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袁世凯与唐绍仪关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腾 《历史档案》1998,(2):105-112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袁世凯对唐则不断提拔,使唐从一个品级低微的幕僚,逐步升迁至清王朝的一品大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任国务总理,成为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人物。然而,在民国法制问题上,二人产生了根本的分歧,导致了袁、唐最终的分手。袁、唐关系直接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局,揭示这一时期的袁唐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袁世凯(1859-1916年)比唐绍仪(1862-1938年)大三岁,出生在交通闭…  相似文献   

2.
从报业资本结构来看,19世纪末,外资在华办报占据绝对优势。据耶稣会189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一共有中外文报刊76种,以传教士所办报纸为主。从"戊戌变法"开始,民营资本逐渐进入报刊业。据清末民初的报刊调查显示,民营资本在整个报业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1905年,《大公  相似文献   

3.
<正>袁世凯是清末民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清末民初社会演化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理应受到学界重视。但是由于袁世凯晚节不保,悍然帝制自为,人们对袁世凯的认识始终未能跳出"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之藩篱,把袁世凯本来丰富复杂的一生,进行简单的定格,我们认为这种简单片面的治史模式和粗放标签式评判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维 《传媒》2007,(2):35-37
2005年上半年,首先由北京《京华时报》的掌门人吴海民爆出"中国报业的冬天提前到来了"的警示,把一直在业界悄悄流传的耳语摆上了台面,结束了对中国报业盲目乐观评价的舆论.此后,各种中国报业遭遇拐点、滑坡的不利数据与专家分析频繁刊于各种研究类学术类报刊.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8):6-11
刘师培是扬州仪征人,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与章太炎相媲美;一生历经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五四运动三个时期,其报刊活动与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相互交织。刘师培的报刊活动前期主要宣传排满反帝的革命思想,中期主要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及教育思想,后期主要宣传保存国粹、支持袁世凯称帝、反对新文化运动。刘师培的报刊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刘师培的报刊活动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学者形象的典型之一,他的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9,(2):58-68
近代女性报刊与女权运动关系密切:女报既是觉醒的知识女性表达自我诉求载体;也与"政治事件"的女权运动紧密互动、彼此形塑。民初女子参政运动中知识女性既运动"参政"又办报"议政",为女权运动与女性报刊互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唐群英、张昭汉等代表的民初女权主义者基于共同政治诉求,在舆论场域形成声援之势,借女学校、女性社团等营造女报传播网络;其办报角色定位趋向"自下而上"代表女界立言的"论政型"女报,而不同于晚清"自上而下"的"启蒙型"女报形态;意在内政、外交事件的即时评论中呈现女性"在场",勾连共和政治与女权诉求之关系。参政运动及其知识女性的媒介实践展示了她们如何在"革命"转向"共和"的"政治机会"中,藉报刊媒介在体制内形塑女性政治认同的初步尝试;也反映了其时多元政治利益表达的媒介场域,从性别平等视野审视共和政治的舆论潮。  相似文献   

