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下面,我就结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来谈谈体会。一、“无为式”链接,唤醒师生的先见“无为式”链接也就是对“诗”“文”不进行链接,  相似文献   

2.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下面,我就结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来谈谈体会。一、“无为式”链接,唤醒师生的先见“无为式”链接也就是对“诗”“文”不进行链接,教学时就“诗”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比如说什么是“西辞”,什么是“下”,李白为什么称孟浩然为“故人”,孟浩然为什么要下“扬州”,等等。而对于这些词语,课文并没有进行解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立即进行“诗”“文”链接,而是先让学生就一、二两句质疑。对于学生通过读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采用交流的方式分享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比如“西辞、下扬州”等由教师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3.
瞿卫华 《江苏教育》2006,(1B):20-20
“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涔。在这类课中,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的关键是对“诗”“”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互文,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它常常跟“鼎足对”叠合在一起,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发现之旅     
正打开百度网,输入"文包诗"三个字,出现如下文字描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6.
“阅读链接”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编排,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展。文章以五年级教材中的“阅读链接”为例,以“助在课前”“助在课中”“助在课后”为阶梯,从多个维度探析教学路径,建构多元化且有探究性、思辨性、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言语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如《李广射虎》;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如《少年王勃》,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  相似文献   

8.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社会科学论文(以下简称“社科文”)是学术性较强的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  相似文献   

9.
近一段时期以来,教育写作中,除了“毕恭毕敬”的学术类论文外,教育叙事,也就是教育故事写作日趋流行。这类文章的大致模样也是通过叙述一两个“教育故事”或者列举几个“教育案例”,从中阐述一定的教育理论,传递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暂且可以把这样的文章称为“教育美文”。但是,不少教育美文中的学生大多先是如何地顽劣不训,曾经历过多少次教育就是不见效果,可经过了作者或文章中的“老师”的一个“传神的眼神”,一句“会意的妙语”,一个“巧妙的教育行为”,学生就即刻发生巨变,变成一个“再也不犯错误的好学生了”。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确实引…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文”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言文教学中,关于“言”的教学,应强化梳理,注重有效积累;关于“文”的教学,应细加挖掘,凸显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国朝文派”语出元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当下学者一般将它理解为诗歌流派,而实际上它应是与诗歌相对的文章流派。国朝文派又名中州文派、唐宋文派。“国朝”主要体现其国家属性,“中州”主要体现其地域特征,“唐宋”主要体现其正统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统整融合的视野下,“阅读链接”已成为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我们要整体关照“阅读链接”和“正文”的关系,揣摩“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要用新的视角去寻求正文与阅读链接的知识结合点,使其“物尽其用”,让“阅读链接”成为深度解读文本的辅助手段。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资料的借助已经成为深度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统编教材充分关切这一事实,在中高年段的语文要素中多处出现“资料”这一核心词,  相似文献   

13.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诗的创作背景和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链接”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拓展延伸的阅读材料,还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提示,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链接”的有效运用能助力语文要素的落实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值得教师们不断探索。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阅读链接”,“阅读链接”内的文本体裁丰富多样、篇幅长短不一、出现的频次疏密不等、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对于“阅读链接”的教学,教师们有的深读细研,学深悟透;有的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15.
“文眼”是文章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准“文眼”,学生就找到开启课文之“门”的钥匙。那么文章的“文眼”又在何处呢 ?  一是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这种情况一般在议论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类课文的标题往往就是作者的主张,也是全文的论点和中心所在。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唐的《作家要锻炼自己的语言》等,其文眼就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   二是体现在文章的起始句或起始段中。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抒情散文、议论文等文体当中。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章定…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方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试探先秦两汉文、文学、文章之关系》中分析到:“文章”即指写作且有文采,与今日所谓“文学”有关,但仍不等同今日之“文学”。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包含在内。  相似文献   

18.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是一篇文章的传神之笔和中心所在。无论是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在一篇文章中往往可以凝聚为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这个句子或词语,我们语文教学中习惯地把它称为中心句或中心词。而这个中心句或中心词就是“文眼”。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文眼”,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判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文眼”,让学生依据“文眼”去悉心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个中奥秘,使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以不断提高。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文眼”呢? 一、对于记叙文,要从情入手抓“感”点。 记叙文是以情感人的。无论是叙事记人,还是写景抒情,都是偏重于具体地记叙描述人或事物的情状及变化过程,使人如耳闻目见,而有所“感”。因此,记叙文的“文眼”,就要通过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去把握。  相似文献   

19.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明白易懂,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浅文”。对“浅文”学生常感到没什么可学,教师常感到没什么可教。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教起来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佳。然而,这类课文在整个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又较大,因此,如何教学这类课文,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话题作文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话题往往暗示了许多内容指向。能否从话题设定的“触发点”中打开多向思维通道,是衡量话题作文写作高下的重要尺度。如果我们孤陋寡闻,思想僵化,就写不出高品位的文章。“链接”、“嫁接”是引领我们突破思维藩篱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