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至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特色,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其突出代表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地位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为我们揭示出它的深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反《乐记》其"乐者,所以象德"的功能性论见,运用魏晋玄学"校实定名"、"辨名析理"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涉及到了现代音乐审美体验理论中的诸多重要命题,例如音乐的本质、曲调以及"礼乐之情"等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深远意义的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的研究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自律派、他律派等不同观点的争论,而其中对音乐与情感关系探究的争论尤为激烈,它涉及到了音乐的本体、审美、功能、主客体的关系等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中音乐审美的借鉴,对进一步认识音乐美自律视野下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儒家礼教统治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而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生活也被儒家赋予了政治意义和道德意义。为了反抗司马家族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其封建统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提出了音乐的自然性,即音乐本无哀乐情感、亦无亡国或兴国之分,是人类对之赋予了情感色彩。嵇康提出还原音乐的本性,对后世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和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爱》与《音乐之声》都是被世人广为推崇的艺术佳作。这两部艺术作品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勇敢,对爱情不离不弃的女性人物。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不同,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中的人物背景,以及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探讨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有关音乐的美学思想呈现在他的《诗学》、《政治学》著述之中,为后人研究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提供了源头;在中国,《乐记》是对音乐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美学思想和《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涉及音乐的等级尊卑之分,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的作用,音乐教育,乐师的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相继形成于汉末和魏晋易代之际的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两个文人群体,分别代表了汉魏风骨和魏晋风度两种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主体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变化,旨在分析他们的群体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前者主要体现为以学优则仕为导向,积极关注社会和书写民生疾苦,...  相似文献   

7.
《音乐课程标准》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1、音乐教育价值观更新;2、音乐课程目标更新;3、音乐教学内容更新;4、音乐教学方式转变;5、音乐教学评价内容、方法转变;6、音乐教师角色转变。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应密切关注,深入研究普通音乐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并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之中,这是深化高等音乐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8.
王奥娜 《美育学刊》2020,11(2):102-107
阿多诺其人一生都在音乐和哲学之间徘徊往返,这不仅体现在其思想逻辑里,更显现在其著作中,然而相较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研究,对其音乐理论研究却是少数。从《启蒙辩证法》的文本入手,深入挖掘“启蒙”的内涵,明确“启蒙辩证法”自身的逻辑线条以及其中的启蒙精神与批判逻辑在《新音乐的哲学》中的自觉贯彻,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阿多诺的哲学、美学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一、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大致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的三大功能艺术是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往往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一个时代和民族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以及鲜明多样的性格特征,从而扩大欣赏者的生活视野。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当听到欢快的笛声时,听众的脑海中即刻就会浮现出绿叶如茵,江山如画的一幅江南山野图,同时也体验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其实,人们正是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感情,在自己的想象中"画出"音乐形象,产生相应的视觉效果,从而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教材文本的“特色”能直接反映教材文本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日本选用最广泛的、最具代表性的教育艺术社出版的《小学生的音乐(1-6)》教材,对其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修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东西方音乐美学史上重要的代表著作和人物,《乐记》与柏拉图在音乐的作用方面都强调音乐对个人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而且都具有一定的阶级论特征。但二者在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却又有根本的区别:《乐记》强调人内在情感与外物刺激的和谐统一,重在"天人合一";柏拉图则强调数与比例的和谐,重在"天人分际"。  相似文献   

12.
陶芸 《职大学报》2014,(5):71-74
托尼·莫里森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例如《宠儿》、《爵士乐》和《乐园》等等,侧重于对农奴制与黑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音乐在黑人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宠儿》这部小说中折射出黑人多种传统音乐元素:塞丝、保罗·D身上所体现的布鲁斯音乐和贝比·萨格斯所代表的非裔基督教的音乐等。文本弘扬了黑人文化的价值观和魅力,提升了黑人社区中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鞭笞了罪恶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刘鹗的《明湖居说书》在描写音乐艺术方面,大量运用比喻、通感、衬托等艺术手法,把音乐艺术表现得出神入化,堪称典范佳作。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异:一个写器乐,一个写演唱,更重要的差别是《明湖居谈书》是玩味欣赏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而《琵琶行》则是将音乐艺术作为联结诗人与琵琶女心灵的纽带和感情共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考察泗州戏发展的现状,以大型剧目《秋月煌煌》为例,从传统优秀唱腔的继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对兄弟剧种的借鉴及剧种新腔的创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索泗州戏未来发展的继承、改革、创新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甘泽谣》是晚唐袁郊所著一部重要的唐传奇集,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几乎每篇都和音乐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音乐小说"。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7.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进行。"因此,应该让生活走进音乐课堂,让音乐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使音乐与生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是什么关系?音乐美学界莫衷一是。文章在叙述了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与争鸣之后,重点探讨了出现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对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差异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认为在现阶段应该把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而非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确立。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对当前音乐课程改革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中的许多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即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更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欣赏《辛德勒的名单》三种不同版本的演奏,让大家从直观上理解所谓音与音的一种预见的逻辑性。更进一步的对音乐逻辑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分析作品,比对版本,从而学习一些音乐理论知识,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让人受益菲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