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识字五》是人教社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 ,内容是猜三则字谜“众”、“秋”、“青”。当我出示第一则谜语“一个人 ,两个人 ,一个在前两个跟。团结起来力量大 ,人多谁也不离群”时 ,学生异口同声地喊 :“是众。”我心里一阵高兴 ,忙问 :“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纷纷发言 :“一个人 ,两个人 ,我就猜到了是从。”“一个人 ,两个人 ,一个在前两个跟。一个人在上面 ,两个人在下面 ,我就猜到了众。”我一听急了 ,不对 ,学生还不会把整个谜面联系起来去考虑。我忙提示 :“‘团结起来力量大’就是人很多 ,力量…  相似文献   

2.
黄桂林 《辽宁教育》2002,(7):101-10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有这样两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3.
在举国抗震救灾这场严酷的战斗中,人们发现,凭靠个人的力量去与自然灾害抗争,人的力量是极其弱小和无力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众志成城,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夺取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地球上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是有思想的,"反思"几乎成了本能.在人们"肚子"里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脑袋"中的问题日益突显.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即对宇宙的真谛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穷根究底式的探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就要认识人作为智慧生命体的价值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生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自由自觉的劳动过程中,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并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促使社会进步和发展,使人自身充实而幸福.这就是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它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知识为什么是力量,知识是什么力量,什么知识才是力量,知识怎样才能转化为力量;论述了应该如何辩证地理解"知识就是力量"并在行动中实践这句名言.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力量,是种子的力量。有一种精神,叫"汶川精神"。汶川大地震已迎来了4周年纪念日,如果让我说出心里话,那就是,在这四年中,作为汶川大地震的见证人、旁观者,我真的发自内心的有一种强烈的震撼感和自豪感。这也是一种实实在在、让人激动、让人自豪、让举世震惊的一种抗震救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力量     
阅读是有力量的。阅读,有一种安静的力量。"定能生慧,静纳百川"这句古语直白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定"与"静"这样的生命状态能够修身养性,既生成智慧,又可令人胸怀宽广,豁达包容。这,对于渴求知识、汲取智慧、不断成长中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可是,这"定",这"静",如何才能悄然而至并深  相似文献   

8.
周建国 《教育艺术》2007,(8):17-17,16
德国科学家瑞琼曼曾做过一个拔河试验:拔河时一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63公斤;增加到两个人时,每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53公斤,下降了10公斤;增加到三个人,每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31公斤,下降了32公斤.这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惊,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儿童来说,乏味的教训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枯燥难受,换一种教育方式,却乐于接受,例如给孩子们解释“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是艰难费力的,但是《拔萝卜》这个童话却很轻快地解决了问题:“小耗子拉小猫儿,小猫儿拉小狗儿,小狗儿拉孙女儿……他们拔了又拔——把萝卜拔出来了”.随着活泼愉快的叙述,这个朴素而伟大的真理便融化在小孩儿心里了,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它把严肃的思想、分明的世界观、强烈的爱憎寓于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当文字作品化为有声语言时,这种感人的力量就越发强烈,它有魅力的朗读会使听者得到无限的乐趣和美感享受.一件平常小事,讲话生动的人一叙述,便使人觉得妙趣横生、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10.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思想"是经过思考和探索而产生的思维结果,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每个人都有思想。然而,在"思想"后面加上一个"力".其内涵就不同了。从物理学角度讲,"力"是指改变物质状态的运动,"思想力"就是思想对客观物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五四时期(1915-1921年)是我国近百年史上的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首先在经济上发生了大变化.这就是在大战期间发展了民族工业,动摇了封建经济基础.随着经济上的大变化,又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阶级力量的大变化.那就是由于民族工业的抬头以及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一支新兴的社会力量,即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及青年知识分子群.毛主席说,这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壮大了的阵营".由于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壮大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壮大,而必然有了日益增多的新的政治要求和新的文化思想要求.他们在  相似文献   

12.
<正>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这时,国共两党的任务就是团结起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斗争。但是,当时国共两党都没有认识到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没有转变自己的策略方针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不仅没有团结起来共同抗敌,反而展开了激烈的生死存亡的大搏杀,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便利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那么,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何时开始转变?何时完成?标志是什么?这便是本文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第三天的晚训中.我们学唱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老师领唱了两三遍,我们便学会了.我们大声唱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团结就是力量》在小学也曾经唱过,但感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过.  相似文献   

14.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思想"是经过思考和探索而产生的思维结果,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每个人都有思想.然而,在"思想"后面加上一个"力",其内涵就不同了.从物理学角度讲,"力"是指改变物质状态的运动,"思想力"就是思想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作用力.因此,思想力不是执行力、学习力、生产力等诸种力的一种,而是所有力的源泉,是人类行为的碑石,是一个人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洗礼之后,形成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体.就像佛家讲的,一个人要升华,必须经过几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叫历练,就是千锤百炼,要受磨练、受熏陶,什么样的酸甜苦辣都要经受过;第二个过程叫顿悟,就是在历练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看清是非了;第三个过程叫蛹化蝶,也就是说像凤凰涅磐一样.思想是有功能的,思想力就是经过这样三个阶段之后,形成一种有功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是,从"知识"到"力量",需要"能力"这座桥梁的架设.联系到数学学习,掌握知识是学习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记得特级教师张志勇在"生命的长度与高度"一文中说:"一个人的生命高度,取决于三个境界,这就是道德境界、事业境界、奉献境界。在我看来,道德之境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事业之境界,是人之为人的自然力量的外化;奉献之境界是人之为人的意义之所在。修德、做事、奉献,这就是一个人生命高度的全部意义。"在笔者看来,幸福感则  相似文献   

17.
斯宾诺莎把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区分了"强制的必然"(外在的必然)和"自由的必然"(内在的必然),自由就是一种必然,是"自由的必然".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性,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我保存的力量是人获得自由的基础.人们要成为自由人,就必须依据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相似文献   

18.
人们总是说: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实为以讹传讹。培根处于人类第一次体力解放、知识飞跃前夕,当时教学和大众传播均不发达,掌握知识大为不易,掌握知识多的人贡献和威信都很高。作为哲学家,培根看出了这一历史趋势,所以他很重视知识,但他并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精辟命题,只是后人根据他的基本思想概括出有关的话。作为这一明确论断的提出者,是浙东著名哲学家王充。他是东汉初上虞人。他比培根早1500年产生了这一思想。他在哲学名著《论衡·效力》中提出了"知为力"的命题,直译为现代汉语便是"知识就是力…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读过几则有关"知识"的短文,觉得对中学生朋友会有所助益,故略作改动,辑录如下:一、"知识就是力量"考谁最先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通常人们认为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实际上,我国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公元27-约97)早已于公元一世纪就提出了这一论点,他在《论衡》一书中写道:"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相似文献   

20.
1+1>2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歌声在我耳边一次次响起。团结真的那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团结如同十指紧扣,紧密相连;团结如同鲜花初绽,娇艳迷人;团结如同春雨绵绵,润人肺腑。如果一个班没有团结,那么这个班就不是好的班集体:如果一个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