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方思维模式存在差异。西方人遵循单向式思维模式,而东方人则遵循多向式思维模式。表现在写作上,西方人倾向借助线性发展模式,而东方人则常使用螺旋型模式展开语段。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许多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写作图式,尝试将"支架"理论引入写作教学,加强写作连贯性和逻辑性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不同,全面了解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培养英语思维的前提,注重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是训练英语思维的基础,课堂内外多管齐下是提升英语思维习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比较法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  相似文献   

4.
东方人区别于西方人,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即不善于作情感的表达.儒家"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无形中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教育自不必说,一贯是板起面孔的私塾先生再加一把一尺长半寸厚的旧戒尺,师生之间鲜有言语交流,更别谈情感上的沟通;一切都尽在摇头晃脑的记诵和戒尺的劈啪声中完成.现代师生关系显然不再似古人那般等级化和僵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教师放不下私塾先生的"权威"面孔,难以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5.
可怕的自激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宇宙感知的角度不同,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文化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异.汉语因受汉文化整体式思维的影响,允许模糊性表达.汉语的这种特征并不影响用汉语沟通.但是,如果中国学生用英语交流时无意识地使用整体式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便是误导.而一般说来,模糊与笼统在英语表达中是应该避免的.通过分析汉英语言文化中的模糊、精确现象,可以探究影响中国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的相关因素,寻求改进目前英语教学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杨婕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著文称,季羡林先生曾说“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分析的,而东方的,其中当然包括中国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思维模式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在语言观上的不同走向。西方人对语言的过度信任导致其难以理解中国人和东方人的非语言思维,所以只好将令他们费解的中国思想都冠以“东方神秘主义”的字眼。中国式的非语言思维不遵循逻辑思维模规则,不在语言的形式化上下功夫,因此,中国哲学中逻辑分析的方法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在西方,逻辑分析方法却渗透到包括哲学在内的众多科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有着根本的影响,西方人的直线型思维模式和东方人的螺旋型思维模式在英语写作中都有直接的体现。文章通过具体的语料分析,旨在培养中国大学生的直线型思维模式,以期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可怕的自激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一次大战刚结束时,梁任公旅欧归来,就看到前一种精神的不足;那个时候列强竞相掠夺世界,以致打了起来,生灵涂炭——任公觉得东方人有资格给他们上一课。时间到了世纪末,不少东方人还觉得有资格给西方人上一课。这倒不是因为又打了大仗,而是西方人的物欲毫无止境,搞得能源、生态一齐闹了危机。这种物欲横流的西方病,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诊断过。当年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利,孟子就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所谓利,…  相似文献   

10.
东方人和西方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老人的生活.东方人的理念是越老越离不开子女,而西方人的理念则截然相反.在西班牙,子女从学校一毕业,有了工作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有的一两个星期回家一次.一旦结婚,见父母亲的时间更少,有的是一两年见一次.当然做父母亲的也决不会埋怨孩子不孝顺,因为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老人大多数和自己的老伴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11.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为了消解游离课标、为"异"而"异",淡化内容、盲目求"异",忽视个性、重"同"轻"异"的实践误区,基于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对同课异构的"异""同"做出如下理性分析:课的内容——同中存异,课的结构——异中趋同,课的个性——异彩纷呈,课的目标——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采用比较的方法应对易错问题有较好的回报率,其原因是当下高考多以中档题为主,命题中出现较多的"熟面孔"问题,越熟越易错,主要是一些同学的"惯性思维"所致.所以在平常的复习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识"同中之异",辨"异中之同",不仅提高理解能  相似文献   

14.
人类早期文化都带有宗教的性质.从宇宙观上说,东西方不同的观念都体现了人、神、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相比较而言,东方人更注重神化的自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神化的人,这从人类早期的绘画遗存就可以看得出来.随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东西方人的宇宙观和性格逐渐有了明显差异,东西方的宗教及宗教美术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些差异.相对而言,东方宗教与中国画给人的印象明显地比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要柔和、含蓄而深沉,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则显得强烈而明朗.这实际上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东方民族在言行方面和思维方式方面确实比西方民族要温和、含蓄、内在一些,而西方民族则相对冲动、直白和外在一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阐述其对语篇模式的影响.总体上说,中方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模糊、集体、整体型的;而西方则倾向于演绎、精确、个体、分析型思维模式.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语篇表达模式,也正是因为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中西方语篇的表达不同.因此在外语教学与交往中应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养成多向思维能力,从而进行更有效地交流和思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一模糊化思维是指人类在认识的客观过程中,当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而导致不确定、模糊不清、"亦此亦彼"的状态时,运用恰当手段,深入模糊对象中,以探求其规律和属性,从而促使向精确、清晰转化,达到"模糊性"与"精确性"、"清晰性"统一.而不是说思维本身模糊不清,抛开逻辑,扬弃精确,忽略清晰.模糊化思维与精确化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的思维活动方式.但是,模糊化思维和精确化思维是相对立的,是从不同角度对思维模式所作的分类,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区别.首先,模糊化思维的对象、物质外壳(即语言)、逻辑基础均不同于精确化思维.模糊化思维的对象是模糊集合,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对客观存在的、不确定  相似文献   

17.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祛,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识辨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使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当代大陆与港台书面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两岸三地中"词同字异"的现象,从固有词、外来词、方言词三个方面描述三地词语同实异形的情况,归纳了差异模式,并针对不同的模式提出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有关规范统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代应用文是在求同求异的辩证运动中发展的。当前,从信息社会需要看,祖国的统一,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繁荣,亟需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在承认不同政治体制下法定行政公文必有差异的基础上,力争社会通用文书、行业专用文书、家庭私用文书尽可能彼此沟通,达到全民同受;从文体自身演变看,现代应用文渴求在体制用语上、教学体系上、电脑写作上存异求同;从写读主体思维看,应用文作者的群体性和写作目的的代言性,要求存个人之异,求社会之同,应用文读者的指定性和阅读目标的实用性,要求存个人主观见解之异,求文章客观意蕴之同。  相似文献   

20.
<正>一、双向思维的内涵界定及其理论认识著名学者李德顺认为,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是从"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从"客体思维"走向"主体思维"、从"静态思维"走向"动态思维"、从"单向思维"走向"多向思维"的。笔者在这里谈及的"双向思维"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是指异中求同;反之,求异思维即指同中求异。笔者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重视"双向思维"训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