞争以及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势的互动。对于这种班级观来说,冲突是手段,抗衡是机制,合作是目标。这种班级观需要教师树立解放型权威观,成为转化型知识分子;学生通过良好的班级政治生活来涵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20.
数学"慢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始于师生互学和互教的"二元论"思想形态,终于由对立走向统一的人学目标观;要通过教与学形态的行为来外化,并通过技术观与差异观的合理内化,终归于德行修炼的达成。数学"慢教育"目标人文性的重要原则是"内源自我意识""隐性自我情感""参照重要他人",它们分别揭示了具有主客体意义的"我"的效能力、信念力、胜任力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