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人与海》的哲学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美国批评家肖恩·奥福莱因在谈到海明威时曾说,他“不是一个喜欢思索的人。他对社会、道德或哲学思想根本没有明显的兴趣”①。作家本人在致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谈到《老人与海》时也曾说:“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是鱼。鲨鱼全是鲨鱼,不比别的鲨鱼好,也不比别的鲨鱼坏。”②这段话容易被  相似文献   

2.
乔治·西维 ( G eorges Sioui)是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印第安联邦学院学术院长 ,后又当选地址设在温哥华的土著人政治学院院长。西维先生是加拿大北美印第安人第一个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他在《美洲印第安人自述史试编》一书中从美洲印第安人立场出发 ,论述了印第安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精神追求及印第安人同大自然的关系 ,当然也涉及到欧洲人侵略、掠夺及印第安人同欧洲侵略者的关系。总之 ,这是一部印第安人以自述形式讲述本民族历史及道德标准、价值观的书。由于他是第一位从美洲印第安人的价值观出发著述有关土著人类学…  相似文献   

3.
<正>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它一经问世,便立即使曾名声大噪又沉寂多年的作者厄内斯特·海明威再次被世人刮目相看,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作品,就连一向对海明威持有成见的、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也不得不盛赞《老人与海》是“最精彩的作品”,并说:“赞美上帝,但愿创造、爱、怜悯海明威和我的那种力量——不论那是什么——约束住海明威,别让他再改动这篇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海明威相继获得了1953年的普立彻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而重振了他在文坛上的声威.《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一部风靡全世界,使读者争相传阅,使研究者兴味盎然的杰作,就在于它在叙述有关老渔民桑提亚哥极为简单而又寓意深长的故事,塑造这个时乖运  相似文献   

4.
1992年10月中旬,本版《百家言》专栏,曾连续七天发表王大有同志关于殷人东渡的文章。文章认为,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最早发现所谓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在今年12月4日的《中国体育报》第三版上,有一篇“据新华社电”的文章,题目为《美洲印第安人祖籍中国》。文章说:“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许多美洲印第安人是早期横渡太平洋的中国水手的后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通过对印第安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析为这种看法提供了佐证。” 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11月21日报道,“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道格拉斯·华莱士教授及其同事,最近在美国人类学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报告说,现在活着的美洲印第安人的部分DNA与亚洲、波利尼亚群岛和和美拉尼亚群岛上的土著人的DNA  相似文献   

5.
美国文艺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第三幕与尾声》一文中指出了裴兹杰拉德创造了一种“双重幻象”:一方面他“给自己的角色蒙上一层令人钦佩的薄雾”,但同时他又在“驱散这层薄雾”。考利接着写道:“他的所有小说仿佛都在描绘他带着一个最漂亮的姑娘参加一个盛大的舞会……但同时他又仿佛是站在舞厅外面——一个来自中西部的小男孩,鼻子紧贴着窗玻璃,心里在揣摩门票票价多少,乐曲由谁付钱”。 这种“双重幻象”令人想到小说《伟人考茨比》所具有的两重性。裴兹杰拉德的这部小说,曾被T·S·艾略特誉为“自亨利·詹姆士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小说一开头就展开一系列主题上的矛盾。故事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考茨比追求黛希,力图索回失去的往昔;另一条是黛希的丈夫汤姆·布坎南与玛特·威尔逊私通。小说的两重性通过今昔对照展示出来。裴兹杰拉德的传记作者安德列·勒窝把这种两重性作了如下的概括:一方面,它反映出一种“无能与不足:一个得不到满足、烦躁不安和辨不明方向的社会,要为过剩的精力寻求出路,但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它又展现了一幅“美好的景象:它使世界理想化,给受挫的企求和未偿的愿望赋予含义,指出方向”。 《伟人考茨比》可说是一部有“双重主人公”的小说。主要角色是考  相似文献   

