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物理量x与x对时间的变化率△x/△t(1)物理量x描述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量称为物理量.如:位移s、速度v、加速度a、力F、动量p、电量Q、电流强度I、磁通量Φ、感应电动势E等.  相似文献   

2.
=-sin70°+sin70°=0.∴(x+y)+(x-y)=32,2x=32,x=34,即原式=34.构造的方法除上述几种外,还有鸽笼法、集合法等,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了.在解题时若能重视应用构造法,这不仅可以提高解题能力,而且还会有力的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师范物理教材中介绍了一种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求运动物体在点A的速度,则从点A起,测量物体的一段微小位移AA'(用ΔL表示)和所用的时间Δt,由于ΔL很小,所以Δt也很短,这样算出来的平均速度V=ΔLΔt,就可以认为是物体经过A点的瞬时速度VA.该方法虽然不…  相似文献   

3.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相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差等于恒量,即Δs=aT2。笔者认为教学中可提出“Δs=aT2适用于平抛运动吗”供学生讨论,普遍认为Δs=aT2不适用于平抛运动。现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设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a=g)的物体,第1s内、第2s内、……第ns内的位移分别为s1、s2、……sn。将位移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位移,则第1s内的位移s→1=x→1+y→1。第2s内的位移s→2=x→2+y→2。  相似文献   

4.
对平面上点A、B,若线段AB之中点P的坐标是P(x,y),从而可设A、B坐标分别为(x-Δx,y-Δy)及(x Δx,y Δy),其中的Δx,Δy∈R。这种设元方式我们不妨称之“增量设元”,为此显然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当Δx≠0时,Δx/Δy表示A、B所在直线的斜率。(2)|AB|=2(Δ~2x Δy~(2±1))~(1/2)。本文通过数例浅谈这种手段在解几中的巧妙运用。一、解圆锥曲线上有关中点弦问题例1 已知椭圆x~2/16 y~2/4=1和定点  相似文献   

5.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中典型的运动,掌握它尤为重要,接受方式值得探讨,请尝试一下下面方式的整合过程吧!知识点1.速度.(1)分速度:vx=v0、vy=gt(如图1所示)(2)合速度:v2=v2x+v2y(3)速度偏向角β随时间t关系:tanβ=vy/vx=(g/v0)(4)速度和位移偏向角关系:tanβ=2tanα(5)速度变化量Δv=gΔt,方向竖直向下(如图2所示)(6)速度反向延长线交与x轴上的x/2处  相似文献   

6.
论文主要考虑如下形式的非局部问题ut=Δu+λu∫Ω1(y,t)fπ(x,y)dy,x∈Ω,t0,u|Ω=0,t0,(0,1)u(x,0)=g1(x)x∈Ω1,其中fσ(x,y)=1,0,y∈Ω1,x∈Ω,其他,并且k∈(0,1],Ω=[-1,1]×…×[xn-k,xn+k],x∈Ω,x=(x1,…xn),,并利用Matlab实验对(0.1)的平衡解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数值结果1.若λnπ2/4,上述问题有一个稳定的平衡解u=0;2.若λnπ2/4,上述问题有两个稳定的平衡解u=0和u=uλ0.其中n 1,2,…,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非局部问题的解析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萍 《现代教学》2016,(5):61-62
函数y=Asin(ωx+φ)广泛应用于物理和工程技术领域,如物体做简谐振动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等,都可表示成这类函数解析式。三角函数章节中的难点,恰恰也是函数y=Asin(ωx+φ)图像的变化规律,即A、ω和φ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如何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和性质"(第二节课)课堂中将此难点阐述清楚,使学生既易于理解,又降低其出错概率,对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考虑到大多数  相似文献   

8.
画波形图有以下两种方法:1.传播平移法.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是匀速的,已知某时刻的波形图,画出在Δt时间前后的波形图,可采用以下方法,先算出经时间Δt波传播的距离Δx=v△t,再把波形顺着或逆着传播方向平移Δx.由于波图象的重复性,若已知波的波长为λ,当波形平移Δx=nλ(n为正整数)则波形不变:当Δx=nλ+x时,可采用去整留零的方法,只须平移x即  相似文献   

9.
谢恩东 《物理教师》2010,31(4):54-55
图像法是高中物理处理问题一种基本方法,利用图像解题直观,物理过程清晰明确.利用物体的运动图像求解运动规律是处理运动学问题的常用方法.提到图像法,我们很容易想到物体运动的v-t图像,而x—t图线却在教学中很少用到.但是合理使用x—t图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尤其在多物体、多过程的匀速直线运动中.以下例题重点分析如何利用x—t图线巧妙解决物理中难题.  相似文献   

10.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是高中物理中较难掌握的一部分知识,涉及到的物理量较多,有初速度v0、末速度vt、加速度a、运动时间t、位移x五个物理量.各量间遵循一定的规律,关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选修3-4中的机械波是高考重点、热点问题,也是学生的难点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如果能抓住"一个中心,两个特性三个规律",就可使问题解答顺利,思路清晰。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v=ΔxΔt ,Δx=λ,Δt=T当时,有V=λT(λ为波长,T为周期)
  2.两个特性
  2.1周期性。在x轴上,同一给定的质点,在t+nT时刻的振动情况和t时刻振动情况(x、v、a等)相同,且t时刻的波形在t+nT时刻会多次重复。  相似文献   

