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参省手己”别解高一语文第一册把《劝学》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参,注释成“验’检查”,省是“省察”、“反省”。笔者认为如此注释似有望文生训之嫌,而且释文不具体。参是“参”的简化字。《说文解字》中,参字又作“”,并只以字为字头作训,云:“,商星也,从晶声。”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教学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课文中的注释存在着不妥当的地方,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里面《劝学(节选)》一文就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利用训诂学知识方法分析这两处注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探讨中学文言文注释存在的两个弊病。  相似文献   

3.
4.
一、委命下吏课本注:(百越之君)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下吏,狱吏。此注意义较狭隘且牵强,值得商榷。我翻阅了《古代散文选》(隋树森等编选)和《历代文选》(冯其庸等选注)中关于“委命下吏”的注释,“命”均作“命令”解,全句的意思是服从(秦朝)小官吏的命令,表示任其摆布。“委命”后省略了介词“于”,下吏即小官吏(或  相似文献   

5.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注:“[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的‘生焉’、‘备焉’都是助词。”(高语二册P396注) 这里把“兴焉”、“生焉”注作“助  相似文献   

6.
《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一句,课本(高中语文第二册)是这样注释的:“[槁暴];槁,枯。暴,晒。槁暴,枯干。”这样解释“槁暴”,便成了“槁”有意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白居易名诗《卖炭翁》,并附有详尽注释。其中二条似有不当,今提出与大家商讨。注释第一条云:“《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条注释有两个问题:其一,对“宫市”的解释不准确。唐代宫廷派宦官到市场上购买生活用品仅仅限于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在《顺宗实  相似文献   

8.
前人对翻译的文章提出了“信、达、雅”三点要求。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忠于原意;“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雅”就是精炼,生动,优美。这些要求自然也适用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 最近,在讲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见“四川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八册”)时,见教材注释中有两条似不符合上述要求,现照抄于后: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课本《阿房宫赋》第二自然段有“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二句,教材注释云:“任何一部分的肌肤,任何一种的姿容,都娇媚极了。”此注,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但细细玩味,难以索解。其实,从全文观,应该是易于掌握的。作者杜牧在这里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他以“一肌一容”来代替宫中全体  相似文献   

10.
《醉翁亭记》(见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有“峯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对其中的“临”字课本注为“靠近”,我以为不确切。在古汉语中,“临”的本义是“从高处往下看”,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下面对部编教材《孔雀东南飞》的两条注释提出一些异议。 课本对“汝可去应之”句中的“应之”注释为“答应他”。我认为,此处的“应”不是“答应”或“同意”,而应是“答覆”或“回答”的意思。从诗中看,兰芝母对县令遣媒求婚,并没有慨然相许的意思,“汝可去应之”不过是刘母让兰芝自己去表示态度而已。从刘母  相似文献   

12.
“夜篝火”旬中的“篝火”,中学语文课本解释道:“用笼罩着火,这里的意思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笼。”把“篝”解作“笼”,乃是沿用裴驷集解的说法(集解:“篝者笼也”)。照这样解释,于情理总不甚相合;而且,许多相同用法的“篝”字,也根本无法讲通了。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历史名篇,散文佳作,向为中学语文教材之一,可谓稳定教材者矣。对于较稳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探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达到讲精讲透,使知识臻于准确,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现在就《岳阳楼记》中两个词语的注释提出个人的一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近来翻阅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肖平编、吴小如注),发现所收秋瑾烈士“致徐小淑绝命词”一文的两条注释是错误的。“绝命词”中“日暮穷途”句,注释为:“比喻人的力尽计穷,这里指作者自己已经被捕,身处绝境”。在“壮志犹虚”句下,注释说,这是骈体文,后而还应有一个七字句,“这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贾谊的《论积贮疏》里有这样一段话:“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为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在这段话里,有两条注释值得商榷。 一、注(14)“[政治未毕通]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对“政治”未加注解,实际是将今天的“政治”的概念跟古代“政治”的含义等同起来了。在现代,“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称为政治(见《现代汉语词典》)。或者统指“国事”(见《现代汉语词典》)。或者统指“国事”(见《辞海》),它是一个名词。而古代的“政治”是一个主谓短语,始见于《尚书·毕命》“道洽政  相似文献   

16.
《劝学》中共有20处比喻,归纳一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贴近现实文中的比喻大多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来比喻所阐明的事理,非常贴切,使论述既形象好懂,又生动深刻。“青”“蓝”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青”“冰”比后人,用“水”“蓝”比前人,后人像“青”“冰”一样从前人那里学习从而提高学问和修养,并超越前人。又用“木”比喻人,用“鞣”比喻学习,“木”经过“鞣”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人性。从而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证明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二、比喻的连用  相似文献   

17.
李根芹 《文教资料》2005,(23):164-165
《师说》和《劝学》都是古文名篇,由于其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使其成为古代文学文选及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笔者以为,现行的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中对《师说》的一处标点和对《劝学》中“参”的注释有误。分述如下:一、《师说》中的一处标点值得商榷《师说》中有一段文字,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都作如下标点,本人觉得值得商榷: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按以上的标点方法,是把“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都当成是笑话别人的那些人的答语。这样理解于…  相似文献   

18.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课文注:定国号叫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按:国号就是一个王朝或政权的名称。据史学家考证,国号的来源大致有四种情况;①根据政权的发迹地定国号,如周的祖先曾在周原一带活动,秦的始祖居住秦地,故分别以周、秦做国号。②根据封爵名定国号,晋朝因司马氏曾被封为晋公而取“晋”,隋朝因其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封为隋国公而用“隋”。③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号,如辽国的发迹地产镔铁(镔铁叫辽),因其坚固,故用来作国号。④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如南齐国  相似文献   

19.
对现行省编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的两条注释,谈谈看法。一、“巨丽珍——伟大、壮丽、宝贵。”很明显,这个注是把“巨丽珍”作为三个并列结构看待的。我以为:这三个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巨丽”是修饰“珍”的。“珍”在这里本来也是作为修饰成分修饰中心词的,但中心词省掉了。它和《三峡》中“回清倒影”的“清”一样,都是以形容词的身分,充当“名词”作宾语的。以“清”代替“清波”,还比较少见,把“珍”用如“珍品”则常见。例如:“早起雀声送喜频,白鱼芳酒寄来珍。”(徐夤)“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杜甫)“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袁高)以上三例,  相似文献   

20.
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七册《无题》诗中的“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两句,教材编者的理解是这样的:“英雄多故谋夫病,意思是:卖国杀人的英雄不断出事故,谋士们也都重病在身。”“噪暮鸦,黄昏时分,成群的乌鸦在吵叫。暗喻国民党反动派内部的争吵。”这两条解释不妥。“多故”不应解释为“不断出事故”,而应解为“多借故”、“多变故”或“多生事”。理由是,“出事故”或指因工作不慎而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