6.
1925年秋天,海明威因对博尼和利渥莱特的不满,匆忙写出了《春天的暴风雨》一文,讥讽舍伍德·安德森,利渥莱特却不理会他的文章(因为安德森是他们最杰出的作者之一),因此海明威撕毁了与博尼和利渥莱特已签定了的三本书的出版合同;以及F·斯考脱·弗兹杰拉德提醒司克亚宾出版社的编辑马克士威·伯肯斯,他在1925年5月(遇见中西部同事几个月前)对海明威的许诺;还有弗兹杰拉德如何在第二年充任中介入,向编辑伯肯斯夸奖海明威,并报告了海明威的情绪,建议伯肯斯采取某种方式并选定某个时间去接近海明威;此外海明威又如何因此而感到满意,为编辑伯肯斯的善意表示而高兴,与伯肯斯所在的司克亚宾出版社签署了长期合同,开始了《春天的暴风雨》和《太阳升起来了》的写作,并于1926年发表.但记事中的其他情况——却是最近才披露出来的,即:在纽约的司克亚宾出版社编辑马克士威·伯肯斯、在巴黎的斯考脱·弗兹杰拉德和海明威这三人在1925年2月到1927年2月期间与海明威早期的三本著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932年,厄内斯持·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的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8.
猎牛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他的“电报式”的写作风格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猎牛》简洁凝练地描述了一个狞猎场面,所谓的“海明威风格”已依稀可见。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硬汉子”形象扫描金德琅一个作家的作品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纳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中,战争“是最重大的主题之一”.他写出了《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第五纵队》等一系列描写战争的作品,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0.
梅振铎 《读写月报》2022,(34):11-15
<正>截至目前,国内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解读大多局限在“硬汉的抗争美学”“人的灵魂与英雄的尊严”“尚力与永不言败的精神”“失败的强者与人生抉择”等方面,即便出现新的争论,也很少超出上述议题的范畴。这些解读的批评原点,往往离不开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提及的“冰山原则”。笔者认为,“冰山原则”作为海明威“极简主义”叙事风格的集中体现,固然是打开《老人与海》的一把密钥;  相似文献   

11.
《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有数的短篇小说,有其显著特色。故事是纯粹海明威式的,既浓缩又简单:简单是指人物很少一篇小说只涉及一对美国夫妇和一个英国猎师三人。情节也不复杂,一片原始气息的  相似文献   

12.
<正>谈到海明威,人们通常会想起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明威就像他笔下的圣地亚哥,无法被打败,是一个真正的硬汉。但其实,海明威并非一开始就以硬汉形象示人。正如他在《午后之死》中所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留给人们的印象也只是冰山一角。那么,海明威这座冰山的全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生命能”的发现者的赖希,依据他的人格结构“三层次论”,把人的性冲动视为人的最深层次的本质,认为“性健康与自由和幸福同义”(赖希:《性革命》,纽约,1974年,第××Vi页)。由此,他把实现人的原始欲求,在自然爱的基础上实现两性的自由结合,使人的性生活充满激情视为“性革命”的目标,并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吐尔贡·阿勒玛斯如梦惊醒一般,突然拿起笔写起历史,一时间成为“历史学家”,他“对历史持历史维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态度”,接连发表《维吾尔古代文学》、《匈奴简史》和《维吾尔人》三部篇幅较长的“著作”,描绘出维吾尔族历史的“早期”以及“中世纪时期的真实面貌”,并特别强调“了解民族的真正历史是新一代不可推辞的义务”。真是言大意深。难怪《匈奴简史》被译成德语在西德汉堡出版;《维吾尔古代文学》被  相似文献   

15.
阿·卑尔多恩把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主人公划归为无主义的、自暴自弃的迷惘的一代的行列。①而马·考利则认为哈利虽然遭受了一系列心灵与肉体的巨大创伤,  相似文献   

16.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匠。他一生中写了多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作品。它准确地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迷惘的一代”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人们傍徨无依,孤独苦闷的心理。不像其他作家,如享利·詹姆斯等,喜欢追求华丽的辞藻,海明威继承并发展了始于马克·吐温的简洁文风。他的用字简洁有力,涵义深远,同时整部小说充满了对话和简短的语句,是海明威文风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     
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952年,作者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曾在《堪萨斯城明星报》当记者,记者生涯练就了他简洁明快的文风。一战期间,他作为救护队成员服务于意大利前线。他本以为,战争将成就一个男人;不料,战争最大的功绩是摧毁人的理想,也使人不再相信爱情神话。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海明威也因此书而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老人与海》取材于一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于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篇杰作。小说最初在《生活》杂志匿名刊出,小说简洁有力的风格深深打动了读者,同时也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作者到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和崩溃作了力透纸背的描写,在这里,“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在这被摧残荼毒的一群中,不仅鸣凤、婉儿一类的被奴役者受迫害、遭凌辱,而且即使这个大家庭内部的青年人也被封建宗法势力和封建道德伦理所断送.在后者中,觉新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以往我们谈到觉新这个人物,总是较多地涉及他的懦弱顺从,较多地涉及他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但是通观全书,应该  相似文献   

19.
《约翰·契弗》是一部情深意切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充满真知灼见的作家论,还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在深情缅怀契弗生平事业的同时,精辟地论说了契弗小说的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高度赞扬了他对文学事业至死不渝的忠诚。  相似文献   

20.
<正> 塞林格是美国五十年代初期崛起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他上承二、三十年代海明威等人“迷惘的一代”,下启五、六十年代金斯堡等人“垮掉的一代”,在美国文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一九五一年,他出版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守望者》),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一些大中学生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言谈举止,倒戴着鸭舌猎人帽,掀起了一场“霍尔顿热”。于是,惊世骇俗的官谈举止,红色的猎人帽,便成为美国社会奇特的街道景观。作者也因此而一举成名.沃伦·弗伦奇在《五十年代》中这样描述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