12.
数学和物理有着不解之缘:复数的加减法的几何意义与力的合成与分解同出一辙;解析几何中直线的参数方程{x=x1+at y=y1+bt(t为参数)具有鲜明的物理意义;正弦曲线与弹簧振子的位移图象;二次函数的图象叫抛物线来源于物理中抛射体的运动;物理中的钟摆又叫数学摆;重心;导数与速度、加速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大家知道,对于任意两个实x,y,总存在实数m、n,使得x=m n,y=m-n,我们称这种变换为和差换元.特别当x y=a(常数)时,可令x=a/2 t,y-a/2-t(t为参数),便是常0用的平均值换元.适时利用这种换元,可从新的途径巧妙地探求问题,常能变繁为简,使解题新颖别致,以下分类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1电荷量的求法1)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电流的概念联合求解设某一回路的总电阻为R,在Δt时间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nΔΔtΦ,所以平均感应电流I=RE.根据I=tq,故通过电阻的电荷量q=IΔt=RE rΔt=n(R ΔΦr)ΔtΔt=nRΔ Φr.此式表明,感应电流电荷量只与线圈的匝数、回路磁通量  相似文献   

15.
有一类函数的值域或最值可用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去求解 .在解题过程中 ,我们要小心使用Δ .例 1 求函数 y =x2 -x - 1x2 -x 1(x∈R)的值域 .错解 :原式可化为 (y - 1)x2 - (y - 1)x y 1=0 .因为x∈R ,所以Δ =[- (y- 1) ]2 - 4 (y - 1) (y 1)≥ 0 ,解得 - 53≤y≤ 1,故原函数的值域为 - 53≤y≤ 1.分析原式在化为关于x的方程 (y - 1)x2 - (y - 1)x y 1=0后 ,在使用Δ时 ,忽略了二次项的系数 y - 1≠ 0的条件 ,须知只有限定 y - 1≠ 0时 ,才能用根的判别式Δ去求解 .正解 :因为x2 -x 1=x - 122 34≠ 0 ,所以原式可化…  相似文献   

16.
在求形如 y =ax2 bx cdx2 ex f的值域时 ,可将函数转化为关于x的二次方程 ,通过判别式求出函数的值域 .但利用Δ法求函数值域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如果函数 y =ax2 bx cdx2 ex f(d≠ 0 )的分母含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 ,分子的最高次是二次或一次或零次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可采用Δ法求函数的值域 .例 1 求函数 y=2x2 2x 3x2 x 1 的值域 .解 :令 g(x) =x2 x 1 ,其Δ =1 2 -4=-3 <0 ,∴故 g(x) =x2 x 1 >,函数 g(x)的定义域为R .∴已知函数可化成(y -2 )x2 (y -2 )x y -3 =0 .∵x∈R且 y≠ 2 ,∴关于x的方程应有Δ =(y…  相似文献   

17.
高一物理课本(甲种本)p.152是这样对线速度定义的:“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时候,它通过的弧长Δs跟所用的时间Δt之比是个定值,这个比值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即速度的大小υ=Δs/Δt 可以看出:v的数值等于质点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学生对此感到很不理解。速度是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率是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位移和路程是不同的,怎么能说速率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提到,当军队或火车过桥的时候,整齐的步伐或车轮对铁轨接头处的撞击,都是周期性的策动力。当它的频率按近桥梁的固有频率时,就会发生共振而使桥梁受到破坏这是个相当复杂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本文想在这方面作一介绍。现代混凝土桥、钢箱梁桥和桁梁桥,我们常将其简化为一变截面直梁,如图1所示。取位置坐标x和时间t为独立变量,现设图1中直梁的抗弯刚度为EJ,单位长度的质量为m。它们沿跨度τ随位置x而任意变化。横向负荷P和横向位移y随x和t变化。图2表示梁上某一微段dx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们读了《物理教学探讨》2005年第8期刊登的雷波老师的文章———《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自感系数有关知识的探讨》(以下简称《雷文》)。该文认为高中物理教材的自感系数决定因素中,“线圈越长”的说法应表述为“线圈越短”。我们对《雷文》的提法不大赞同,提出来与雷老师商榷,同时供物理界同仁探讨。1自感系数自感系数,常用L表示。它是描述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在导体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大小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线圈中电流强度变化率为1个单位时,在这个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即L=dI/Edt;或者说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流强度…  相似文献   

20.
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磁通量的变化有 2种原因 :线圈面积的变化和线圈内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它们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称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所以计算感应电动势也有 2种方法 :①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不变 ,线圈的面积发生变化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求 :E =NΔΦΔt=NBΔSΔt =NBΔSΔt,其中ΔSΔt是线圈的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率 ;②线圈的面积不变 ,线圈内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 ,此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E =NΔΦΔt=NSΔBΔt =NSΔBΔt,其中ΔBΔt是线圈内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我们经常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