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是新闻摄影永恒的催化剂,是“酶”。没有这个“酶”,新闻照片就无“情”无“味”,就无法打动读者,打动老百姓。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最直观、最形象、最有说服力.正所谓"一图无语,胜似千言"、"百闻莫如一见",这"一图"、"一见"正是新闻摄影的优势所在.要体现这一优势,新闻摄影就必须在"情"上下功夫,以此体现作品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情感是新闻摄影永恒的催化剂,缺乏情感投入,新闻照片就会无"情"无"昧",就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作战致胜之道,在乎天时、地利、人和。同样,我认为这也是拍好新闻照片的必由之路。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形象地反映正在发生和发展中的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离开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对象这些具体的客观条件,就没有新闻照片产生的可能;倘若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不理想,那么拍出来的新闻照片也不会令人满意。譬如拍摄一项重点工程的外景,倘若偏遇阴天下雨,那么你有再大  相似文献   

4.
张晴晓 《新闻窗》2005,(4):37-38
一张好新闻照片的标准是什么?中国新闻摄影界比较公认的提法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一任会长蒋齐生在1985年提出的“新、真、活、情、意”的标准。《华盛顿邮报》评判新闻图片分五个档次:即“信息含量、形象价值、情感因素、亲切感、观点性”也被国内一些媒体图片编辑认可。这两种标准有一个共同点:新闻照片应该具有情感的感染力,也就是说,要想让照片打动读者,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就必须具有“情感力量”,以情动人!1993年我在《中国青年报》学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就是拍摄《我要读书》(大眼睛姑娘)的作者解海龙,这位著名的摄影家给我的教益颇深:“要定格最佳的一瞬间,只有用真情触动快门,自己才会先被感动,拍出来的画面才有情感力量,才能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有的摄影记者拥有新闻线索后能够拍到好照片,而有的摄影记者拥有同样的新闻线索拍出来照片却平平淡淡呢?近日本刊记者与<武汉晚报>摄影记者周国强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对话. 做好新闻摄影准备  相似文献   

6.
播音员在新闻播音过程中,对于情感的掌控和运用既不能在镜头前"慷慨激昂",也不需要"热泪盈眶"来打动观众。播音员对情感的把握,应是通过对新闻稿件、节目内容的深入解析,恰如其分的表达,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播音员情感融入的掌控。播音员的情感表达来源于新闻稿件和节目内容,这就要求播音员准确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中的思想感情、内涵和意图,把稿件和节目的特点、风格统一起来,协调把握。千万不能拿起稿件就念,对着话筒就录,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形成声音、画面两张"皮"。  相似文献   

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动物的情绪不同,人的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摄影报道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新闻人物照片是拍给人看的,首先就要使人感动,要能打动人的心灵,使读者与照片中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这些都离不开情.新闻照片的情感力量既体现在瞬间反映出的新闻现场的事实,也体现在照片背后摄影记者思想观念、思想倾向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动物的情绪不同,人的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摄影报道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新闻人物照片是拍给人看的,首先就要使人感动,要能打动人的心灵,使读者与照片中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这些都离不开情。新闻照片的情感力量既体现在瞬间反映出的新闻现场的事实,也体现在照片背后摄影记者思想观念、思想倾向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我要上学》又称《大眼睛》,不但是谢海龙的代表作,而且是社会上公认的好新闻摄影作品。从1990年初开始,谢海龙用了十年的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的128个县,接触了100多个学校的上万名孩子,用无数张照片记录了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而《大眼睛》就是其中的一件摄影作品。试想,如果当年谢海龙没有投入真挚的情感和持之以恒的信念,今天就没有这张《大眼睛》回味无穷的好照片。以情感人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0.
纵览我国各报刊,不难看出新闻摄影报道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拍摄好新闻照片,要过好“三关”: 第一关,看得出。摄影记者要有强烈而敏感的镜头意识,不仅能从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捕捉到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场景,而且知道怎样用镜头去表现它,这是眼力。事实上,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劣势,有些题材和内容是无法用照片表述的。时下,之所以会存在“新闻照片无新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拍  相似文献   

