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中都城遗址,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城西隅。中都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初年建造的都城,是其后修建的南京和北京皇都的蓝本。中都城连同先后修建的明皇陵和龙兴寺,形成了庞大的皇家建筑群。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地上建筑早已湮没殆尽,只留下残垣断壁、剩砖片瓦供后人凭吊了。笔者幼长于斯,在古陶瓷学者杨士林先生的指导下,留意于凤阳明初陶瓷的收集、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到,在当前明初洪武陶瓷研  相似文献   

2.
季永 《收藏》2008,(2):80-83
明中都城遗址位于安徽凤阳县城西北,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初年建造的都城,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都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止于洪武八年,虽未最终完工,然城池宫阙已初具规模,颇为壮观。中都城连同先后修建的明皇陵和龙兴寺,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皇家建筑群。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地上建筑早已湮没殆尽,  相似文献   

3.
正扒村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浅井乡扒村,为磁州窑类型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同时也生产三彩、加彩和钧瓷等品种瓷器。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宋金而终于元、明。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扒村窑瓷器形式多样,主要品种为日常生活用瓷、陈设类用瓷及宗教类用瓷等,种类丰富,产量繁多。装饰技法有白釉绘黑花、黄釉绘黑花、白釉刻划花、白釉、黑釉、黄釉、红绿彩、宋三彩等。装饰内容多选用当时民间喜闻乐见、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景,取材广泛、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4.
引言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宫廷用瓷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以后历代官窑都写本朝年号款成为定式,只有明代正统(1436—1449年)、景泰(1450—1456年)、天顺(1457—1464年)三朝未发现官窑款识瓷器,而有断代价值的民窑瓷器也很稀少。因此,这段时期的瓷器面貌浑沌不清,扑朔迷离,陶瓷史学者称之为"空白期"。近些年来,随着海内外陶瓷考古发掘(陆地和水下)的进展,有关"空白期"瓷器的资料逐渐丰富起来,有学者进行过分类、排比研究,初步勾画出"空白期"瓷器的轮廓特征(见王志敏《明初景德镇窑"空白点"瓷》,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3、4、5期)。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混淆不清,也未曾探讨"空白期"瓷画的艺术特征。本文以各大博物馆馆藏和著名收藏家珍藏的陶瓷、考古发掘出土瓷片为素材,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陶瓷馆复制元、明初青花瓷研究的成果,包括笔者参与其中的心得体验,分析"空白期"青花瓷的彩绘工艺和艺术特征,兼与元、明初青花瓷装饰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冯柏昌 《收藏》2008,(1):60-61
“海捞瓷”是指从海罩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瓷器。历史上玎i知有多少载有中国瓷器的船只在远洋途中因意外事故而沉没在大洋深处,随船瓷器也被埋藏在海底。随着沉船打捞技术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底沉瓷陆续面世,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也开始升温。与此同时,为商业利润驱使,伪造的海捞瓷开始在市面上出现。  相似文献   

6.
王泰初 《收藏》2011,(12):62-67
时至今日,存世的唐代宫廷用瓷已少之又少,完整器更如凤毛麟角,甚至连拥有—片铭刻唐代宫廷铭款的瓷器标本也属奢望。本文披露一批西安民间收藏的唐代宫廷生活用瓷的残片标本,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唐代宫廷用瓷所蕴涵的时代信息。  相似文献   

7.
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颜真卿亦有诗赞"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其中"白瓷""素瓷"指的应是唐代邢窑的白釉瓷。邢窑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随着不断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发现隋、唐、五代、宋金、元等时期窑场遗址约30余处,总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遗址内出土各类瓷器标本万余件,有碗、盘、  相似文献   

8.
耿志潮 《收藏》2007,(2):50-50
洪武青瓷概念的生产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真正开始较系统地研究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司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之后。随着大量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究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区分开来,由是,人们才开始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7)
正为推进汝窑研究深入开展,2015年11月,故宫博物院在延禧宫展厅推出了"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此次展览除了悉数展出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汝窑瓷器,还展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仿汝釉瓷器,辅展以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汝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修复件、窑具、带釉及素烧瓷片,还自海内外多家文物机构借展了代表性传世汝瓷,  相似文献   

