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案≠备课     
在教学工作中,常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把教案等同备课,或是将备课等同于教案。部分教师认为备课了。就不需要写教案了;或是抄抄写写编教案,就认为不需要再备课了。这种把教案等同于备课的观点是不了解备课和教案的真实含义造成的。实际上,教案与备课是不能等同起来的,也是无法等同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傲气与傲骨     
徐悲鸿有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生活中常有人错误地把“傲气”与“傲骨”等同起来,其实两个词虽同带“傲”字,却因“气”与“骨”的不同,意味也就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等同论"者认为,思维与语言原本就是同一个东西,思维如同一种会话,言语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这种把思维与语言看作同一个东西的观点虽然历史久远,但却不符合人们所体念到的事实,因而被人抛弃了。人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真实     
真实是一切艺术——而不单单是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这里的真实,当然是指艺术的真实,因为艺术不可能提供生活的原物。那么,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呢?一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文章,把艺术真实理解为同生活中的事实、真人、原型的相似或内在相似性。但贾宝玉的原型到底是谁,至今仍是无头公案一桩,我们又何以知道怡红公子跟那些个原型象不象呢?  相似文献   

5.
陈明珠 《考试周刊》2012,(19):40-4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写作常提出这样一条要求: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要求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在教学中,我认为不能狭隘地来理解这种真实,把写作内容与现实生活完全等同,“认为理想的艺术是一种与现实完全等同的艺术,这是对真实性的误解.是受直观反映论影响的结果”,否则,写作教学就会受束缚.学生的写作也会带上沉重的枷锁。机械地复制现实,就没有了艺术创作可言,绝非《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作文写作的真实本意,且恰恰与《课标》倡导的创造性、想象性和情感性等基本理念相悖。  相似文献   

6.
王蒙的小说创作,不为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所囿,在探索求新的道路上,他始终“坚信艺术的直觉、艺术的感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推崇艺术直觉,并不时把自己对现实的直觉感受,直接贯注在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籍以唤起读者的共鸣,产生一种具体而特定的直觉美感。并从这种直觉美感中,引起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 一 在感觉世界中显示真实美 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黑格尔则干脆说:“美与真是一回事”。当然,他所表述的那种与“美”等同的“真”,是一种获得了美学价值的艺术真实,这正如他继续阐述的那样:“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在正确的形式里。”是的,只有那种“放在正确的形式里”的“真”,才具有美的特质。 小说显示真实美,有多种途径和形式,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是没有止境的。王蒙说:“我对写作从来就主张二元论,或者多元论,就是能多试验不同的形式。作为一种艺术上的探索,争取各式各样的读者。”通过作者的艺术直觉,着重从人物的感觉描写中再现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7.
不少人把议论文中的“破”与“驳论”混为一谈,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据此,有必要分辨一下“破”与“驳论”的异同。“破”与“驳论”仅存在于议论中。议论就是讲道理,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讲道理,或正面阐述主张,或批判错误思想,或两者兼而有之。议论文中的“破”,是相对于正面论述观点的“立”而言的,即是批判错误思想。而“驳论”呢,就是“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从而驳倒对方,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论点”(刘锡庆《写作基础知识》)。不难看出,驳论也是批判错误思  相似文献   

8.
造成现实主义成为文论界热门话题的原因之一是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现实主义情结。这一情结的产生一是由于现实主义创作曾受到过“工具论”的抑制,二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主义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主义情结又可能产生偏差:一是独尊现实主义,二是把现实主义与反映现实等同起来,三是把现实主义与真实性混同。  相似文献   

9.
“外部矛盾”作为与“内部矛盾”并列的概念常见哲学论著,但此说能否成立似应予以辨正。(一)“外部矛盾”同“联系”定义相悖。“外部矛盾”说把外部原因同外部条件、把条件与联系和影响等同起来尚可成立,但把条件、原因同矛盾等同则大可商榷。(二)“外部矛盾”同“矛盾”定义不一致。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关系的基  相似文献   

