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几乎与中国新文学同时诞生,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新文学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对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亿万民众的心理及精神面貌,对文学自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和难以估量的作用,发生了意义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化传统,把文学教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整体上的"社会政治文学”;2.改变了文学形象塑造的重心,使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成为文学形象的中心,使原先受侮辱、受损害、被怜悯、被同情的小人物变成为具有历史主动性的、受尊崇、被赞颂的正面形象;3.使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发生了现代转化;4.引进并创造了基本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系统的"反映论”的文学理论体系,使之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长期以来,一直被剥削阶级以暴力统治和摧残;而同时,又被这些统治者以种种精神鸦片施以愚化和麻醉。“瞒”和“骗”的文艺,就是诸多精神鸦片之一种。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不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标榜了一种大胆地,真实地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且与“瞒”和“骗”的文艺战斗了一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可以说自鲁迅始,再不是“瞒”和“骗”的文艺了。但“瞒”和“骗”的文艺并未消声匿迹,因此,以清醒的现实主义与“瞒”和“骗”的文艺相抗衡,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赵树理正是以自己的创…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切历史都是对历史的叙述,中国新文学史亦然。30年代的新文学研究者们,有的在历史叙述中建构了新文学作为“先锋的”、“实验的”、“民族的”、“开放的”文学的整体形象;有的则将其叙述为“欧化的”、“言志的”文学。文学史中“新文学”摇曳的、不确定的形象,凸显了历史叙述者不同的理论前提和思想立场,同时也表明新文学在30年代不断被经典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争议和质询。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特质余海乐,朱明平中国新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五四”时期民族文化的先贤们用它作为启蒙文化、宣传革命的利器;在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文学被作为救亡图存、赢得战争胜利的号角;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里...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对共产党人形象的塑造已持续近一个世纪。在百年塑造史中,由于时代、阶级、区域、工作性质等因素,共产党人的文学形象逐渐形成了地下党人、军队指战员、农村共产党人、知识分子共产党人、改革先锋等几个主要形象系列。不同系列的共产党人在“宗旨”“初心”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共同体现出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政治伦理与精神特质。但是,由于中国新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革命叙事所特有的阶级属性,每一系列的共产党人都体现出其独特的历史发展形态。总体而言,各个系列的共产党人文学形象不仅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群像的总体展览,也见证了中国新文学立体性和层次化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7.
民众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教育素有“教民”传统,重视社会教化是传统教育的特有功能,与近代民众教育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自然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从古代社会教化到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历程,了解古代不同阶段社会教化的状况和近代民众教育发展的基本类型,从施教目的、制度、内容、方式和效果入手,揭示出“民众”历史地位的变化,乃是从古代社会教化向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核心,也是近代民众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与近代社会风俗改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孙中山先生,人们在想倒他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的同时,还会想倒“中山装”,想到他对中国服饰习俗所作的贡献。其实,孙中山对近代社会风俗改良运动的贡献又何止首创了一件中山装呢?推行世界通行的阳历,以弥补中国传统历法的缺陷;号召民众剪辫放足,使中国人的形象发生巨大改观;废除跪拜礼仪,改变官场称呼,实现礼仪制度的改革;下令解放“贱民”,让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使中国人权状况得到一定改势……中国近代史上社会风俗的许多重要变革,都与孙中山的名字分不开。套有孔夫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袄矣”的一句话,我们是否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伤论及风格论,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其实质上蕴着强烈的古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王权专制、反对压迫奴役,要求民主、自由、解放的性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对中国“五四”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皆不相同,因此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追求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理论思想、组织基础等方面提供了帮助,使中共“一大”得以顺利召开,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她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2.
1921年10月,浙江一师(杭高前身)学生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创办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并得到了当时在校任教的朱自清等教师的大力支持,由此诞生了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也开创了杭州高级中学的百年文脉的新纪元,使之成为中国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现在的“鲁迅文学社”正是秉此人文杭高、文学杭高的传统而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学发生前后,曾朴一方面广泛涉猎世界进步文学.一方面对新文学的出现大加褒评.同时强调新文学要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其创造力,提出以真、美、善为“文学的标准”。期间.曾朴还创办《真美善》杂志,并创作了长篇系列小说《鲁男子》,对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曾朴晚年弃旧图新的文学行为.显示了新文学对近代文化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简述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意义和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影响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意义: 1.推进了“五四”新文学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与农民群众的结合。这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个发展,也是对“五四”新文学弱点的克服。 2.在文艺整风中,产生了毛泽东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 3.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运动创造和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广大民众的心中,怀有“安黎庶,济苍生”的政治思想,献身于“桃园集团”的正义事业,集“忠、义、勇”精神于一身,具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高尚道德的英雄人物——关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和形象化身。关公的神格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累年积淀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社会民众心理需求的产物;是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大浪淘沙,结晶升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革命,是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兴起的;文学革命倡导者曾大力提倡以西方文学作为创造新文学的榜样;这次文学革命取得的诸多成就都与西方文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直接决定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 ,同时对中国现代及将来的文化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文学革命”或“文学改良”相号召 ,对旧文学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并且以创造新文学为己任而作了大胆的尝试 ,其主要贡献则在于白话文的倡导和应用。这样便造成了文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更有利于下层劳动人民享受文学所带来的愉悦 ,以及借助文学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中的一个方面 ,是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一段激流。  相似文献   

19.
《西行漫记》发表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被严重扭曲、污损甚至妖魔化。《西行漫记》发表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行漫记》通过真实的客观呈现、文学的政论表达、现场的直观感受,将一个被贬损的“赤匪”形象还原为了一个真实的“救星”形象,特别是将读者心目中被妖魔化了的反面形象转化为了真实的正面形象,仍具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希腊开辟神话有关太古时期的天地观念与中国神话相似;中希神话中人的诞生都经历了一个原始血婚时期;都存在对动物的崇拜——图腾崇拜,并以主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神的统治集团。但希腊神话构成了一个以宙斯为中心的神话系统,而中国神话的重要神缺乏婚配和子嗣的亲缘关系,形象创造一般呈兀自分散状态;中希神话还有“感生”与“感性”之别;中希开辟神话中神的形象的发展和演变,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同步的,人们的目光逐步由神转向人、由自然转向社会、由神灵转向人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