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西方人学是在反对传统人学的理性至上,把人归结为理性的动物的观点的过程中开启西方人学的现代发展方向的。现代西方人学是非理性主义的人学。在实现非理性主义转向的过程中,现代西方人学的发展经历了意志主义人学、生命哲学人学、存在主义人学、精神分析人学、法兰克福学派人学、宗教人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多种人学理论方案和流派的相关嬗变。现代西方人学是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存在状况的理论观照。她以人的本体论地位为人学的成立论根基,以非理性概括人的本质,以孤独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以悲剧和虚无厘定人生的价值,以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确立人学从而哲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认真总结和吸取现代西方人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人学问题历来是中西方哲学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从总体上看,西方人学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于人学的研究是沿着精神主体性、抽象人性论和理性主义的方向演化的。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西方人学沿着人格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则是沿着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与现代西方人学完全不同的两个发展流向。我们评介现代西方人学,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正确地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人生的评价和意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从而创立科学的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当前理论界人学研究的反思,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近年来人学“热”的理论与实践缘由;第二部分介绍并论述了西方“消解人的主体性”的观点和对我们的启示;第三部分指出建构人学理论的可能性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向的人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逻辑发展,使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人本身。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考察人,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下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它以“批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论原则,其内容涉及有“现实的人”,“人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能动作用”等,它的一些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具体论述,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学理论。现实的人构成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人学的根本思维方式。深入研究马克思人学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学问题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不同时期人学研究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大致可把它看作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由古代的理性人学-中世纪的宗教人学-艺复兴至近代的理性人学。本将从古代西方人学思想的萌生、艺复兴时期的人学思潮以及近代人学思想的主要表现三部分进行回顾,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古希腊哲学兴盛以来,人们便从追问世界的本质到追问认识世界的方法再到追问人的本质,思考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思维方式也从古代的盲目到近代的理性再到现当代的非理性转变,哲学家正深入的研究人类世界,“人的本质”是哲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西方世界古希腊哲学以来“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粗浅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公认为在现代西方人学思潮中影响较大的萨特(Jean-Paul,Sartre)人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予之以科学的判析.进而或对其中提出的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予以马克思主义的解答,或批判地借鉴其中可资借鉴的思想见解.这对于构建“以完整的个人及其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不无积极意义。萨特把人--物关系作为其后期人学理论的基础问题之一予以着力探讨,确实抓住了人学基本论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他关于人与勃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交互关系、相互依存”的思想.则既有其值得我们重视的、闪烁着唯物主义和辩证理性之光的深刻见解,又有其自身思想方式和理论观点上的值得置疑之处。  相似文献   

11.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正常的教育以人本身为目的,人文教育以人本身为直接目的。人文教育是赋予人以人的精神的教育,是使人维护和发展自由的教育,是使人成为自由人的教育,是使人更智慧的教育,是使人更像人的教育,是使人获得解放的教育,因而,人文教育具有引领大学教育的作用。凡一流大学必拥有一流人文教育,凡没有一流人文教育的大学成不了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2.
较家庭组合而言,社会生活从一个更为宽泛的层面上引导和培养着个体的人文素质。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表现在人文与科技、共性与个性、义务与权利等诸多方面,对人文素质产生了不同影响。应当考虑这些因素,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科学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形式,它提出了有别于现代科学观的新观念。从科学观的转向来分析后现代科学观,其中内在着反科学的非理性因素。结合我国现状,重温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走向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建立“科学技术人文学”,并用它来代替“科学知识社会学”,是科学观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人文,就是从爻号发展而来的中国文字符号,把握天、地人变化规律的能力和精神,并付诸实践。由爻号到文字到文章到文学到文化到文明,这是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过程。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人文的根本和基础;以业为未,这是中国人文的发展和升华;以文为末,这是中国人文的归宿和目的。一般的中国人文素质要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万人话,省万次思。特殊的中国人文素质要求:独立的人格,三才的秉性;自由的思想,未来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人为本唤起我们对教育学改造必要性的思考。人在哪里?谁的教育学?工具理性为何畅行?超越的声音怎样在低旋?人文课程的地位焉在?人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改造。  相似文献   

16.
从逻各斯的角度,马克思分析了财富的逻辑和人的逻辑的关系,发现财富的演变是从单纯财富的逻辑向人的逻辑转化的过程。要理解这一过程,就必须超越知性,进入存在论领域。从存在论角度研究财富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即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在传递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的发展。教育学即育人之学,培养人是教育学的立足点,人的问题就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教育学理当关注的是“人——文世界”。在此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教育学是真正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课程     
教育是人自己的教育,学校提供教育的课程,也应当是人的课程。人的课程具有将人从自然人引向更高大、更高尚的人过渡的崇高使命。因此,课程改革并不只是文本本身的变革,更需要普遍看重的是思想的变革,若没有最能显示人性的思辨工作,其生命力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化是新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教育市场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实现教育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对大学高层人才的认识、对待和利用上却出现了“经济人”、“奢侈品”、“万能家”的三大缺憾现象。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以降低“帕累托效率”为代价的高层人力资源利用和配置现象应该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