7.
辛亥以后的袁世凯与康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腾 《历史档案》2003,2(3):107-111
袁世凯与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清末尤其是维新变法时期两人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戴逸的《戊戌年袁世凯告密真相及袁和维新派的关系》、张华腾的《康、袁交往与戊戌维新政治格局》、杨天石的《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等文章中均有阐述,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摧残新闻言论自由的手段变本加厉。上海新闻界为争取新闻言论自由的斗争,更加艰苦复杂。在斗争方式上除同盟会(包括国民党)报刊比较直接外,私营报刊一般都比较隐晦曲折。它们既反对袁世凯,又不敢公开对抗,于是便动脑筋想出各种巧妙招数,《申报》的表现就十分典型。 1、借别人之口宣泄自己的心绪。袁世凯为欺骗社会,披着法制外衣摧残舆论,1914年1月首先抛出了《报纸条例》。对此,《申报》没有正面抨击,而是用阐明尊重舆论、维护民众民主权利的必要,来否定箝制舆论的做法。如提出:“报纸天职有闻必录,取缔过严非尊重舆论之道,故应取宽大主义”,还说“权势之辈以蹂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舆论观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核心。1902年,梁启超提出豪杰为"舆论之仆"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报馆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两大天职;1912年,梁启超却主张,"善为政者"表面自居"舆论之仆",而暗中为"舆论之主"。梁启超舆论观的这一重大变化,有诸多原因:在反袁与拥袁的二难抉择中,他以归国为目的;在新闻与政治的职业纠结中,他以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研究舆论的过程中,他以立宪政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令他对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妇女报刊,按其发展情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端于戊戌维新时期,勃兴于辛亥革命前夕,到民国元年达到高潮。此后,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高压钳制舆论,妇女报刊逐渐趋于衰落。据初步调查统计,从1898年到1919年出版的妇女报刊,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究竟是怎样的人?本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讲述一个"沉重的袁世凯"。大量有关袁世凯的图片史料包括口述回忆,或者来自于100年前西人报刊,或者由其亲人、身边人提供。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发表。比之国人的脸谱化,当年西人的报刊杂志却对袁世凯有几乎全然不同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刘威  向舒 《图书馆界》2013,(6):34-38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主要靠报刊。这一时期的重庆,渝籍志士同全国各地革命志士一道,在发动、参与武装起义的同时,也广泛开展办报活动,这些活动在重庆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页。该文从重庆图书馆收录的1894--1912年主要报纸着手,对重庆清末民初的报纸传媒活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于具有论政传统的中国士人而言,"谈政治"与"不谈政治"的问题在民初显得尤为突出。相较于时人集中于五四时期相关论述,本文将视线拉向五四之前的民国初年,集中探讨梁启超、黄远生、张东荪等对"谈政治"颇有"忏悔"的舆论家,梳理其民初的舆论经历及对"政治"的态度变化,借助其对政治"入"和"出"的转变,离析民初舆论界从"政治"转入"社会"的思维动向及其辩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问题,学界深入探讨了其缘由,但对袁世凯遭罢黜之前的史实梳理尚显薄弱,特别是对袁世凯五十大寿及其影响重视不够。在清末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袁世凯五十大寿的排场、造势之大,刺中了清廷上层年轻贵胄们的心。因此,慈禧、光绪过世之后,这些年轻贵胄就肆无忌惮地把矛头对准袁世凯。其次,对袁世凯开缺之后的社会舆论反应亦注意不够,报刊舆论对袁世凯开缺的认识与同情,正好为袁世凯赚足了社会声望。最出乎清廷意料的是外国媒体所表现的惋惜与遗憾,而此正为之后历史发展埋下深刻的伏笔。放逐袁世凯加重了清末以来本已缓和的满汉畛域,导致满汉官僚矛盾激化,是清朝快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数字报业发展战略的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传播格局日益形成,传统报纸出版行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报纸出版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牢牢把握多元传播格局下舆论宣传和传媒市场的主导权,成为摆在报纸出版业全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根据新闻出版总署领导指示,总署报刊司从2004年起,着手对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对我国报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估。在对报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在对报纸出版单位的创新实践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8月,报刊司在《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中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报业”,…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中国民营报纸实现整体转型成为报业主流,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了民营报业发展,一批商业报刊抓住有利的媒介生态环境,积极操持报纸股权,实施企业化经营,并利用传播新技术和探寻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快自身发展,开拓了我国报业发展的新路.然而,上海报业市场也常被津贴痼疾、恶性竞争、格调不高等不利因素阻挠,致使民初上海报业呈现出独特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7.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媒介并不总是代表舆论。在近代中国,媒介仍然只是少数上层阶级的讨论平台,以党见、派见为本位,政治动员的舆论建构部分依赖于意见领袖与人际传播。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白话文运动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媒介语言的变化使得"在特定阶层内部的信息流动,借助白话文和报刊,向社会普罗大众扩散",对媒介功能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新闻     
我国首次公布报业年度发展报告报业成为发展最快行业之一本刊讯记者袁报道:2004年我国日报平均期印量近1亿份,稳居世界第一;2004年中国的日报千人拥有量达75.86份,较2003年增长6%。《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公布的多项数据表明,报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8月5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报业产业研究报告《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报告中说,2004年,我国出版的日报数量占全球日报总量的14.5%,也就是说世界每7种报纸中,就有1份出自中国;中国的日报千人拥有量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科技》2007,(10):28-28
<正>在传统报业面临新媒体、新技术挑战的严峻形势下,"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成功建立了"一次生产、多元发布"的全新报业新闻信息综合处理以及跨媒体出版平台,提出数字报业发展战略思想,推出中国第一张  相似文献   

20.
朱世溱早年曾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1915年在英国留学期间,他撰写了一部题为《欧西报业举要》的评述性论著在上海《申报》连载。在对英国等欧洲报刊进行评述的同时,也对中国报业的缺失展开了反思和批判,具有十分明确的媒介批评意识。他批评中国报纸存在重论说轻新闻等现象,指责报纸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因素影响,不能真实报道和客观评论。他主张报刊应通过反映国民主体意见的方式,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他批评中国报刊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信誉不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