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新闻研讨会,在会上,一个议题引起热烈讨论——记者应该是“杂家”还是“专家”。虽然讨论结果以“杂家说”占主流结论而结束,但笔者认为,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主方向上应该力争成为“专家”,只有成为专家,才能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准确,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2.
张成 《记者摇篮》2010,(7):24-25
记者应当是“杂家”还是做“专家”,这种争论~直没有停息。而笔者认为,记者既要当“杂家”,更应努力做“专家”。怎样做一个专家型记者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电视节目采制工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冯克 《中国记者》2015,(3):57-59
本文结合农民日报社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计划制定的初衷以及实施以来的初步成效,主要寻求解答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培养"三农"专家型记者;第二,"三农"专家型记者有什么标准,或者说要成为"三农"专家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第三,怎样成为"三农"专家型记者。  相似文献   

4.
陆剑 《传媒观察》2007,(4):27-28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我国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并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这一重大转变的见证者,媒体及记者始终对国内的经济发展高度关注,强化经济报道成为媒体吸引公众眼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刘世领 《传媒观察》2005,(12):32-33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管理者曾说:“纽约时报的力量所在,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员,而在于每一个报道员都是他所从事的报道专项的专家。”作为美国的第一大报纸,《纽约时报》的编辑记者有1100多人,分工很细,有的专门报道交通,有的专门报道环境,有的专门报道股票,有的专门报道音乐。该报跑“政府线”的报道员人数多达40名,每个报道员负责报道政府的某一项职能。虽然他们的报道领域不广,但在他们从事的专门报道领域中,却都是业务精通的专家。一位在食品专栏负责罐头食品报道的记者,其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关于罐头的情报资料,基本上可以就每一种新上市的罐头都写出一篇有见地的评论和解释。  相似文献   

6.
记者需要通过陌生感来发现新闻,尤其是老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有时甚至需要刻意去"制造"陌生感。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发生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已经整整过去了两个多月时间。围绕这一客机失联的原因及其数百名乘客的最终去向,海内外媒体作了大量报道,个中真相至今迷雾重重,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经历这一特殊新闻事件,如何呼唤新媒体时代的专家型记者,媒体怎样把握科学原则以准确报道此类突发事件,本刊约请业界人士做一分析、探讨,供大家参阅。  相似文献   

8.
蔡雯 《今传媒》2005,(10X):10-11
在传媒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最近一年我借美国富布莱特项目提供的机会在美国多所新闻传播学院和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新闻机构对新闻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与以往相比有两方面要求更高,那就是:更加强调专业报道领域中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更加重视对各类型媒介的传播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李坚 《新闻传播》2012,(1):66-67
随着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展开,就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素质成为了新闻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培养较高政治素养、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全面专业技能、树立平民观念四个方面提出了新闻记者提高自身素质方面应当关注的问题,希望在下步"走转改"活动中为记者自身素质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报记者,其责任是崇高而神圣的。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党报记者,写出一批人人叫好的新闻作品?凭笔者10余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应具备“三不”精神,即主题不提炼满意不动笔、素材不丰富不停采、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11.
12.
作者介绍了跟踪一条长达二十二年的案件新闻的感悟,并以警媒关系为例,探讨和分享了条线跑口记者的专业报道如何摆脱就事论事,创造新的新闻点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瑜烨  胡丹萍 《新闻窗》2009,(3):106-107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和记者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舆论监督的艰难环境致使新闻暗访盛行,而由此引发的道德争议也不断升温。人们对记者在暗访过程中对危害事件不加以制止的“隔岸观火”行为尤其质疑,认为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丧失了社会公德。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冷静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2014,(3):F0003-F0003
1.扶不扶? 1月14日,杭州清泰桥上,一男子突然晕倒,许多路人当做没看见,但还是有个善良的小伙子上前帮忙。  相似文献   

15.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6.
17.
他戏称自己是“闻字”的记。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建国以来残疾人中采访名人最多的记——张骥良。  相似文献   

18.
梁衡 《今传媒》2006,(7X):1-1
我理解,新闻业是一个社会责任很重的行业。它担负着为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是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化活动必须使用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业至少承担着如下几个社会责任: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道德的建设,舆论监督和社会及历史化的积累,它甚至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如果要问我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就是这个行当让你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为履行这个责任来要求自己,充实和改造自己。有了责任也就有了做一个社会人的前提。新闻业是造就一个社会人的理想平台。存在决定意识,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自然会历练出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20.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