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该书由福州市晋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荣春副研究员撰写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 9个部分 ,依次是 :闽越地区的原始居民及其遗址、闽族及其文化遗址、闽越族与闽越国的兴亡、闽越国都城研究、闽越国都城在今福州、冶城的地望、武夷山城村汉城等遗址、闽越国文字、闽越国灭亡后福州城池的变迁。这是黄荣春副研究员继《福州市郊文物志》、《福州摩崖石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广收博采 ,史料详实 ,厘清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的许多学术谜团。有助于人们更加明显地认清闽越历史与文化源流的发展脉络 ,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  相似文献   

2.
关于闽越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结合相关的史籍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闽、越、闽越的由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闽越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说经历了前闽越文化(萌芽)、闽越文化(形成与发展)、后闽越文化(融合或转型)三大历史时期,其内陆性与海洋性的文化特质贯穿始终,对后世福建文化(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古属蛮、越族分布区,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越人在这里生息和劳动。夏、商、周时期闽越及徒入的氏族先民创造了较为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又泛称“百越”,驺姓的“闽越王”仍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比较封闭。他们创造的先秦文化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固始移民入闽对闽文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初陈元光和唐末王审知两次率众入闽,由于移民人口数量较大,他们带去的中原文化也较当地闽越文化先进,加之陈元光、王审知以统治者身份强力推行,使得中原文化在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语言、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代末期,考古工作者对大连市长海县诸岛和大连市旅顺郭家村原始社会文化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这两处文化遗址以其丰富的内容,再现了原始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再现了原始人类的审美观念,从而使我们得以掌握第一手材料,来探讨大连地区原始文化的艺术渊源和它自身发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石窟古遗址分布现状考察,作为辽宁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与利用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辽宁古文化遗址分布状况内容,有利于我国石窟建筑、考古艺术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对辽宁特别是辽西地区石窟数量、石窟规模、石窟建筑特点、石窟历史文化发展、石窟开凿工艺的调查梳理,为今后辽宁地区石窟建筑艺术水平、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及石窟遗址的研究、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性调查研究,推动辽宁省石窟古遗址建筑的艺术考古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先秦文献记载三千多年前的闽族、闽方国和闽文化不同于汉初闽越文化,其地域包括今福建、浙南、粤东、赣东南乃至台湾宝岛,属于考古学闽台区系东南海洋文化范畴。闽文化早于吴越文化,就象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8.
渊源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闽都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丰富、完善、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包括:闽越文化、闽都学术、船政文化、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五个方面。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闽都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研究与传承闽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这里主要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为个案,探讨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性空间和历史的关联性上,老司城遗址空间是明清时期土司与地方民众、土司与中央王朝权力关系的象征,其历史也依赖着地方民众的信仰仪式和日常生活得以延续。目前,随着遗产保护、展示空间规划的实施,外部策划者圈地式的保护理念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产生了矛盾,以动员当地居民的参与、凝聚地方文化认同感为核心理念的动态保护,应成为遗址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记载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闽越民族文化精髓,是研究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海峡西岸战略的提出,为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挑战和契机。通过社会学视角,以泉州地区为例,在讨论闽南民俗文化特征和分析当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闽南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历年来有关闽越国(公元前202 年至公元前110 年) 的考古工作发现了该时期丰富的建筑遗存,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瓦当、铺地砖等建筑材料,而且还发现了王城、要塞、宫殿、官署等建筑遗址。 闽越国时期建筑是吸收中原汉文化,并与本地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其中的若干因素,诸如杆栏式建筑、木骨泥墙、河卵石铺砌地面等不但未因闽越国灭亡而消失,而且流传至今,成为福建乡土建筑区域文化特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论述了闽越族所创造的青铜文化与干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关系,闽越青铜文化的特点以及该文化的典型代表-黄土仑类型文化的特征。并分析与之相关的武夷山白岩崖洞,新干大洋洲商墓等典型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武夷建筑文化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周易"内向"性格特征等传统文化作用下,经闽越文化发端、朱子理学为主的儒释道共同作用及现代文化诠释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武夷文化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和文化双轴心,生态优先;强调严格的功能区划及等级控制等"礼"的观念,"五宜五不宜";建筑表现形式随形就势,屋面追求起架平缓、出檐深远、层层跌落,屋脊"自由"穿插。新区规划建设应传承地域特色,特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福建的民族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秦汉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融合情况 ,认为在秦朝和西汉前期 ,福建地区的主要民族是闽越人 ,其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经济 ,而偏远山区则仍为部落经济。经过汉王朝的多年努力 ,至东汉时期 ,闽越王国的大部分越人已经融入汉族。福建地区普遍建立了县级行政机构 ,经济、文化逐步走上了与中原开放交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是闽南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无论山地丘陵,还是沿海、岛屿,闽南各地分布着数以万计的民间宫庙,且大多数宫庙都是巫鬼、佛道神灵济济一堂.其中,百越的巫鬼崇拜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的主体,汉式佛道宗教是其上层文化与表征.史上闽越、楚汉民族文化的阶段性根植与动态融合是闽南民间从巫鬼崇拜到佛道宗教历史变迁的文化轨迹,也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分层存在的本因.  相似文献   

16.
图腾崇拜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对蛇存在着图腾崇拜的民族中,闽越人对蛇的图腾崇拜具有代表性。人们从敬畏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闽越人对蛇有着一份特殊的敬意,闽越人崇拜蛇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牛斌 《成才之路》2021,(13):96-97
将乡土文化渗透于美术课教学是美术课堂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美术课堂渗透乡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丰富了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文章通过开放美术课堂、注重艺术鉴赏、浸润乡土文化、借助乡土材料、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等几个方面对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城市雕塑是一门特定的空间艺术 ,一座城市雕塑应是一种不脱离本土文化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品 ;城市雕塑应与城市本土文化、城市地域文化、城市空间文化、城市传统文化等因素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当前甘肃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就学校美术教育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地域文化逐渐流失的角度,阐述了美术学科教学应该如何利用本土民间美术,即从传统节日、民间美术、宗教美术、历史文化、地理风光等方面发掘中小学本土美术课程资源,并做好本土美术资源库的开发。通过加强本土美术教学,引导中小学生热爱地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相似文献   

20.
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靠精神文明 ,要靠全体民众道德及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的普遍提高。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 ,是地方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延续的桥梁和纽带。保护民间艺术绝不只是文化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 ,更是政治问题。对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开发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