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茂  康宏 《编辑之友》2021,(8):45-50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国传统图书销售渠道加速向线上迁移.随着流量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各大平台不断强化对流量的垄断和管控,运营私域流量成为各出版单位应对公域平台流量垄断、提升营销性价比的出路.为此,出版单位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理念,构建精细化的运营体系,打造社交化的营销推广模式,围绕引流、固流、变现三个环节,整合各类营销手段和优质资源,制定针对性的运营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私域流量运营体系,实现线上营销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速减缓以及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新近崛起的私域流量已然成为当前品牌争夺用户的重要入口,因此出版企业需要逐渐将营销的重心从公域转向私域并着手搭建自有的私域流量池.基于营销4.0的时代背景,本文探讨了当前营销路径的新转向及其背后反映的内在发展逻辑,梳理了出版企业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困境,结合5A模型具体阐释了搭建和运营私域流量所能够带来的重要价值优势,总结提炼了从"私域构建"到"公域引流"再到"渠道整合"的渠道建设路径,并就出版企业如何开展后续的私域流量运营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读者的消费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营销渐从公域流量时代进入私域流量时代,出版行业亟须转变思路,顺应这一营销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出版社如何利用有效的私域流量池工具,建设自身私域流量池,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融合出版方式,做好产品规划,打造产品矩阵,从而实现用户的转化变现,乃至从传统出版向以用户数据运营为核心的出版社转型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吴锋  杨晓萍 《出版广角》2021,(15):15-17
私域流量是互联网下半场出版转型升级的新风口,其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思维,也是4R营销理论的核心.文章以关系营销理论关联、反应、关系、报酬为框架,从渠道、产品、服务、运营机制等多维度探讨出版业私域流量从引流、留存到流量转化的构建过程,为新媒体时代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及数字经济的发展,用户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数字化从根本上转变了企业的营销理念和模式。由于获客成本和难度不断上升,私域流量运营成为企业营销数字化转型最受青睐的模式之一,也将是未来转型的理想选择。通过“引流获客—留存裂变—一体化变现”这一路径,分析企业私域运营现状及基本策略,整理出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为企业制定私域运营策略进行营销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卉  茅硕 《中国出版》2023,(14):29-34
私域流量的核心是建立连接,企业通过私域流量运营与用户产生强信任连接关系,体现着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思维。出版业运营私域流量要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认识论层面,应避免将私域流量视为仅追求商业价值的营销工具;在价值论层面,要突出出版企业私域流量的社交属性;在方法论层面,需要综合考量用户、内容、技术三个核心要素。私域流量的建设对于出版企业而言,不仅是营销环节的变革,更是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总结、梳理清华大学出版社新媒体矩阵运营的实践,思考和探讨出版机构如何理解和认识私域流量,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应用场景分阶段开展私域流量运营,如何打造私域流量的全媒体矩阵.文章指出,在当前出版融合创新的趋势下,出版机构构建和运营私域流量矩阵的核心目标在于重构出版机构在作者/读者间的新型服务/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全渠道供应链背景下,出版企业面临着渠道多样、消费群体多样等问题,直播营销是出版企业解决营销困境的有效策略。文章分析出版企业在直播营销中所存在的品牌、内容、渠道和互动等方面的问题,并基于5A模型,从挖掘品牌潜力、创造优质内容、打造私域流量和加强主播互动4个方面提出出版企业直播营销优化策略,对于出版企业开展直播营销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23年,我国图书市场整体回暖。面对短视频等新媒体生态,打造线上线下双循环渠道,形成融合营销的多元模式,成为出版机构营销运营的标准配置。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线下渠道持续升温,实体书店从图书卖场转型文化服务,书展和市集主打体验经济与文化狂欢,力图为读者带来更好阅读体验。内部营销理念上,IP跨域运营和私域流量打造,进一步成为出版机构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10.
吴倩倩 《出版广角》2021,(20):66-68
当下,出版机构尝试拓展直播、社群运营等领域,通过开发新媒体矩阵、搭建私域流量池,转化和提升用户价值,进入以用户数据运营为核心的转型新阶段.文章提出在新媒体矩阵下,出版机构既要以优质内容维系私域流量关系、以新媒体矩阵多点触达用户、以动态联盟重构产业链、通过阅读推广和引流维系用户,又要识别读者需求、维护长期关系、实现关系转化、拓展直播领域,进而实现私域流量池的搭建及留存.  相似文献   

11.
余珂 《出版科学》2007,15(3):71-73
本文分析了出版企业实施基于品牌战略的感性营销的背景,提出了五项措施:关注读者深层的心理需求,打造独特的识别系统,营造良好的客户体验,维系稳定的客户关系和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并指出在实施基于出版企业品牌战略的感性营销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营销传播,并找准关键点切入.  相似文献   

12.
决定中国出版企业成长的“五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进行出版“转企改制,”本文提出“五个力”是决定中国出版企业的成长要素。改革是出版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决定出版企业的生死。企业竞争力(包括品牌力、领导力和执行力)是源泉,决定出版企业实力与影响力。创新力,决定出版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出版企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依靠选题的创新度,依靠集团创新。文化力决定企业能走多远。和谐力是企业的立足之本,要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一切矛盾。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以上五种力组合形成的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编辑群体的战略营销理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苏爱华 《编辑学报》2001,13(4):218-219
针对21世纪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编辑人员应以开放的态度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参与书刊生产的全过程,树立一种新的出版理念-战略营销理念,并认为方向性、长期性、竞争性、协同性、创造性、效益双赢性是战略营销理念应具备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4.
15.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7,15(1):5-7,11
文章详细论述了决定中国出版企业成长的"五个力":改革力、竞争力、创新力、文化力、和谐力.认识这"五个力"有助于出版企业看清并克服自身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徐军  余世英 《出版科学》2007,15(1):64-66
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网络技术的发展、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是出版企业实施图书定制营销的主要动因.出版企业实施图书定制营销的策略有:建立读者数据库,加强与读者沟通;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出版流程;积极推行按需印刷业务.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信息交流的体系与服务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经典科学信息交流体系的几种Ⅰ型模式,提出科学信息交流体系的Ⅱ型模式。论述Ⅱ型模式的5种形式(私人交流、公共域或公共机构仓库、商业性左线出版、非商业性在线出版和作者付费开放出版),认为由于Ⅱ型模式业已形成,传统“纸”链文摘与索引服务模式(即Ⅰ型服务模式)已基本上被取代。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时代的编辑和出版特色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陶丹  汪季贤 《编辑学报》2001,13(6):322-323
全方位地总结了因特网时代的编辑和出版特色。认为在因特网时代,编辑工作的特色是,编辑人员除了本职工作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网上冲浪的本领。出版的特色则是,网络出版更新了传统出版的观念,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印刷和发行方式,也为出版管理和出版立法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探析“三农”出版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文章以“农技耘”App为例,分析其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三农”出版数字化转型应从创新内容生产、融合新兴技术、丰富产品形态、开展多方合作、转换身份定位、重视营销宣传、强化人才培养七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ddresses the abandonment of the mid-list trade book market by commercial publishing hou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at market niche by entrepreneurially oriented but beleagured university press directors in the 1970s. How many presses are issuing trade books? Hard statistical data is difficult to obtain. Yet a review of university press catalogues reveals a surge of interest in this book area. However, this niche does not belong exclusively to university presses. Intense competition is now surfacing from new, small but aggressive publishing houses interested in this market. This means that university press directors will be compelled to develop and utilize sophisticated marketing strategies if they plan to remain active and successful in this potentially lucrative but hotly contested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