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记者》2002,(1):68-68
几个月来,收到不少函授学员的新闻摄影或艺术摄影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反映了基层的实际,生活气息较浓。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大讲究用光,要么聚焦不准,画面拍得模糊不清,要么曝光不当,画面或暗或白。二是不大讲究构图,画面或杂乱无章,或过于呆板。三是摆拍痕迹明显,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下面就几幅较好的摄影作品作一扼要的点评。第一幅:《光与美》(函授学员贾国齐摄)。这张艺术照片表现的是朝霞中的一只骆驼。画面上,旭日初升,霞光满天,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只骆驼的剪影隐约而现,画面壮观。明显…  相似文献   

2.
张子庆 《新闻窗》2012,(1):48-49
什么是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图片)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记实,以附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形式传递信息。新闻摄影的定义.确定了视觉(图片)新闻必须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3.
黄胜 《新闻前哨》2000,(1):39-40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王朝闻《美学概论》第106页)情感表现为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在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中,作为主体的摄影记者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不可能冷漠地、无动于衷地去对待,必然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这种强烈的爱憎态度就是主体的情感。每一幅成功的新闻照片都饱含着主体这种强烈的爱憎情感。正确认识主体情感在新闻摄影中的活动规律,对于我们搞好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出富有强烈情感感染力的新闻照片,传播新闻信息和情感信息有着重…  相似文献   

4.
目前,数字摄影向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方式和理念发起了挑战,同时也强烈冲击着每一个从事新闻传播的摄影工作者。1986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电子感光材料(CCD),1991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从此人类摄影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不到20年的时间里,随着数字化摄影技术迅速发展,高清晰度、像素在千万以上的专业数码相机,已经握在了全世界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和普通摄影爱好者的手中。  相似文献   

5.
摄影报道(Photojournalism)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 ,它同广义新闻摄影一样 ,都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图像报道。它的报道范围很广 ,小到幼儿园小朋友一场比赛的结局 ,大到人类的生存受到外星球的威胁。摄影报道与狭义的新闻摄影(NewsPhotography)相比 ,虽然都强调新闻性 ,都是对具体事件、事物、人物、人的生活的记录 ,但摄影报道更侧重于报道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而狭义上的新闻摄影只报道事件的简明事实。摄影报道有结构的叙述性 ,而单幅新闻图片没有。一、摄影报道的实质摄影报道同新闻摄影和其他摄影一样 ,都…  相似文献   

6.
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3月25日在上海松江新城揭晓。世界各地一批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分别获奖。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货赛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是唯一一个由中国举办的国际新闻摄影大赛。  相似文献   

7.
周立新 《新闻前哨》2007,(2):98-100
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一幅获金奖的作品因作用电脑造假而被取消获奖资格;2004年7月。我国某报记在西安暴雨报道中利用数字技术将“积水”变成了“洪灾”,并通过网络在美联社发布后,被一位远在芬兰的读揭穿;2003年4月1日,有着25年从业经历的摄影记布赖恩·瓦尔斯基,因为制作一张用电脑处理的假照片,被洛杉矶时报社解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蒙明国 《新闻界》2003,(1):56-58
(续上期)(10)必然与偶然摄影作品与绘画作品的一个根本不同点是:绘画作品是艺术修养与功力的必然体现,即水平高的作品感染力强。如要临摹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大虾,没有一二十年的功力是不行的,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力,临摹出来也未必神似。而摄影佳作除了艺术修养与功力外,还多了一个偶然性,也就是运气。如李晓斌的《上访者》这幅作品,被顾铮誉为:一个会不断被提起的影像,一个会不断提供新的解读可能的影像契机。从作者提供的背景资料看,这幅作品的诞生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记者打街。当时李晓斌在北京大街上与上访者相遇时立…  相似文献   

9.
李超 《新闻爱好者》2008,(12):168-169
2008年3月25日,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落下帷幕。64位国内外摄影师的78幅(组)作品分别获得8类16个奖项。陈庆港、郝笑天、李含军、张村城、李强、赵亢等是本届大赛获得金奖的中国摄影师。一张张富有震撼力的新闻照片,无不传达出作品所表现题材内容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05,(8):78-78
荆门日报社刘义忠、张洪(448000)认为:一幅新闻图片能不能吸引读眼球,要看这幅作品是不是精品。而打造精品图片要做到:  相似文献   

