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原则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部2005年颁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各高等学校需要进一步制定本校的相应制度。本文认为,高等学校进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时,应遵循育人为本、依法建制、便于规范、公开公正和稳定进取等五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关键,是学生良好行为与品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在其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大效果.此外,教师还要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丰富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使教学更具时代特色与精神,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德育培养的作用,从而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学生人格的健全添动力.  相似文献   

3.
曹雨欣 《江苏教育》2023,(48):88-89
<正>法治教育是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法治教育,内容上要覆盖学生的在校学习、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主题上要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1.有效架构,无缝衔接法治教育的立足点与学生的发展起点要无缝衔接。法治教育要立足学生视角,找准学生的发展起点。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梳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及实施途径,从中探寻法治教育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直接发起的法律挑战,暴露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种种法治缺失.包括:实体规则的缺位与滞后,确定剥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立法层次偏低;程序规则的缺失与模糊,学生有"受教育权",但无诉讼救济权利,救济途径不畅;法治精神的缺乏与漠视,轻权利重义务,以道德评判代替法律裁决,把行政管理带入民事管理.鉴于此,要完善法律体系,避免法治真空;要健全教育法治制度,将受教育权的终极关怀贯彻到底;要超越特别权力关系学说,坚决执行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去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学校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才,起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特点、育人功能,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5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称新《管理规定》)是教育部的重要规章。本文在比较新《管理规定》与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称原《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对新《管理规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新《管理规定》的特点、新《管理规定》的主要精神和新《管理规定》的贯彻和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信赖保护原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法中得到确认或体现,我国新制定的《行政许可法》中确立了这一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有其特定的涵义、适用范围和方式,信赖保护原则的法理依据存在于法律价值与法的本质中,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对于促使政府的诚信、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中国法治建设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法治插图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抓手。对于法治插图,我们要读出法治意识的"真味",培育学生法治思想和法治情感,品鉴法治精神的"韵味",培育学生法治信仰,感悟理性逻辑的"意味",提升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延伸知行合一的"余味",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制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起诉学校的案件不断增多.学生要求正当利益的观念日益明显.学生直接发起的法律挑战,暴露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种种法治缺失.本文主要对这些案件进行分析,并例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和技能的重要时期,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从个人品德、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呈现了丰富的公民教育内容.运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开展公民教育时,教师应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应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经验,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深化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读本》是一本兼具理论性、思想性、文化性的文本,将其融入、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建构、体验,促进学生素养的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要将《读本》的思想性、理论性与道德法治课程的实践性、亲和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读本》的培根铸魂育人功能,彰显《读本》的立德树人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依法治国,从青少年抓起,"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未来成为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制主要围绕着大课程的纲要,其分别是《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而据我国《纲要》强调,该课程的活动性较为突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维.案例教学可以缩短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对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选取精简的文字、直观的图表、动态的视听等多种方式呈现案例,运用时更对其进行多项配合、案例组合、驱动性问题设计等针对性设计,能更好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重视...  相似文献   

15.
法治观念作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被正式写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法治教育也作为学习主题在2022年版《道法课标》的课程内容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法治观念教育在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有阶梯式和层次性的结构,广大一线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学段表现和课程目标三个方面展开,理解和把握作为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同时,教师要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要点,结合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的法治教育学习主题,按照学段顺序梳理法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相关要求,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正确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体现核心立意,注重以案说法,体现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16.
傅永春 《教育科学》2012,28(5):53-57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在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与1990年《规定》相比,2005年《规定》修订幅度较大,在管理理念、法理观念和内容上都出现了较多新变化。2005年《规定》的出台,反映了新时期高等学校与学生在管理和法律法规关系方面的新变化。笔者通过对2005年和1990年两个《规定》文本进行分析,揭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学生理念的变化,同时对有关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将来可能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就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热爱体育学习的激情,影视资料的运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要用之有度、用之有效,只有把趣味性、针对性、主体性、适量性和探究性有机结合,才能使之发挥在课堂上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中关于仲裁和劳动仲裁的表述产生了疑惑。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区分仲裁和劳动仲裁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解答学生对教材内容表述的疑惑,帮助学生增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法治观念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月福建省教育厅发布了重磅新闻,就是初中语文等九科教学与考试评价的指导意见。综观《指导意见》,中考语文的命题原则:1.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2.命题要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3.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4.试题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我国《教育法》确立的保障学生申诉权、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在介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便于其充分发挥保障学生申诉权、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