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特有的古韵氛围成为乡村旅游市场中的一朵奇葩。但同时旅游业发展中的商业化及当地居民对现代文化生活的追求均给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珠海市斗门镇南门古村历史文化较为独特,本文以珠海市南门村历史文化资源情况为基础,分析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古村风貌保护不善、古村特色旅游品牌宣传不够等。同时,对于在保护性开发理念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南门村的历史记忆,挖掘历史价值提出挖掘古村历史特色,提升文化价值,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与起步阶段的探索后,古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展速度很快,研究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旅游保护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影响研究。通过探讨古村落的价值、研究内容和布局,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古村落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古村落文化也有地方性特点·具有深层的教育价值,是一类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对古村落文化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应兼顾上位文化的意志和"地方人"的需要,秉持"双重眼界",运用田野工作、深度描写和理论思辨等方法,彰显实践性课程的品格,完成从古村落文化通及民族主流文化、再回到古村落地方问题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地方课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古村落中孕育的传统哲学思想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在古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景观甚至是诗篇绘画中我们都可窥见一二。这些对于中国环境教育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资源。通过利用古村落文化的思想资源,开发古村落文化的教材资源并加强古村落内外课程人力资源建设,可以让我们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中环境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是徽州的文化特质丛,是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而呈坎又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具有巨大的潜在旅游价值。在徽州当代旅游中,呈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遗存,其保护和开发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和误区。作为徽州古村落,呈坎的开发应遵守科学管理与联合经营、分区规划与整合开发、传统回归与特色打造等模式。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1-14
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解读客家古村落的文化符号特征和表现形式,探寻突显客家古村落文化符号的保护途径,发挥客家古村落文化符号的鉴定、保护、利用、教育功能,实现客家古村落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创新的价值双赢。  相似文献   

8.
大湘西古村落形态丰富,文化形态差异大,具有突出的建筑、民俗、美学、历史、旅游等价值。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质证,按照流域特点、城镇职能、地形地貌等要素时湘西地区的古村落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湘西地区古村落划分为河谷盆地区和高原山地区。这些古村落呈集群分布,其发展演变反映了湘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物质载体,建议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差异开发、捆绑申遗、树立品牌.把大湘西古村落群打造成国际古村落休闲度假旅游名胜地  相似文献   

9.
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从资源价值、古村落环境、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四个方面选取了古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赋予各指标因子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湘西地区35个古村落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平均数互和标准差盯等统计指标对古村落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实证表明该综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较好,可为古村落景观旅游开发提供比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湘南学院学报》2021,(6):100-103
皖北古村落作为典型的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公共空间营造中存在传统空间衰败、传统建筑材料被新型材料代替、原生态特色逐渐消失、古村落产业发展单一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皖北古村落可以从保护村落物质文化空间特色,设计村落整体形象标志;合理规划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物质空间创新;合理规划古村落精神空间元素,承载古村落传统记忆;充分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打造古村落的特色产业等方面入手,营造特色公共空间,实现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叙事史学法是历史学科最经典的记叙和研究方法,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文明最早的记载。纵观整个历史研究,叙事史学法经历了主导、辅助和重新复兴。叙事史学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观点对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也给予了当代教育史学科在学科自身、学科意义和学科方向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城村是闽北古村落的一个缩影,凝聚着闽北地区古建筑的传统文化精华。党城先民们将独特的思维观念和丰富多彩的造物思想渗透到村落选址布局、建筑形制与装饰文化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党城古村落崇尚自然生态、注重宗族意识的理念,蕴育着有机性、整体性和内聚性相融相合、天人合一的村落建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古代学制的建立较晚,它的发展深受中国唐朝学制的影响。日本古代学制从创建到《净御原令》、《大宝养老令》颁布后的确立,发展进程中几经奈良后期及8世纪前半叶到9世纪期间的改革直至繁荣。日本古代学制伴随唐朝学制的发展而成熟,逐渐形成了以儒学思想为教育内容、以实用实利为指导思想和以身份等级为限制条件等特征的学制,并在本土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日益形成其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具有传承性,教育经济政策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传承性。今天的教育经济政策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无不带有古代中国的文化遗迹。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经济政策思想及其特征和它对新中国教育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童蒙读物是一项宝贵的历史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童蒙读物教育遗产价值的研究也折射出我国当下保护教育遗产的诸多问题,主要是教育遗产的保存、继承和发展,教育遗产的扬弃以及教育遗产价值的重新发掘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发展是我国百年现代教育进程的逻辑主线,教育发展观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正式确立,导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进入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教育发展观念突出表现为三副面孔,即以进步为价值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经济学标准的教育发展观及以科学-技术化为合理性判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念在创造出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需引起警惕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线性进步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经济学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科学-技术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内涵散发着无穷魅力,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始兴起,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成为古村落旅游成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古村落旅游文化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尝试建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模型,提出加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与建立和完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是提升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并通过浙江诸葛村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