11.
形成新闻图片,要具备几个要素:一是对象,二是工具,三是技能,四是感情(觉悟)。没有摄影对象,是拍不出照片来的;没有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是拍不出新闻照片来的。使用同样的相机,几个不同素质的记者去采访、拍摄,会产生几种质量不同的照片。这说明,对象、相机、摄影者中,摄影者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技能和感情(觉悟)的培养和提高,而技能和感情(觉悟)又主要反映在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上。  相似文献   

12.
新闻照片是用照相机照出来的,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摄影记者应该把主要功夫,用在拍好新闻照片上。对摄影记者的检验,最根本是看他能否拍出好的新闻照片。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摄影记者不仅不应忽视文字的作用,而且应该努力熟悉和掌握这一手段。提高文字水平,不仅可以补充照片画面形象之不足,而且可以更大、更好地发挥新闻照片的效能。为什么必须重视新闻摄影的文字手段呢?一、没有文字不行。新闻摄影固然有“一图胜千言”之长,却也有“无文不成图”之短。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照  相似文献   

13.
摄影术从1839年8月19日公布时起至1989年8月19日,整整150周年了。摄影术公布的第3年即1842年5月,就有人用它拍摄新闻,于是就出现了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概括说,就是用摄影术报道新闻,而摄影术,则是用相机把光造成的影象照在感光片上,经过暗室的化学处理程序,固定影像,制成照片。照片的特质,是写真纪实,形象、准确、生动。人们发明摄影,并很快用摄影报道新闻,就是看中了摄影的特质、价值和魅力。摄影术发明后,先是用于照人像、风景、新闻、  相似文献   

14.
摄影二三事     
走上摄影这条路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初见人家搞摄影觉得很好玩,既浪漫又有情趣。经不起诱惑,自已也买了一架相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拍一些生活照片。先是把照好的胶卷交到照相馆冲洗,经常要等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拿到照片。因为受不了这长时间的等待,我下决心自己学习冲洗胶卷。有一次,与邻居同去春游,拍了许多镜头,回家后急忙兑好买来的冲洗液,用两个大碗分别装好显影液和定影液,按照书上的程序显影、定影,忙活了半天,胶卷冲出来了。可是等照片印出来后,我和邻居都傻了眼,这哪是照片,分明是底片,头发是白的,脸反而是黑的。大家啼笑皆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平面媒体被分成了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事实上,文字记者在用文字记录时代发展、民生进步的同时,用好手中的相机同样重要。文字记者“随手拍”记录下的新闻画面,不仅是对新闻摄影的有益补充,有时自己的文字还不得不让位于自己的摄影。  相似文献   

16.
陶明 《新闻知识》2004,(2):45-46
作为一名摄影记,不仅要有一颗充满激情和敏感的心,更要有记职业所需要的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速度。我到新华社十余年的最大体会就是每一张新闻照片绝对是马不停蹄跑出来的,如果你的照片拍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拍的照片还不够多。尽管新华社没有自己的强势媒体,但只要你的照片拍得好,新闻抓得  相似文献   

17.
战地掠影     
《新闻摄影实践百例》编辑同志叫我写一篇有关摄影的文章。本来我是个摄影爱好者,没有专门研究和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现仅从过去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照片中选出两张,谈点自己粗浅的感受。 1941年底我们部队在苏北打顽固派韩德勤时,缴获了一台德国蔡斯拍16张的相机。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事件中寻找典型人物,围绕典型人物寻找情感点,是提高图片质量的突破口。拍人物是摄影记的基本功,拍出人物的情感,是体现摄影人水平的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数码相机普及的时代,新闻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谁拿起相机,甚至用手机,都能拍出成像品质很不错的照片.就像书法,人人都能书写,甚至会被轻易地表扬,但要成为一名书法家,能被专业领域所认可的还是寥若晨星.很多人问及我这个从事新闻摄影15年的专业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有没有秘诀?我说有.所谓秘诀就是行业的规范,我们似乎知道却常常忽略的常识而已.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或能产生心理共鸣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新闻摄影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典型瞬间形象来反映现实、评价现实、为现实服务的一种特殊的造型形式,情感的表现在新闻摄影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幅好的新闻照片,不应只是为报刊打补丁的平淡的、呆板的“插图”。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要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