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介石,这个曾经叱咤中国的一代枭雄,或被尊为千古完人,或被斥为十恶不赦,争议极大,众说纷纭。这其中,有为他涂抹油彩的,也有使其面目走形的。那么,蒋介石到底是  相似文献   

2.
高中 《兰台内外》2006,(5):18-20
广州马棚岗,李宗仁险遭不测李宗仁,字德邻,1890年出生于广西。军校毕业后开始步入军界,与白崇禧、黄绍声气相投,匀拥护创建民国、矢志革命共和的孙中山先生,并先后加入国民党,共组桂军,先后击败陆荣廷、沈鸿英、马晓军等广西大小军阀,统一广西。1926年,李宗仁又率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其实他的搭档白崇禧则出任北伐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两人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立下赫赫战功。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李宗仁被任命为国民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主席,并奉派指挥桂系主力两个军与蒋介石、冯玉祥等军共同进行“二次北伐”,联合对张作霖统…  相似文献   

3.
宋子义(1894~1971)是宋氏家族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宋家悉习栽培的长子,  相似文献   

4.
“后来者”蒋介石如何崛起 蒋介石最初追随孙中山时,仅仅为广东陈炯明部队中的一个参谋长,其官阶、资历,均无法与许崇智、陈炯明等人相比,可在短短10年之内,就跃升为国民党最高领袖与军事统帅,而且凌驾于国民政府内部的实力派胡汉民、汪精卫等人之上,除了政治手腕的运作,还与蒋的特殊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5.
[上期梗概] 17岁的沈安娜和二姐伊娜为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从老家泰兴来到上海.1934年冬天,伊娜与我党地下党员舒日信结成终身伴侣,开始了地下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逐步走出了"孤立主义"的怪圈,并加快了与中国合作的步伐.虽然中美两国有战时共同对日的一致需要,但是由于双方在利益上仍然存在着的巨大分歧,最终导致史迪威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7.
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内腐败之风日盛,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采取严刑峻法铁腕治腐,加强组织工作强力反腐以及组建专业的反腐机构"燕廉"专司反腐,甚至派蒋经国坐阵上海"打虎"。结果却是"越反越腐",无法挽回国民党败亡的结局。腐败就像癌症已经深入国民党"骨髓"。国民党腐败的根源乃是寄生在这个国家身上的强大的官僚资本的腐朽统治,而"一个腐败的政权是不能真正反腐败的"。  相似文献   

8.
1947年1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在北平将一个国民党海军上校执行枪决,一时之间轰动全国,他就是当时天津的接收大员刘乃沂.更令人瞠目的是,此案始终都与一个女人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国民政府档案中,存有两封河南许昌人郑发写给蒋介石的信.第一封写于1946年12月中旬,信文如下: 主席钧鉴:敬禀者,窃郑发,年六十二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廿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到民十八年秋,并蒙主席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  相似文献   

10.
2007年3月11日至31日,应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团对该所进行了访问.作为中国大陆民国档案的典藏重镇,二史馆此行缘起于蒋介石日记.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及日寇投降时,蒋介石趁着中国在反法西斯阵线中地位增强的机会,先后三次提出收回香港,然因中国是大国而非强国,或遭英国无理拒绝,或美、英狼狈为奸施加压力,使公理难敌强权,香港回归梦未圆.  相似文献   

12.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华民族祭祖的日子.晚11时50分,蒋介石在台北去世.次日凌晨丑时,鸡未鸣而大雨滂沱,电闪雷鸣,张群(曾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资政)打电话将蒋介石逝去的消息告诉了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思绪万千,无法平和,向张群表示要去吊唁蒋介石.宋美龄得悉张学良的意愿后,第二天特许秘书陪同张学良独往凭吊对不起他的人.那时,蒋介石的灵柩尚未移至正式设置的灵堂,警戒的森严令气氛显得紧张,只有很少的人员出入.张学良向蒋介石送挽联瞻仰遗容后,伫立在棺前,望着那仿佛沉睡的面容,心中哀思缠绕着逝去的岁月——关怀与情怨交织、合作与交恶对峙的往事,仿佛都浓缩在他撰写的16字私挽之中.  相似文献   

13.
大溪档案,世所注目。原先估计,其中应该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有关材料。殊不料检阅之下,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在此前后的材料,居然少有涉及这一大事件的。至于是当时没有形成什么材料,抑或事后没有保存,甚至有意在整理时另行处理,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查核。说到底,档案,以及档案的整理公布,都不可能背离档案所有者的意愿和根本利益。明白这一点,对于大溪档案中没有四一二的材料,并不会感到惊讶。但是,在翻阅这一时期的材料时,看到几份涉及蒋介石、白崇禧关系的电报,倒也不无意思。两人间纠葛不少,恩恩怨怨,很是为人注目。大…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3期载有陈修良同志《刘晓同志领导白区工作的回忆(二)》一文,其中有段文字云:  相似文献   

15.
楔子 纤笔奇兵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临江仙赠丁玲》词中的名句,盛赞了作家手中的那支纤纤细笔.  相似文献   

16.
17.
胡适是一位在政治上偏右的自由主义者,他虽然不赞成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但更不赞成革命,他对孙中山的革命政策就不赞成,更不赞成共产党的革命路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斗争中,蒋介石一直希望拉拢胡适,为己所用,曾有意请胡适组织一个政党并参加政府.胡适于1946年7月5日回到国内,9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出席了为中共和民盟抵制的"制宪"国民大会.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与CC系在《中华民国宪法》下的权力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皓 《历史档案》2008,(2):120-129
1947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宪政体制。1948年3月至4月,召开行宪国民大会,正式推行宪政。学术界认为,这是美国要求“民主”的结果,是国民党为了在政治上挽救即将崩溃的统治。这很有道理。不过,笔者认为这也是蒋介石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演变的结果。CC系本是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