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近年来,引入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整合治理已成为趋势,如何精准识别舆情发展阶段是舆情治理的重要内容。[方法/过程]文章依据网络舆情系统理论与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理论,聚焦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衰退期,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衰退期研判指标体系;通过Python爬虫技术获取数据,结合SKEP算法及RBF神经网络进行多案例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文章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衰退期研判指标体系,RBF神经网络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提出了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衰退期的引导策略。为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定位网络舆情关键节点、加速网络舆情衰退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做好舆情工作对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会对政府形象以及政府决策产生影响。构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打破地方政府部门和区域之间的信息壁垒,对于提升地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婧 《新闻传播》2022,(3):17-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崛起和“互联网+”战略的全面施行,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新时代高校师生获取资讯最重要的方式,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核心问题。本文选取上海近年发生的舆情热度较高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为样本,研究各类媒体的影响力、可信度和传播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部门高效应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整理与归纳,通过E-R模型系统分析主题舆情的属性特征,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四个维度诠释主题舆情的传播范围及程度、舆情主题内容强度、主题舆情生长规律及状态、舆情受众意见分布等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要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国内外关于网络舆情演化规律、预警机制和对应评估的文献综述开展深入研究。对网络舆情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舆情产生后可有多种演化方式,舆情5维特征决定了舆情的产生、发展和演化,把引发实现行动作为网络舆情的末端不利于应对处理;对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理论及分类进行研究,主要归纳为基于专题舆情、舆情主体、信息传播和网络行为的网络舆情演化机制研究;对网络舆情预警的理论及技术进行研究,核心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涵盖舆情主题、舆情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媒介、舆情受众的指标体系各有侧重并不完整;对网络舆情应对的理论及评估进行研究,论述网络舆情的应对做法较多,研究系统性网络舆情应对方法的相对较少。最后针对网络舆情演化、预警和应对理论的研究综述,提出相应的具体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姜锡明 《今传媒》2016,(9):9-10
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核心区,目前主要的历史使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提升新疆地方政府形象和提高新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在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加以论述,以期对新疆网络舆情的应对及新疆的社会稳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网络深刻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思维方式,成为了舆情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为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可对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提前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及预测,打破了以往高校传统的限制、围堵等简单的方式来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含义与特征,揭示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全媒体全通道的传播镜像已经凸显。当前,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公众表达舆情和传递声音的重要窗口。在此环境下,系统全面深入探讨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规律已显得弥足重要且必要。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科学引导和构建专业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是打造服务型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反复性舆情作为网络社会中常态化存在,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和科学预测,有助于引导舆情健康发展,维护网络社会稳定。文章构建了面向反复性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和权重测量。在此基础上,以"垃圾分类"舆情事件为例,通过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剖析了舆情主体、舆情客体、关键传播节点等不同指标在舆情各阶段所呈现的特征,重点比较了舆情反复阶段与其它阶段特征的异同。研究结果为反复性网络舆情的有效识别、风险评估及科学引导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温锦清 《新闻战线》2013,(1):101-102
能否正确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与应对舆情危机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切实提高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应对舆情危机的能力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网络和舆情信息工作是对普罗大众相关利益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效表达,是民情和民意的重要载体。在大数据时代,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入侵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必须构建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便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为此,文章基于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传播周期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预警机制和监管体系两个方面,论述了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对面向网络舆情创建政务流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情境知识采集、政务流的组织、创建、实施四个阶段进行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其次,对政府知识、网络舆情情境和情境知识地图进行知识本体建模;最后,基于情境和知识构建面向网络舆情创建政务流的知识管理模型,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分析人人网可用以高校舆情研究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以状态、日志、视频为因子及通过大样本测算出的敏感性权重系数构建舆情态势量化研判体系,对舆情的当前程度及未来趋势进行研判,最终提出社交网络时代的高校舆情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博客、微博等公众网络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互联网舆情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舆论表现形式。互联网舆情反映了公众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政治态度,是领导同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通过建立科学的互联网舆情信息监测、预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对互联网舆情信息进行分  相似文献   

16.
舆情监测与危机应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人们对事物价值判断的表达。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舆情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如何运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有效化解舆情危机,对于保障企业、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一位大型企业高管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信息复杂多变,并且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民众的认知和应对带来了新的挑战.群智能优化算法作为一种新兴算法能够更应用到网络舆情信息的认知和应对中,所以需要在明确当前我国网络舆情信息认知和应对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掌握网络舆情信息主动权、建立预警机制、构建监测体系等方式来管理网络舆情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方建移 《新闻实践》2014,(12):46-48
任何政策或者项目实施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近年来,围绕PX项目、垃圾处理、城市管理等议题进行公共决策时所呈现的"沉默立项开始,聚众反对叫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要走出这一怪圈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沟通,寻求公众的支持,积极构建重大项目决策的舆情分析和舆情应对机制。近年来,许多地方围绕重大项目决策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但影响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政策的顺利推进,而且由此引发的社会对立情绪加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埋下了再次发生冲突的隐患。因此,认真研究和科学构建重大项目决策的舆情分析和舆情应对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舆情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积极应对。对于高校来说,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应对和管理舆情事件,是维护学校声誉和形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要通过提升舆情预警能力,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创建校园宣传平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创新学生思政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等措施加强对高校舆情的管理。做好高校舆情应对,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及时应对和处理负面舆情事件,我们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等智能化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网路舆情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的网络舆情应对现状,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导致的舆情应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来提升高校的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网络舆情管理水平,进而保障高校网络舆情良性发展和高校工作的安全稳定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