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山舰事件前后》中,谈到中山舰事件发生后,3月19日深夜,毛泽东在同茅盾一起找过苏联军事顾问团之后,曾对他说:这几天我都在思考。我们对蒋介石要强硬。蒋介石本来是陈其美的部下,虽然在日本学过一点军事,却在上海进交易所当经纪人搞投机,当时戴季陶和蒋  相似文献   

2.
面对发动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的蒋介石和受此打击的汪精卫,各种政治势力因目的的不同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分别持不同的态度,苏俄及其顾问为使统一战线不致破裂以及挽救莫斯科在广州摇摇欲坠的威信,采取了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中共应持的态度。蒋介石也因此逐步取得了更大的权力,而失去各方支持的汪精卫,深感在政治上已无发展的余地,于是只好“负气”出国。  相似文献   

3.
这是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材.这节教材里有两个课题,一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是《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开始》.前者讲了三个问题,即毛主席这一著作的写作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后者全是小字排印,叙述蒋介石组织反动的"孙文主义学会",积极准备篡夺革命的领导权;制造中山舰事件,开始夺取革命的军权.《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发表和中山舰事件的发生都是在1926年3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当时国内革命形势和阶级斗争情况怎样?毛主席为什么在"孙文主义学会"出现后或者说在中山舰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前发表这一文献?毛主席在这一文献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妥协、退让,其恶果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在学生认识上能解决得好,就能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毛主席的这一文献正是针对当时处在革命运动的高涨与阶级斗争的尖锐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爆发的“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_一。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党史界对这段历史做过不少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对蒋介石发动这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汪精卫的矛盾发展,则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先辈。一九二六年国民党“二大”,汪精卫以最高票数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执行委员,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黄埔军校党代表。蒋介石当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第一军军长,“二大”时以248票仅差汪一票  相似文献   

5.
汪精卫 190 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 ,192 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 2 5年当上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地位比蒋介石高。但蒋介石在19 2 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 ,迫使汪精卫出国 ,当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又提出“整理党务案” ,当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排挤了汪精卫的势力 ,地位在汪精卫之上。汪精卫也大搞政治手腕 ,在19 2 7年当上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等要职。蒋、汪叛变革命后 ,宁汉合流 ,国民党各派势力为争权夺利而激烈斗争 …  相似文献   

6.
“迎汪复职”运动的政治背景蒋介石于国民党“二大”跻身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以后,权力欲日益膨胀。1926年3月制造借口,挑起了“中山舰事件”,既打击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又清除了他最大的政敌,逼迫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出洋法国。4月16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联席会议上,蒋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在5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又提出了旨在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党部的活动的所谓《整理党务案》,并由此篡得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等职。北伐出师以后,他又进一步利用总司令名义,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专横跋扈,嫉视异己,培植心腹,大搞军事独裁。如果说“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开始篡夺领导权而投石探路的话,那么北伐过程中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则是他实行反革命军事专政的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从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到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完成了他从“左”派到右派直至反革命的转变。他的这几个反革命步骤既有他政治谋略的考虑,又是他阶级本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夺取革命的最高领导权,在北伐的前夕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赶走了苏联顾问,共产党员被迫退出第一军,逼走了汪精卫。北伐军在江西战场取得胜利之后,蒋介石坚持“迁都”南昌同武汉国民政府抗衡。蒋介石推翻原定的北伐军事战略,实施东南战略打回江浙老家,在帝国主义和江浙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建立了反动国家政权。这也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当革命发展和他们的阶级利益发生冲突,对他们构成威胁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山舰事件后,扑朔难测的广东政坛中,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谭延闿,本文拟对他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表现作一探讨.一、拟赴韶关,举兵反蒋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目的在于打击中共和排挤汪精卫,以扫清独裁障碍,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所施之突袭手段,无疑给卧病在床的汪精卫以震撼、羞怒,因而有“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吗?”的遣责和“二、三、四,五、六军联合起来,给我打这未经党代表付署、擅调军队,自由行动的反革命蒋介石”的联盟呼吁.事实上,各界对于蒋介石擅自行动,宣布戒严.逮捕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住宅等做法也如汪精卫一样义愤填膺、在军界尤为明显.当蒋介石发动事变消息传来,对其跋扈专横,“早已愤懑不平“的谭延闿就欲有所动作,“欲谋联合三、四各军共同讨蒋”.从第三军朱培德处也传来了向蒋介石提出异议,“并准备从西江北江向广州移动”的消息.谭延闿还亲自赶到苏联顾问团住址.称蒋介石为“反革命”,提议“严厉反蒋之法”.王若飞的《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资料更说明,谭延闿曾经找过毛泽东,向他提出了反击蒋介石的主张.另据亲历者回忆,谭延闿曾饬令准备专车,拟赴韶关调兵(当时第二军驻扎北江一带),正式发动反蒋.周恩来也曾有“这时、谭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为何挑起“迁都之争”,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一方面是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已使蒋介石感到在武汉无法实现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阴谋”;“另一方面,南昌地区和江西已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在南昌,他可以为所欲为”。然而考察历史事实,本人对此观点不敢苟同。 一 蒋介石办事,往往一箭双雕。廖仲恺惨遭暗杀,蒋氏乘机拉拢汪精卫,以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参与暗杀为借口,逼走胡汉民;继以许崇智有与叛将陈炯明勾结的嫌疑,驱逐许崇智;不久,蒋又制造“中山舰事件”,左打共产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山舰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国民党书刊历来污蔑说:这次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倒蒋阴谋”;我党也一直宣称:“这是蒋介石一手制造的反革命活动”。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弄清它,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一、事件前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中山舰事件发生在1926年3月18日至20日,故又称“三·二○事件”。总的来看,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在事件前还是比较密切的,蒋介石也确实以左派面目出现。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前后,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镇压了商团暴动,进行了两次东征,平定  相似文献   

