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指出全球性问题日益凸现,它呼唤"价值理性",并阐释了"价值理性"的内涵和本质.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实践要克服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人生危机,必须以"价值理性"来纠正现存文化理念的偏失,用"价值理性"校正和引导"工具理性",使"价值理性"成为全球化时代与"工具理性"相契合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回顾及"高层人士"(教育界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到"基层"(中小学)作用的具体分析,旨在大力提倡"高层人士"到"基层",为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说到底,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因此,当"互联网+"遇到教育时,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否有效提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入融合的前提,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语境中,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现了社会市场经济化、审美对象庸俗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知识分子自身的公共性和公共空间逐渐消失。知识分子从话语的中心走向了边缘,经历了立法者——阐释者——被阐释者的角色转变。在李洱的《花腔》中,主人公葛任只是存在于白圣韬、赵耀庆和范继槐的叙述之中,以葛任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成了历史、时代、他者阐释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理想类型”法从历史的维度构筑大学理念发展的三个阶段——信仰理念、理性理念、一流理念,继而揭示大学理念与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的变迁:在信念理念时代,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是传播知识的“教授者”;在理性理念时代,大学教师从“立法者”向“专家”角色的转向体现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策略;一流大学理念下知识的“效用性”使得大学教师演变成知识的“兜售者”。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树立多元大学理念,重新考量知识的价值,为大学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生长与精神培育空间,重建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的伦理职责和使命担当,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永恒议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教育先行”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党在知识经济时代确定未来知识分子工作的政策提供了价值坐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是开拓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我们在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同时,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将知识贡献与价值分配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站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度,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出发,在科学理性地分析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远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的原因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机制,形成了其独特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实现了在认识知识分子社会价值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法理学"本科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实并不在于"法学或者法律知识的传授",其核心与重点恰恰在于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精神熏陶"、"法治观念启蒙"和"法律思维方式培育"。因此,秉持生活立场进行本课程教学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概括提炼法学的理论,用抽象的法学的理论来分析阐释具体的社会生活",这样的"生活"与"法理"彼此参悟与印证示范,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社会、体悟生活,从而既明辨"生活之理",又懂得法律运用的"法律之术"(Art of Law),还能深谙"法理之学"(Jurisprudence),从而涵养出"法律的头脑",锻造出"法律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钟海燕 《师道》2007,(11):25-26
"教育的四壁不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刘国正语),也正因如此,现代教育观才会这样阐释:"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2007,(21):40-44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换句话说,未经阐释的历史无法真正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因为没有阐释便没有反思。教学也是,面对语言和文本,教师的再阐释使死的语言、死的文本变成了活生生的"现代知识"进入了学生的理解视野。基于此,我们来看夏琨老师的这节课,它是这样的尝试:它不再是对照教参一字一句,由文言到白话照本宣科地"直译",而是在语言转换这个语文难题中加入了老师自己的思想阐释:文言文是否可以"反译"?是否可以从现代文出发去反观它的"前生"?夏老师的结论是——原来"古文不过如此"——如果说历史加入了当代人的反思变成了当代史,那么语言加入了时代与个人的阐释便变成了语言活动的当代实践。另外,由"言"及"文",在文本解读层面,夏老师亦是"主题先行"。一篇课外选读课文经他的阅读与思考"主动"拿来作为自己思想的注脚——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在夏老师看来,《晏子辞千金》这样的典籍是最适合拿来做课文的,因为它们是思考"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命运困境"的典型"标本"。于是文本经过教师思想的"再阐释",课堂立刻有了"化学反应"——一节本来枯燥的文言文课最终走向的是师生双方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共同探讨。当然,教学实验是不排斥争议的。例如夏老师的这些阐释是否牵强,是否存在"过度阐释"之嫌?关于文言文教学"变"与"不变"、"人文派"与"工具派"等老话题是否又有新的解释角度?包括一些教学细节都值得我们争鸣,因为面对这样一次"再阐释"的教学实践,对教学阐释的"再阐释"同样是拥有无限可能的空间。各位老师,请您握紧自己对教学的"阐释权",加入问题的思考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完成了自我蜕变和成熟,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眼睛",是公众的"代言人",这种公共性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神".但由于当今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正在日趋衰弱,我们必须通过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完善知识人才评价体制、倡导学术独立等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想的价值本然、困境及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理想是关于教育的价值寻求和价值决断,永恒性和历史性统一、合理性、崇高性是教育理想的基本特性。当前教育理想面临的价值困境具体表现为:终极价值空场、多元价值无序导致教育理想无根化;工具理性过度泛滥、价值理性萎缩催生教育理想的物欲化;"异化"个性彰显、"本真"共性缺失招致教育理想同质化。要消除教育理想的价值困境,学校教育应重建终极价值,整合多元价值,使之成为有序的价值体系;建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性关系,使之成为有力的价值支撑;唤醒失落的"公共精神",重塑"公共性"价值理念,使之成为有效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13.