10.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我们用以审判的"事实"究竟是绝对事实(客观真实),还是相对事实(法律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发生冲突时不能把两者对立看待,应在联系的观点下全面看待这两种真实。  相似文献   

11.
几乎毫无例外,评论家对一部文艺作品极为盛誉之后,总离不开运用这种的句式: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真实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更有直接了当者则曰:生活真实是艺术价值的所在,唯有生活真实才有艺术价值。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毫无疑问,人们总是把生活真实与艺术价值混为一谈,而且,也总是喜欢把生活真实当作评判一部艺术作品价值的唯一尺度。  相似文献   

12.
真实,仍然是一个问题。虽然都知道要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感受,但下笔时对“真实”还是不清楚该如何把握。如何写出自己的“真实”?我安排了一堂自由讨论课,让不同的观点交锋,这样或许能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在思索,平静的课堂隐藏着惊涛骇浪,这是真实的思维活动。张天驰率先起来说:“《老树酸涩》围绕一棵树写了小时候的生活,并把自己成长的感受融进去,不仅写出了成长过程中一丝独有的伤感,也写出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比起《周末记事》更真实、更具体,那种时过境迁、留存在自己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大树的影…  相似文献   

13.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顾名思义是“报告”与文学的统一,用文学的形式、文学手段和文学的要求所撰写的真人真事的报道,一种最严格的“事实”限定下的文学创造。它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真实”的力量,可以概括为一种生活真实的审美表达。由此它才产生那种特具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在呼唤读者,读者在选择文学。在任何历史时明,只有耶种真正能够以其精湛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广大读者的精神要求,真正能够反映广大人民愿望的心声。真正能够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要求,真正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并给人以愉快和启迪的作品,才可能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和兴趣……。”  相似文献   

15.
史书有史书的价值,文学有文学的魅力。优秀史书不仅具备深刻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其魅力从何而来?笔者以为,作为史书,其首要条件是真实,秉笔直书,才能受到后人的尊重与喜爱;但另一方面,仅有“实”又是不够的。“前四史”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普遍好评,除了史料的翔实、观点的进步、内容的真实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文笔的优美与技巧的娴熟,所谓“言而无文,其行之不远”。这与当时文史不分有关。而在史书的诸多表现手法中,虚构也是必不可少的。虚构本来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所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也就…  相似文献   

16.
数学素质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考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常会把应试教育与考试等同起来,而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数学素质教育必须勇敢地面对考试,回避、淡化素质教育的考试功能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数学素质是可以通过考试加以测评的,但考试需要进一步改进:考试类型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以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棍棒出孝子”,不少人也因而走进这个误区。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惩罚是必须的,它能有效地控制儿童错误行为。但人们总是把惩罚跟打人或伤害等同起来。严厉的体罚往往只会压制行为而不能使之完全消失,至少从长远观点看,这种惩罚是无效的。而且谁都知道它将带来不少严重后果,特别是加深父母与孩子的对立情绪。不当的惩罚实在弊多利少。应该看  相似文献   

18.
狄德罗认为,真正的真实是未经雕琢的自然,是原始的美.黑格尔也主张把现实生活作为剧本创作的源泉与出发点.但是,狄德罗所主张的原始的、完全自然的美与黑格尔所主张的静穆的美背道而驰.狄德罗主要是把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哲学事实作了比较,而黑格尔的视野则宽广得多,他把艺术事实与生活事实,也即与整个现实作了一番比较.至于在演员的表演问题上,狄德罗与黑格尔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很大提高,但内在精神需求匮乏,道德问题日益严重,本文试图把艺术作为思考人生的一种观点,由艺术的创作活动到作为本能的艺术生活,倡言审美的人生态度,感悟美感构建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新华字典》解释连词“尽管”与“即使”的用法是相同的,也有人把“尽管”和“即使”等同起来。的确,它们在表示复句让步关系这点上是相同的,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