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小健 《河北教育》2005,(10):10-11
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投向‘好”学生,而往往对“问题生”抱有偏见,甚至反感。其实这些‘好学生”也只是学习成绩比较好,其他方面未必很好。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不正常的情感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认为,负责任的教师.应做到对“问题生”特别深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从教7年来,所教的学生不算太多.而被界定为“差”的学生却不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学生基础本身较薄弱,“优生”实在太少。如果都这样非得划一条明晰的线,那教师只能悲观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称谓.或许效果会不一样。我把他们称作“潜能生”。用以取代长期以来对“差生”的称谓。意思是说,这些学生也许某学科成绩不太好,  相似文献   

3.
学困生即我们传统上所称的“后进生”“差生”,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都存在学困生。常言道:“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如果不慎重对待学困生,他们往往会对班级的安定构成威胁.成为破坏班级的“导火索”。因此.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集体的发展和形象.做好学困生的转化便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转化学困生呢?根据笔者长期积累的经验,转化学困生应在“点”字上下功走。  相似文献   

4.
人的天赋不一样.智力潜能不同.发展快慢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开花”的季节也不同.作为园丁我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还未曾开的“花”。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把“差生”、“后进生”等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认为他们“笨”、“智力差”、“没出息”。近来我们通过调查,事实并不如此。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学业相对落后,而他们其他方面还是有很大潜能的,所以我们称其为“潜能生”。“潜能生”是“假性差生”.并非愚笨.他们的智商都属正常范围。本文笔者通过交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潜能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树生 《上海教育》2007,(2A):110-111
“潜能生”,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 最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潜能生”,用以取代长期以来对“差生”的称谓。意思是说,这些学生也许在学科成绩上不太好,但在其他方面有诸多潜能未能被开发和挖掘,需要教师和家长花更多的精力、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引爆这些学生潜能的最佳点,打开学生最易开启的那扇窗户,让这些原来的“差生”展示从来没有发掘出来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快乐,产生不断追求成功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用最轻松和最省力的方法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语文教学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往往吃力不讨好。在“生本”教育理论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个观点,并且提出大胆的教学设想:“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找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中,我发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应该要给学生一个智慧的“点子”,学生才能发挥出他们的精彩。  相似文献   

8.
迟永安 《考试周刊》2010,(44):235-236
由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方式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潜能生”。加强“潜能生”的转化工作.不仅是提升全班学生整体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更是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和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要求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又一挑战。  相似文献   

9.
我们不能否认,在学校课堂学习质量这个层面上,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学习的天生资质与后天开发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我们在有意或无意之中给那些学生加上了主观的标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是不可以将学生——作为一个自然生态中的人划为三六九等,特别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或者是对学习没有感觉的学生冠之以“差生”、“潜能生”的称号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所谓“问题生”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人们纷纷出谋划策,可是在现实中还是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例如青少年的犯罪率持高不下。这仿佛构成了一个悖论。事情为什么还是再三发生呢?我常在深夜里问自己,我们真的懂得了“问题生”的内心了吗?作为人师,我们总渴望被学生理解,我们有很多无奈,我们需要学生的倾听。而往往这时候,我们会忽略了“问题生”本身,忽略了他们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于是,我开始了思考。我曾遭遇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令我茅塞顿开。我到一个学校听课,教师正在讲发散思维。一个学生,头发长长,是通常教师眼中典型的“烂…  相似文献   

11.
1.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一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  相似文献   

12.
杨启亮 《江苏教育》2006,(2B):10-10
“有育人智慧.含爱生情怀”.说的是教育的情智: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说的是情智的教育。两种情与智交融起来。就生成了北京东路小学实践素质教育的主题:“让情智的阳光充盈师生的心灵。”这个诗意的主题。主张以情感引领智慧,还主张以“师”的情智引领“生”的情智,追求完整性的情智“共生”。这里的“共生”,就体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问题,可将教师的“教”转换成学生的“学”.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问”.可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14.
杨其友 《现代语文》2006,(11):50-51
语教学容易犯一个错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忙个不停地记,甚至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根本就无动于衷,“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谁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呢?应该是学生。我们不应当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是为“学”服务,“学”又是为“用”服务。因此,我们应该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教学中的真正主角。  相似文献   

15.
陈丽丽 《语文知识》2014,(11):46-48
宋代学者程颐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本应是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启发者与帮助者,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有时也会干扰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总是滔滔不绝地讲授,纵有互动,也只是几次提问而已。大多数学生只能静坐整整—节课,聆听老师“传道”“解惑”,或充当几位同学答问的旁观者。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没有什么区别,不能给学生以应有的思维空间,、不能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潜能,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付承葳 《辽宁教育》2008,(12):34-34
作文应是“说真话、诉真情”的自由天地。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实呢?一、转变观念.要学生敢吐真言学生在作文课上往往会出现愁眉苦脸的现象。这时教师往往会拿出范文供学生们参考.学生大多会照猫画虎地一味模仿.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写却又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7.
伍红春 《课外阅读》2011,(8):102-102
教师爱生,老生常谈。教师爱生,理所当然,不少的文章和书籍,乃至不少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爱生”的最好阐述,把“爱生”的主题推向了极致。当然,也出现了“爱”与“严”的讨论,“宽严相济”,“严是爱,松是害”等“如何爱”的问题似乎也得到了证明。但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老师施以“博爱”或“软硬兼施”或“严就是爱”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折中,往往效果不佳。究竟如何“爱生”看来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18.
李奉义 《中学文科》2007,(11):150-150
长期以来,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再加上不守纪律,就被称为“双差生”。学生一旦被视为“差生”,在教师、同学眼中往往就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都离不开一个“问”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与教师之“问”密切相关,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动脑、动口,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特殊群体:潜能生,即所谓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不赞同”。为了啃下这块“骨头”,我校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了以班主任为主,学校教导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班干部为辅转化潜能生的教育模式,即“1十4”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我校潜能生转化工作已经走在了同级同类学校的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