11.
华赛十问     
每一次国际新闻摄影大赛,往往都昭示着当下新闻摄影传播的新动向与新趋势。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刚刚在杭州落幕。作为本届华赛组委会成员,笔者全程观摩了华赛的评选过程,零距离观察到评委关于新闻摄影相关的观点与观念的交锋,我们获得了很多思考。我们将这些思考整理成文,旨在引起新闻摄影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求同存异。一问:评新闻为主,还是评摄影为主?新闻摄影评奖,是评新闻为主,还是评摄影为主?这在国内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在全国性、特别是各省的新闻奖评选中,新闻摄影评委的主体大多由记协领导和各报总编辑构成,新闻摄影专业人士相对较少。新闻界领导层面的评委,往往更多地关注照片所反映的新闻题材是否重大、是否当年的典型事件等等,即新闻价值元素.而对照片本身的形象语言则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的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企业宣传工作者,是责刊的忠实读者。一天大雪纷飞,我在外面采集素材,一名电力运行女工冒雪巡检的画面跃入我的眼帘,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感动,为了突出运行女工工作的艰辛,我把大雪中踏出的脚印作为大面积前景,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并取名为《巡检》,自认为意景相符。可每次拿去参加摄影比赛都不能入围,请专家给予请教。(相机:尼康50,焦距28MM)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6,(7):43-43
据近日《中国日报》报道:首届亚洲新闻摄影比赛颁奖仪式于6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摄影大赛由亚洲新闻联盟和中国日报社共同发起。来自亚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英国、美国、俄罗斯的500多位作选送了20000幅(组)新闻摄影作品参赛。其中亚洲6个国家的摄影师参评的8幅(组)作品,分别夺得突发性新闻、非突发性重大新闻、经济及科技新闻、新闻人物、日常生活新闻、化及艺术新闻、体育新闻、自然及环保新闻的金奖,另有160幅(组)作品获优秀奖。  相似文献   

14.
陈健兵 《新闻前哨》2002,(12):40-40
如何拍好和用好新闻照片,一个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就是看新闻照片是否有新闻意境。一、新闻照片必须有新闻意境什么是新闻意境呢?新闻意境是渗透着新闻摄影者某种感情的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新闻照片是对新闻事实忠实的纪录或表述,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栩栩如生的图像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新闻照片是一种视觉新闻,它是通过照片上所看到的背景、人物、物体反映新闻主题,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新闻照片的纪实性。如果一张照片没有新闻意境,它可能是一张艺术照片…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日益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众传媒承担着反映这一深刻变化的历史责任,经济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在新闻传播的舞台上大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6.
时刻准备着     
程文军 《军事记者》2005,(9):i0002-i0002
没有战争的痕迹,只有一片湛蓝的天空。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取景,战斗机的玻璃舱盖和蓝天便成了双重背景,玻璃舱盖倒映着飞行员的头盔,蓝天中两架战鹰掠过。战斗机座舱内,飞行员在静静地等待起飞,头盔下面刚毅的脸颊在鸦雀无声中孕育着无穷的力量,像鹰一样炯炯有神的目光直盯着前方……这就是摄影作品《领头雁》表现的飞行员等待起飞的场景。作者刻意选择了低角度拍摄,以天空的博大来对比座舱的狭小,用蓝天中战鹰的“动”来衬托飞行员的“静”。在这一大一小、一动一静之间,飞行员忠于祖国、守卫和平的形象跃然而出。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他们用自…  相似文献   

17.
“图文并重”在新闻界是一个响亮的、有诱惑力的口号,愈来愈多的报纸在向往着、尝试着、实践着。 一“图文并重”是办报理念的创新 1、从“并茂”到“并重”是当代报纸的与时俱进。 我国的报纸经历了无图到有图的漫长阶段。即便到了有图的时代,版面上的图片最初也是很少、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2002,(12):41-41,42
在欢度国庆节、喜迎十六大的宣传热潮中,北京市几家主要的报纸,新闻图片不但数量大增,而且多有出彩之处。仅以国庆后的一周(1-6日)为例,日报、晚报、晨报、北青报、法制报、娱乐信报、劳动午报等7家报纸,就先后刊发了各类新闻图片120余幅。日报、晚报、晨报和北青报还分别设立了摄影图片专栏、专版,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多彩,图片质量好,印刷精良,版面设计新颖,具有较强的震撼力,显现出在整个新闻宣传中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5月9日,《东南快报》刊发了摄影记者柳涛拍摄的一组题为“马路陷阱”的新闻图片,3幅组图记录下一名在大雨中骑车的男子狠狠跌倒的瞬间(见附图1、2、3)。这几幅照片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在业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新闻摄影职责与道德”的讨论。支持的声音是,摄影记者的职责所在,无可厚非;反对的声音是,记者的职责不该超越社会公德,现场的记者即使不是“守株待兔”,至少也应该选择先助人而非先拍照。  相似文献   

20.
华威 《青年记者》2010,(9):51-52
3月25日,第六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揭晓,8大类16项金、银、铜奖和优秀奖各归其主。用新浪文化频道新闻稿中的话说,这次华赛“高扬‘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为促进中国和世界新闻摄影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摄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华赛正在成长为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声誉日隆的新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