10.
沈洁如  施嵘 《收藏》2014,(2):54-60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依托南宋官窑遗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有南宋官窑遗址出土的珍贵标本,同时还收藏有各个时代的陶瓷文物,其中不乏一些青瓷精品。本文介绍的早期青瓷器颇具特色,尤其是带有西汉人物、玉璧图案装饰的瓷瓿,以及表现裸身人物的三国时期堆塑罐都为罕见珍品。  相似文献   

11.
刘渤 《收藏》2015,(10):60-69
民国(1912--1949年)瓷的生产在中国瓷器史上仅有38年时间。这一时期制瓷业是承继古代、开启未来的过渡阶段。民国精品瓷中,又以带有堂名款的瓷器为代表。有总统定烧的,有名家精制的,还有一些只知堂名,不知作者,但也很精美的堂名款瓷器。现选择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2.
张天琚 《收藏》2012,(9):66-68
仿生瓷也叫象生瓷,是指仿制生物形态的瓷器或者说是好像某种生物形态的瓷器。  相似文献   

13.
尹青兰 《收藏》2014,(10):50-58
素胎瓷,是没有施釉就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也有"生瓷"之称。素胎瓷在宋代的江西就多有烧造,并且烧造的窑口也不限于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产品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北宋时期的佛教塑像多为素眙,或素眙加彩。如1966年拆除江西省吉安市北宋江仕澄塔(编者注:该塔二层南面门楣上嵌有一方砖,  相似文献   

14.
吕文兵  葛海洋 《收藏界》2014,(11):68-72
中国被称为瓷器之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瓷器的发明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瓷器的产生及发展和其他器物一样,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材料获知,最早的原始瓷器出现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在商代早期的遗址中有少量发现,到了商代晚期才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5.
《收藏界》2007,(9)
青花瓷器,是我国富有民族传统和艺术特色的优秀产品。由于青花瓷器具有色调明快、纹样生动和历久不变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成功,在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多处窑场中,能代表制瓷水平的是景德镇窑。安徽省出土的"青花花卉执壶"和"青花菱花口盘",都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相似文献   

16.
隋唐五代到南宋期间,四川成都地区制瓷业已相当发达,成都窑、彭县窑、琉璃厂窑、邛窑等都具相当规模,且各有特色,都创烧了不少珍贵的瓷品留存后世。玉堂窑是近年在成都地区新发现的一座古窑遗址,地处四川都江堰市玉堂镇,因此而得名。玉堂窑始烧于唐,终于宋,历经唐、五代、北宋、南宋,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创烧了不少珍贵的瓷器,  相似文献   

17.
尹青兰 《收藏》2014,(19):50-58
素胎瓷,是没有施釉就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也有“生瓷”之称。素胎瓷在宋代的江西就多有烧造,并且烧造的窑口也不限于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产品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北宋时期的佛教塑像多为素眙,或素眙加彩。如1966年拆除江西省吉安市北宋江仕澄塔(编者注:该塔二层南面门楣上嵌有一方砖,上刻“临江军清江县钟秀  相似文献   

18.
刘昕 《收藏》2013,(5):70-73
在民国不足38年的时间里,瓷业生产仍然以景德镇为代表生产出了不少瓷器精品以及不同风格的优秀瓷器,工艺有传承,有融汇,更有创新。特别是日常生活瓷的彩绘创新,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程大有为代表的一代艺人,在粉彩施画方法上创造了刷花瓷艺的辉煌。同属粉彩的民国"新彩瓷"耀人眼目,而新彩瓷里的刷花瓷更是民国瓷中争奇斗艳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刘昕 《收藏》2013,(3):70-73
在民国不足38年的时间里,瓷业生产仍然以景德镇为代表生产出了不少瓷器精品以及不同风格的优秀瓷器,工艺有传承,有融汇,更有创新。特别是日常生活瓷的彩绘创新,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程大有为代表的一代艺人,在粉彩施画方法上创造了刷花瓷艺的辉煌。同属粉彩的民国"新彩瓷"耀人眼目,而新彩瓷里的刷花瓷更是民国瓷中争奇斗艳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7,(4)
正明清时期瓷器品种增多,烧造技术纯熟,达到中国古代制瓷艺术的高峰,专供宫廷和官府使用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更是精巧富丽,极尽奢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览展出的明清官窑瓷器既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彩绘瓷器、也有白、红、黄、青、篮等单色釉瓷器、充分展示了明清官窑瓷器的艺术水平。其中,展出的22件单色釉瓷器极具观赏价值,它们的缤纷瑰丽,纯净典雅,以其天然韵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