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乙己是清末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上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上表现为:1、追求功名,一心向上爬。仕途上没有成功,他认为这是自己最大的耻辱和失败。别人把他作为笑料拿他开心,说他偷人,怀疑他是否有真才实学,他都不在乎。唯独问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就“神色大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作者的强烈爱憎洋溢于字里行间,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安排在从始至终的“笑”声中,让人感到无限的伤悲和凄凉。  相似文献   

4.
应该理解孔乙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初三课文《孔乙己》中的主人公,鲁迅先生通过对孔乙己的生活描述,对残酷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或许也是可笑的。但是我们若从另一个角度为孔乙己着想一番,会发现他并非一无是处,举动之间甚至还渗透着几分优良的品质。首先,孔乙己的生活是贫困的,因而欠帐是经常性的。然而,他却“从来不拖欠”、“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以至于信誉良好,表现了他性格的质朴和忠厚的一面。当在店里旧帐未还,却又不得不再欠新帐时,他的表情是“羞涩”的,能够意识到难为情,这些都说明他有着较好的品行;其次,孔乙己为自己的生适…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孔乙己》,自发表以来,评论纷云。但我以为评论家忽略了孔乙己性格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虚伪性。一、“长衫君子”和“短衣小人”孔乙己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原因何在?联系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便可一目了然。鲁迅在文章开头,不惜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当时社会的世情图:严重的阶级对立,一方是“短衣小人”,  相似文献   

6.
关于孔乙己的性格,有的参考书上是这样讲的: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追求功名的思想和心地善良的本质。”“通过描写孔乙己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茴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心地善良的本质。”对此,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善良是不计回报的,包括在理解上的回报。阳光普照山河,并不需要获得山河的理解;春风吹拂大地,也不在乎大地的表情。  相似文献   

8.
一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而人物性格的塑造理应成为文学创作的关键.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说:"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顾.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莱辛的这种论断,显然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上.说到底.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均是以塑造人物形象、发掘人物性格为重心的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9.
建国三十多年来,《孔乙己》一直作为范文选入中学课本。许多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它作了深入的研究,我们从中得到很多教益。但也有个别论点,尚可商榷。现不揣浅陋,提出来以求教正。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分豆给孩子们吃,不拖欠酒钱三件事说明了什么?有些论者这样分析:  相似文献   

10.
《教师用书》在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时说:“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见人教社《教师用书》第165页),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误。笔者认为,《孔乙己》在开头三段交待了孔乙已将要“出场表演”的环境后,紧接着用三段内容写了孔乙已的身世和被取笑侮辱的情形。可见孔乙己所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正>在《孔乙己》一文中有三处善良表达: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三处一直认为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心地,从而让读者更加痛恨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可是,孔乙己真的是因为善良才有如此表现吗?让我们一同来探究文章中的三处描写。首先来看作者借小伙计之口告诉读者的内容: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理解孔乙己的“可笑”孔乙己受孔孟之道的毒害深至骨髓,被科举制度摧残的不会营生。他迂腐,假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好吃懒做,麻木不觉悟,这种被压弯了的性格是可笑的。他可笑的形状、行动、言语是封建思想毒害和科举制度摧残的结果。因此,孔乙己本身的可笑,其实质是作者对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笑”揭露了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罪恶。二、如何理解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相似文献   

13.
从部编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彩霞姑娘》一文第三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彩霞姑娘死了。理由是:“晕倒在小河里能活吗?小鱼能救活她吗?其实是死了,不过没有讲出来。”又说:“用鱼来托她,是说她的尸体和鱼一起飘到另一个地方去了。”对这种讲法,我们感到值得商榷。首先,童话突出的特点就是幻想和夸张,当然,其他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有幻想和夸张的成份,但童话如没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英语教学作为语言课,是否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有的同志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学习的方式,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运用英语语言,谈不上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宜提倡研究性学习。结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就此交流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1.理解欧姆定律的实验过程欧姆定律是通过两步实验得出来的. 第一步.固定导体的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分析得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 第二步.保持导体两端电压U不变,改变导体的电阻R.分析得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跟导体的电阻的R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地球村”、“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已成E时代不绝于耳的词汇。然而,“地球村”是什么?“因特网”如何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概念?想必许多教师和我一样心存疑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一、地球村是什幺地球村是一位叫艾尔·戈尔的美国人于1991年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的《全球村的基础结构》论文中提出的。文中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和“信息高速公路”等概念。这些概念后来进一步演化成“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II),可称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GII一旦建成,世界便真的成  相似文献   

17.
课本中关于电磁感应的描述是这样的: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怎样理解电磁感应呢?本文试从七个方面加以讨论:1.“闭合电路”是任何电路中有电流存在的必要条件,断路不可能形成电流.2.“一部分导体”是指整个电路的一部分,而非其它导体,之所以强调部分,是因为整个电路运动时有可能不产生电流.例如:在两个异名磁极间平放着一个方形线框,当方形线框向右运动时,如图1所示,因ah边及d边不切割磁感应线,ad边和bC边切割磁感应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甲:什么是三视图法? 乙:就是从正面、上面、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物体, 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 比如图1是一个长方体木块,中间钻了个圆孔,从前面往后面看,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从力的性质来看,浮力属于弹力,而我们把它叫做浮力是根据力的效果来命名的。顾名思义,浮力就是使物体浮在液体(或气体)(以下简写为液体)中的力,亦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浮力(buoyancy force)。浮力存在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生产、军事上也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阅读课文中,常遇到一些生动优美的比喻句。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很好地理解这些句子,掌握这些句子,使它们成为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