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2.
罗素对亲知作了开创性研究,凯农立足于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识度,对亲知论作了出色的发挥,阐发了一种波兰尼式的亲知论。波兰尼式的亲知论对亲知的直接性(1) 亲知对象(2) 亲知主体(3)以及亲知和命题性知识的动态关系(4)的阐述,超越了罗素的亲知论。作者赞赏凯农的工作,但认为他在论理上亦有不够通透之处,对有关概念关系的分析不够充分。从理论上说,要证成亲知是默会认知的一种重要形态这一主张,须对感知性亲知和概念性亲知、原初性亲知和扩展性亲知作一番概念分梳。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泉州市考古人员在紫帽山麓鲤城区金龙曾林社区树林丛中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奇怪的是这座古墓不但没有墓碑,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还是一个空穴。泉州市海交馆考古人员刘志成先生到现场对古墓进行考证,意外地得到一段鲜为人知的500名女尼抗击元朝暴政的悲壮历史。  相似文献   

4.
卢巧琴 《学语文》2004,(6):46-46
我国古代用于文字载体的材料有许多种,如甲骨、青铜、竹木简牍、帛等。其中简帛的使用时间最长。简指的是竹简和木简,帛指的是绢帛缯绸等丝织品。书于简帛的文字涉及面广泛,为当时社会通用文字的代表,又由于丝织品价格贵,竹子相对便宜,南方又多竹,竹简在南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用作文字载体的材料有很多,如甲骨、青铜器、简帛、纸等等。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传播,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寥寥百余人。直到使用简帛,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简帛中的“简”包括竹简和木简,“帛”则是指绢绸等丝织品。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包括研究中国扬琴的历史渊源.可凭借文献材料去进行研究。所谓“文献材料”.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记载:二是乐曲谱集;三是传存乐器。这三方面的文献材料.互为短长.互为补充。中国传统扬琴的演化.由于长期处于口传心授的即兴传承.遗存的文献材料甚少。目前所知也就是清代史籍的有关文字记载,音乐的文字只占较小的比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对礼教的重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兄弟“排行”是非常突出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的融合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信。本文将中国古代物理学史与《光的直线传播》一节内容相结合,在“墨子号”量子卫星背景下介绍墨子及其光学成就,制作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光沿直线传播并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正>"叙事"是人类组织知识,积累并传播经验,以达成知识共享的重要手段。当人在经历过的事件中体会到了意义、发现了经验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要把这件带有意义(经验)的事情叙述出来。人类叙事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更古老。在文字发明前,人们就已"结绳记事"。人类叙事的形式也特别丰富,口耳相传、文字记载、电影表达、舞台再现、网络讲述……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发展到哪里,哪里就有"叙事"的身影。  相似文献   

10.
分数除法在我国的古时候曾经叫"经分术",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的"方田"一章中。流传至今的《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候,现在是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在西汉末到东汉初之间,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  相似文献   

11.
近代热学的发展,揭开了冷热变化的奥秘和热运动规律.我国古代在对热的认识与利用方面,也曾为人类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这里撷取片断以飨读者.一、《论衡》中的热学知识《论衡》是我国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重要著作.王充以哲学家、思想家著称,非常注意吸取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真观察和广泛探讨了各种自然现象,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充对我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论衡》中就记载了他对冷热现象的思辨性解释.  相似文献   

12.
说课与教师知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说课研究面临理论瓶颈,理论分析也往往陷于概念游戏,而教师知识理论则可为说课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一是说课可作为教师实践知识建构的工具;二是教师能在说课中实现知识管理;三是说课应关注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汉字不断演变,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宗教、史学、文学不断发展,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璀璨辉煌。  相似文献   

14.
刘亮 《高中生》2013,(8):59-59
壁雍 3000多年前,周王灭商,迁居关中,建都丰京和镐京(今西安市)。在京都城郊,西周天子建起一所园囿.用于教育贵族子弟,这便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大学”——璧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表现说语境中的意象是定位于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中来讨论文学形象构成的表现意义的 ,因而表现与意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构成中国意象理论的基本命题有 :意象的神似理论、意与象的构成理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说“吃”     
“食色性也。”吃,在人类生活中既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也是最高级、最复杂的。 古代文字中的“吃”,并没有“进食”的意思,而是指人说话结巴口吃。“吃,言蹇难也。”(《说文解字》)汉代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周昌,《汉书》中记载“昌为人吃”,就是指周昌是个结巴,而不是被人吃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辞旧迎新,2012年的文学长河将为大家介绍12位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家。搜罗轶事、点评文章,我们希望呈献给同学们的是有血肉、有人格的大家,而非仅作为某门某派代表符号的大家;是有情感、也有机缘的作品,而非仅作为某精神某技法承载物的作品。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只不过在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而意义却不局限于那个时代。若同学们能徜徉在文学长河,与经典作家有促膝相谈之感,我们将倍感欣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作为古代文化一部分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因其内容庞杂繁多,识记困难,在运用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采取一定的策略,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困而知之     
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和这位先哲的几乎所有论述一样,后世学者对这段话也有不同解读和阐释。"困而知之"自然不能取代"学而知之",两者所揭示的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认知规律,相对于后者更强调知识积累尤其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前者应该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和解决各种难题的努力。我国教育改革注定是场攻坚克难的持久战,从某个角度说,这个过程就是"困而知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敏 《考试周刊》2010,(24):213-213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又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具体而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上“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