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罗 《东南传播》2015,(8):53-55
同性恋的"出柜"问题是社会现代性中区别于异性恋观念主导、家本位伦理道德的一个显像的社会议题。过往研究大都偏向实证,分析同性恋群体的媒介接触、集体认同、道德观念、文化偏见等;还有些研究则着重阐释同性恋群体的不同媒介形象。本文拟以新闻生产的研究视角为基础,结合"库克出柜"的媒介报道框架来试图阐释"出柜"如何被媒介赋予意义。文章认为,媒介建构着同性恋看与被看的媒介现实、同性恋者自身由想象到行动的转变及诠释该群体的现实生存图景。在媒介积极赋予"出柜"以意义的背后,更是有一系列的话语隐喻。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新闻中心新闻、财经两个频道六年间(2009-2014)有关“蚁族”群体的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探究大众媒介对该群体的建构方式并比较不同媒介的报道。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党媒和市场化媒体在蚁族形象的建构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无论是对“蚁族”群体的关注深度还是对“蚁族”个体的呈现程度,二者均明显不足。大众媒介的建构方式,对蚁族问题的顺利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类型化广播是广播抓住有效收听群体,由服务"大众"到"适位"传播的转变,是媒介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的产物。本刊从这期起,将连续五期刊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覃信刚关于解析类型化广播的文章。这五期的题目是《关于类型化电台的解析》、《类型化电台产生的媒介背景》、《类型化电台的子群体》、《类型化电台的定位》、《类型化电台的营销》。  相似文献   

4.
从畅销小说到票房过亿的电影再到创造收视奇迹的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的系列媒介产品进行了众多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它抓住了不同媒介的基本特征,利用媒介融合的背景建构了一条新的文化产业价值链条,不仅吸引了大量广告商的加盟,同时运用差异化的叙事手段来讲述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职场故事,满足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民众对于成功的美好愿望,从而为大众媒介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5.
公益广告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政府部门主导到企业及媒体主导和参与的发展过程。如今,公益广告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广告主题多样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媒体和渠道从传统四大媒介到各种小众媒介再到互联网.其发展始终紧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公益广告是面向社会大众,针对现实时弊和不良风尚,通过短小轻便的广告形式及其特殊的表现手法,激起公众的欣赏兴趣,进行善意的规劝和引导,匡扶正义,树立新风,影响舆论,疏导社会心理,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道德和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运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发展为目的广告宣传。”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群体所反映出的一些特质可以视为当前社会的缩影和折射,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形象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来呈现,对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建构进行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大众媒介新闻价值观的必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来考察武汉地区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长期的新闻报道是如何建构起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媒介形象的。  相似文献   

7.
卢美宇 《声屏世界》2022,(4):98-100
随着社会生活的加速,人们对短视频媒介也愈加依赖.在媒介文化场域中,不同文化通过争夺话语权来谋求权力,短视频摒弃了宏大统一的叙事话语,以其后现代文化特质,解构了传统媒介叙事体系,释放了大众话语权,改变了传统媒介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权力格局.短视频通过对主体进行全新的"惯习"建构,使大众深度参与社会文化景观的建构中,加速...  相似文献   

8.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9.
大众媒介使用自己的话语视角和传播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报道,从而建构了农民工的拟态现实,这种拟态现实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但农民工的现实与大众媒介之间的拟态报道,使得农民工群体被设置为隔离的报道地位。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郑宇 《今传媒》2013,(11):20-22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在各个方面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很大差别。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评价与主观印象。本文运用量化统计法,并将数据进行编码后,输入 SPSS 软件对该群体报道的有效样本月份分布、报道篇幅、话语类型、话语主题、消息来源、报道涉及对象类型、话语立场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描摹出大众媒体关于该群体的报道图景,并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  相似文献   

12.
"知青"这个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烙印的群体,在媒介影像中的形象建构和叙事策略,体现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从历史记忆中的"知青"到媒介影像中的"知青",经历了从现实叙述到创造模仿,再到符合当下社会媒介文化接受意愿的源自叙事力度的取向,展示着时代与观念的变迁。本文旨在分析"知青"题材的影视剧从反映时代风貌、呼唤集体记忆、构建价值观念三个层次来建构"知青"形象,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知青"影像中,那一代人所留下的毅力、激扬、友善、向上的精神风貌,也给我们提供了开阔的形象构建空间。  相似文献   

13.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4.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媒介并不总是代表舆论。在近代中国,媒介仍然只是少数上层阶级的讨论平台,以党见、派见为本位,政治动员的舆论建构部分依赖于意见领袖与人际传播。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白话文运动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媒介语言的变化使得"在特定阶层内部的信息流动,借助白话文和报刊,向社会普罗大众扩散",对媒介功能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危琼 《新闻世界》2010,(9):112-114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事物和塑造形象的特殊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剩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剩女"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欧洲的媒介素养体系建构采用了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本文梳理了欧洲媒介素养理念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并从欧洲国家和欧盟两个层面分析欧洲媒介素养体系的建构理念、措施及实施情况,解读这一模式的建构思路与途径,尝试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周志平 《编辑之友》2010,(10):29-31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Ⅰ·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再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当下的媒介融合正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诸多的全新特质,并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出发,研究影响人们交往的媒介渠道在女性性别角色建构中所起的作用.笔者以媒介的发展为时间线,以女性在不同媒介时期的信息接触模式为切入点,研究媒介的发展造成的社会情境的变化对女性获取信息的接触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并且研究在这一变化中,女性角色建构的过程及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加重和中国社会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大众媒介老年形象的呈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媒体对老年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再现仍处窘境。本研究以近年媒体报道为文本,分析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现状、媒介成因以及老年媒介消极形象建构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