正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中"评"与"价"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给教学评价作了如下定义: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在这里,"评"只是一种方法,它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判断;而"价"则被解释为"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考虑现实与潜在价值以及价值增值等,评价的重心在于"生成价值"。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时,曾手书一联"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以此阐释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百态"(指喜怒哀乐)行知在创办晓庄师以宇宙为教室阐释他"生活(指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化知识分子关于大众文化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拒斥到理性反思、批判接纳的转型过程.这种话语转型,既反映出大众文化异军突起之后,当代文化场权力格局的嬗变与改写,也折射出话语主体身份症候与角色意识的历史性转换.当现代性启蒙文化随同精英主义的衰竭与世俗化浪潮的滥觞而走向匿名时,文化知识分子固守的现代性精英意识与美学趣味已然不合时宜.因此,祛除“立法者”之神圣光晕,在“阐释者”角色的历史建构过程中重塑大众文化时代的世俗化人文精神,成为文化知识分子新的现实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与在固有范式框架内边边角角地做些方法和模式的改进相比,创建新的课程范式更有可能破解写作教学的难题,从根本上解放写作课程的活力。"经义模仿"(古代写作课程范式)、"文体训练"(现代写作课程范式)以及转型中的"语篇对话"(新时期写作课程范式),有着不同的社会、科技、教育背景,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特征。作文、做事、做人合一的价值信念,是新时期写作课程范式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入开放性、选择性、典型性的议题或案例,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学生的辨析思维,让学生在辨析式情境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的情感认知,提升政治核心素养,从而真正实现"活学活用",指导自身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文章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教版必修4)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的要求,探讨高中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斐 《考试周刊》2012,(74):12-13
现如今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对于多元价值,理论界有两种相异的认识,一种认为,价值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极端多元的,多元的价值之间是不可公度甚至相互冲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存在一些普遍的和客观的基本价值,多元价值在更高的层面上可以走向共识。教育作为"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面对多元价值,应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应当有一种"价值共识"意识,在整个教育价值定位的普遍性方面和具体教育情境的特殊性方面做出具有共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9.
后权威时代的突出特点是高校教师地位从立法者向阐释者地位的转变,知识获得的路径从单一线性到多维网状的转变,师生关系从亲密到淡漠的转变等.这带来教师权威和神圣地位的解构,带来传统师生关系的解体以及重构新的师生关系的时代呼唤.新时代重构师生关系应当立足于:超越自我中心主义的迷恋,建构起"为他者负责"的高校伦理;超越工具理性的主导,建构起价值理性的交往方式;超越片面的主客二分,建构起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2世纪诞生于基督教母体的大学 ,使精神教化与知识传授获得统一 ,并为现代社会奠定了知识与意义统一的教育机制。大学作为创新科学原理与守护精神价值的策源地 ,特别以造就人格化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知识分子执著于科学原理与道义根据渊源于大学的终极信仰传统 ,此即人文精神。大学对主体认知、意志与情感的素质教育 ,最深层的素质乃是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执著向往 ,大学人文精神从而成为对古典信仰教化的现代性转化与承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