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人们从自身寻找美的原因时,认为美只能来自于人的心灵。本文认为,人的心灵由浅入深,包括感性、知性、志性三个层面的内容,关就是由心灵这三层面的内容在对象中的自由活动而最终形成的。而且真正的美不能单独存在于心灵三层面的任一层面上,美是心灵三层面的内容在对象中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2.
田静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4):15-18
赵树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从创作观念上的政治功利性的形成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相对于“五四”时期恶化的创作环境对作家心灵自由的摧残.忠实于生活的精神品格带给赵树理的成就与磨难等方面来解读赵树理,那么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就会更为明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4.
李屏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6):43-47
科学社会主义观是与时俱进的,过去有基本特征、本质之说,这里则提出灵魂说,认为狭义的“三个代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灵魂,并从性质上、认识上、实践上三个方面予以论证与支撑。 相似文献
5.
浅议文化品位与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和人所面对的世界都在不断地向人生成.这种生成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世界的人化过程和人的人化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作为名词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作为动词是一种开发、一种塑造.人既是这种价值和意义的赋予者,又是被这种价值和意义所开发、所塑造的对象.人在向人生成的过程中,亦即在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展开,这种展开构成不同的心灵境界.在人的心灵的诸多境界中,最有意味的境界是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是审美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6.
现实与浪漫的相互激荡--对《荒野的呼唤》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传统观念,人们倾向从自然主义来分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其实,该书的浪漫主义特征虽然着墨不多,但在形象塑造时丰富的想象力、幻觉以及深注情感的环境描写给人印象深刻,值得读者在阅读接受时进一步发掘其内涵。 相似文献
7.
孔凡飞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3):27-30
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与王尔德的童话《打鱼人和他的灵魂》,都讲述了凡人与美人鱼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古老民间传说题材,是属于水域空间和陆地空间之间生命关系的艺术原型。然而,在两位世界级童话作家的笔下,却各自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对爱情这一母题各具个性的诠释,可以感受到两位作家对生命的诗意观照,可以领会到他们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8.
离魂文学者,其虽兴起于六朝志怪小说,然尚未得以深化之,演至唐代,摄入传奇创作,遂得以可叹为成熟境地,而至元明时期,其体裁已为戏剧,叙述增强,表达方式尽显其妙;其内容已摄入社会思潮,为反讽社会之载体;其文学造作,亦颇具艺术之强势。此时之离魂文学,要以《倩女离魂》为代表,虽固有其缺陷,然其足见离魂文学自魏晋发展以来,至元明以获第三次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秀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9(5):101-107
哈代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如此深刻的主题思想:一方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正在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冷酷无情的交易”和“金钱关系”;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感情、高尚人性的永恒歌颂与热烈追求。同时在哈代的作品中还可以体会到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某些差异与共同点。 相似文献
10.
11.
在对意识本质问题的研究中,当代认知科学和哲学都碰到了一些诸如心理因果性之类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意识研究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缺陷。借鉴当代西方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从心理语言的种系发生开始,来探讨意识的源头——原始灵魂观念的生成,可为科学地把握意识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李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7
文学史不应该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文学史家应该在冰冷的史料背后发现历史发展的有机性,进而探讨文学思潮的精神演进的客观规律.从精神角度来考察1976年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就会发现一条隐约可循的共同的精神--心灵渐进模式,即从拯救到逍遥的曲线发展 .本文从传统的回归与延续、乌托邦精神的欢歌、怀疑的诞生及"亵渎与逍遥"四个侧面考察了新时期中国文学思潮的精神历程,分析了这一精神历程得以达成的现实诱因和主观条件 ,同时指出:对作为创作个体的作家来说,这一轨迹意味着作家的创作媚俗而多变,鲜有恒长的精神主题,也缺乏内在的逻辑线索;它最终决定了中国文学精神的无限循环,也决定了我们时代文学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灵与肉--试比较田汉与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杨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16-21
田汉和郁达夫与日本唯主义、西方唯美主义都有比较密切的接触。从他们对唯美主义接受的实际情况来看,田汉往往吸收的是唯美主义中“灵”的因素,似乎更偏向于西方唯美主义;郁达夫则更多地选择唯美主义中“肉”的成分,更偏向于日本唯美主义。 相似文献
14.
花腰傣人的葬礼及其灵魂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对花腰傣人的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他们还完整保留着原始的灵魂观,而且这种灵魂观对花腰傣人的观念形态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又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其灵魂的性质集中反映在诗文化与民间文化、诗文化与庙堂文化、诗文化与宗教文化、诗文化与传统教育、诗文化与古代文论批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略论塑造南宁城市灵魂的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金焕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1):60-63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形象。建设文化南宁的过程,就是塑造城市灵魂的过程,通过探讨建设文化南宁的具体做法,提出了塑造南宁城市灵魂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充满理想的,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进行着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西方大学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典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到德国威廉·冯·洪堡"自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崭新理念到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放、通识教育、追求卓越"的理念创新再到联合国"持续发展,引领社会"的新大学理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是沿着两个基本脉络前进的:一是"注重理性"始终是西方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其实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人文关怀;二是"象牙塔"始终是西方大学精神永恒的象征,其实质是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这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永恒的"大学之魂". 相似文献
18.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而大学精神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即内核的)一致性和传承性,同时大学精神也在与时俱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所以,两方面结晶升华出来的大学之“大”,大在“大道”(宗旨)、大在“大众”(主体)、大在“大师”(实体)、大在“大容”(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平颖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0(2):82-84
文章就陆蠡《囚绿记》展开文本微观分析,力图阐释在全知视角下叙述心灵的声音,采用图解等的方式把身处抗战时期的人们淤积心灵中的郁闷又试图伸展的灵魂做一一分析,并结合其创作的总体风格来做诠释。 相似文献
20.
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拓展、创新,受主客观条件的多种因素影响。诸如本民族地区悠远文化人类根基的厚薄、本人气质、个性、心理品质,所受教育与知能心理结构的优劣等等诸多因素整体的整合是否完善,这一切都决定其审美创造能力的强弱与成败得失。本文旨在于通过中西四大著名服装师——阿玛尼、夏奈尔、卡丹、金毛囡等的审美设计实践,揭示其拓展、创新的深层要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