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荣誉感,褒奖和强化正确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改进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评价是教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以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有:主观上不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客观上受现实中不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所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道德建设问题,除了要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之外,必须改革与创新教师评价机制,从制度上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师德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评论、衡量和判断的活动.对教师的行为做出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必须正确把握师德评价的科学定位,制定正确的师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完善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师德约束的对象是教育行为,受益主体是与教育行为相关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评价一位教师讲不讲师德,学生应最具有发言权。他们与教师朝夕相处,天天受教师耳提面命,天天观察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学生给老师评价几句应是不难的。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正确的道德是非感(后习俗水平)是要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能形成(一般要到高中阶段)。易言之,让一个道德判断力还未成熟的孩子来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是较为偏颇的。  相似文献   

5.
教师道德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冲击着教师道德,师德滑坡的现象不容忽观。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道德所包含的内容,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一、教师道德及其内容教师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从教师的职业劳动中引伸出来的,能在教育过程中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育过程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规范。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  相似文献   

6.
师德可分为社会性师德和个体性师德两个维度.这一区分表明,师德是一个完整的互动性结构系统.没有前者,教师个体行为就缺失了道德指令;没有后者,社会道德要求就缺失了实践载体.师德建设必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将社会的职业规范内化为教师德性、外化为教师善行.师德两个维度对师德评价的启示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形成全面的评价视域...  相似文献   

7.
师德新说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合,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涵有所不同的,但它传承的理念确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就是教师的作风,它是师德的外化表现,教师的师德形象、教师群体的风尚风气对学生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才能学为人师、行为楷模。  相似文献   

9.
教师道德评价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师道德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象:社会大众认为现在教师的职业声望下降了,而一些教育理论界人士却大声疾呼不要给教师过高的道德要求。教师道德由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组成,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应该从教师职业伦理、教师个人道德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这一矛盾现象源于传统教师道德观没有区分教师道德的两个维度:社会大众针对职业伦理,而教育理论界针对个人道德。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的去道德化现象使得人们对教师道德的评价越来越忽视个人道德维度。由于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所以教师道德评价的个人道德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评价不仅要认真考虑职业伦理维度,更要关注个人道德维度及其与职业伦理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任何人的道德行为都是受其道德意识支配的.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道德评价必然对道德行为的抉择产生重大影响.积极、规范的师德评价是教师加强自身专业道德修养的杠杆和方向标.坚持以科学的理念为先导,以正确的标准为尺度,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和激励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首先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培训是教师习得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的重要途径。审视当前我国各地开展的师德培训情况,存在问题却是不少,严重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笔者认为,基于当前师德培训的现实状况来探讨其解决策略,对我国的师德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云:"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揭示了道德对于一名教师而言的重要性。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道德和师德有些相似,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意识形态的诸多内容。"校长的道德理应比师德的含义要深,针对现阶段的校长道德失落的问题,重拾校长的道德,加强其道德修养,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14.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师德建设的前提是对教师道德的认识,教师道德概念上的认识模糊影响师德建设的成效,通过对教师和道德在词源上发展变化来对教师道德进行释义,纠正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简称的不正确说法,对教师道德概念进行界定,在对教师道德重新释义的基础上,阐释教师道德的内涵,进而提出师德建设目标要自我发展与道德发展同步、师德建设内容要个体道德与专业道德兼顾、师德建设方法要主体反思与团体互助结合和师德建设途径要规范制约与职场实践并重的主张,视师德建设为教师职业生命历程的理解与诠释,师德建设不是对教师道德的约束而是一种促进,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培养及个人自觉修养逐步形成的,是师德规范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化和积淀.从善恶对立、人性、师德构建的过程考察可以发现,师德自我构建的困境在于人的经济性与道德性在互动中的制衡,其一般路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僭越,产生原因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摩擦.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有效的师德自我构建:在统一的师德规范下,将师德内化纳入评价指标;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为师德内化提供生长氛围;强化教师的自我修养,培养教师的职业良心;提高教师待遇,为师德自我构建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师德。师德和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来就不容置疑,但师德内涵和师德教育方法却是人们不断探索的开放命题。长期以来,主流观点将师德定格为理想道德的化身.学校在师德教育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也主要是三种方法:一是崇尚“红烛”精神的人生观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便是其写照。二是学习先进事迹的师德报告会。三是宣誓、承诺、演讲、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教师工作投入是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探讨特殊教育教师道德认同、利他行为与工作投入间的关系,对372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特殊教育教师道德认同(道德内在化、道德象征化)能够显著预测利他行为与工作投入;(2)利他行为在道德认同(道德内在化、道德象征化)与工作投入间起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从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完善师德规范准则、建构专业评价体系出发,把握提升工作投入的三重逻辑,为构建高水平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提供充足动力。  相似文献   

20.
师德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虚与实、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功利与道义的内在矛盾。当前,师德评价伦理目标有所偏差,师德评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师德评价中教育观念滞后。师德评价应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机制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应积极发挥师德评价对教育伦理发展和教育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引领教师的德性状况朝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前行。第一,师德评价标准要体现完整性和层次性。既要反映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又要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殊道德要求。师德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是基于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教育伦理规范的设立应体现价值的等级性。第二,应明晰师德评价的范围和教育行为的道德类型。师德评价中的"师德"是对于特定的教育主体而言的,包含主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在教育伦理学的意义上,教育道德行为可分为善的(道德的)、恶的(不道德的)和亦善亦恶(既道德又不道德)三种基本类型。第三,师德评价应将"具体考察"与"总体判断"结合起来。第四,师德评价实践活动应辅之以一定的伦理教化和道德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