11.
面对蒋介石擅自行动而导演的中山舰事件,身为党政军领袖的汪精卫曾作出了各方联合,"给我打这未经党代表副署,擅调军队,自由行动的反革命蒋介石"[1]的处置意见,但因各方的利益使然,不仅未能践行,反而遭到各方的抛弃,最后只好黯然离开广州.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我国史学界有一个几成定论的说法 ,即 1 92 6年 3月 2 0日中山舰事件当天周恩来被蒋介石“软禁”了。但经过查阅和分析中山舰事件的有关资料、考察周恩来在中山舰事件当天的行动 ,表明中山舰事件当天周恩来并没有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发动和制造了中山舰反革命事件。史学界认为,在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时,中共应该采取武力反击的对策。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共产国际和苏联对蒋介石采取了退让政策,国民党左派缺乏有号召力的领袖,国民革命军各实力派人物对这一事件又采取观望、纵容或支持的态度,而共产党又没有实力,也没有时间去制裁蒋介石这一背叛行径。因此,武力反击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采取积极退让的政策,这样,不但可以保存现有的力量,而且可以在国共合作的情况下,认真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工农革命武装,并争取机会建立自己的正规军队,果真如此则大革命的结果就可以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14.
“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因历史认知的差异,对此事件的叙事呈现强烈反差.事件爆发后,当时的报纸有不同的叙事:《广州民国日报》由于党报性质,将事件“掩饰”为无关紧要的局部问题;《申报》作为对政治事件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商业报纸,因事件诡异,信息不畅,将事件猜测为一场内斗、“反赤”运动.两者与历史事实均有距离,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塑造了时人的事件认知.但该事件在两份报纸的版面上,均未占据重要位置和比例.事件的即时影响力,在蒋介石当局的刻意“掩饰”下,在当时国人普遍更重视的北方政局频出“大事件”的冲击下,显得无关紧要.这与近代历史叙事中浓墨重彩、意义重大的“中山舰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汪精卫出走原因剖析——"中山舰事件"新探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舰事件"爆发一个半月后的五月九日,汪精卫离粤出走欧洲.对于汪精卫的出走,一般人很少去研究其原因,不少论著对此往往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譬如说,汪精卫秉性软弱,不敢撄蒋介石之锋芒,但又不愿受蒋挟持,负气出走.笔者以为事情远不那么简单.只有从探讨各种政治力量在这一个半月内的较量过程和结果着手,方能对汪的出走原因做出一个比较完满的解释.的确,汪精卫并不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但把他的出走完全归咎于他的软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6.
妥协还是斗争──评陈独秀《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叶昌友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和5月“整理党务案”后,6月9日,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57期上公开发表了《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以下简称《信》)。过去,由于受到共产国际、苏联和对陈...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六年三日二十日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了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而制造的反动事件。事件发生后,共产党方面作了全面妥协退让,使蒋介石轻易篡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全部军权。不久,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共产党人再次妥协,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被全会通过,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这就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逝世后 ,国民党右派加紧抢夺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为了打击排斥共产党人 ,夺取党政大权 ,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并提出整理党务案。最后 ,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掌握了军政大权 ,为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1929年 ,革命画家黄文农创作了这幅讽刺蒋介石反动独裁的漫画《大拳在握》。图中的蒋介石身披斗篷、神情阴险 ,脑袋出奇的小 ,拳头却出奇的大。“拳”是“权”的谐音 ,所谓“大拳在握” ,其实就是“大权在握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山舰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问题,史学界论争很多,“投降主义路线”是较多史学家的结论。然而,我认为这一结论并不够全面准确。史料所揭示出的要比这一结论复杂得多。1.1926年3月20日,国民党右派分子制造了旨在“打击汪精卫、向共产党进攻、向革命示  相似文献   

20.
对于《汪陈联合宣言》,史学界是一致否定的.但对于陈独秀为何要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却无人探寻.为此,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文章,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分析、受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影响、对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估计不足、为了在舆论上压制蒋介石、受汪精卫蒙蔽五个方面的论述以求解答这一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