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丁”该钉还得钉王炜曾经有人把报刊上登出的“更正启事”,戏称为报刊的“补丁”,可如今这样的“补丁”已很难见到了。是不是现在的报纸、刊物上错误已经绝迹了呢?远远不是。事实上,如今不少报刊上出现的错误比以前更多、更奇,有的甚至到了让人不忍卒读的地步。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时评的发展势头相当蓬勃,几乎无一家报刊没有时评。但是“近年蓬勃”并不说明它就是新东西,时评作为一种章样式,实属“久已有之”,通常关于时评的解释为“报刊上评论时事的章”,这说明其存在大体与报刊同时,当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3.
谈古论今说“剽窃”●路景云【夏县】“剽窃”是文坛上一种不光彩的丑恶现象。作为文人,一和“剽窃”沾边,立时便名落千丈,为人所不齿。但是,古往今来,剽窃现象始终绵延不绝,代不乏人,其因何在?无非是“名利”二字作怪。所谓“沽名钓誉”、“利令智昏”者是也。古...  相似文献   

4.
在文坛、报界,文章剽窃向来为人所憎恶,也在打击、治理之列。但“创意剽窃”这一现象却未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在看法上也许人们见仁见智,致使“创意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在长期的读报与集报中,经常发现一些文章题目十分相似,语言相近,甚至题目完全一样,而语言却不一样,特别是在言论、杂谈、杂志这些题材中,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一现象说明“创意剽窃”确实存在。 所谓“创意剽窃”,就是某一作者的一个“思维创意”,“文章题目创意”,甚至文章名字被多人采用,不但文名相似,文章里头内容以至情节也很相似,只是在文…  相似文献   

5.
一得录     
一得录新民杯征文本刊与新民晚报联合举办“涮人”者为何一再得逞史占旗最近,有的报刊揭露了一个剽窃专业户,此人名曰张勇。就是这个张勇,以各种各样变幻的笔名,以剽窃、篡改、胡编乱造、改头换面的手法,将炒作后的稿件,向内地报刊广为散发。此人手段格外高明,因而...  相似文献   

6.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  相似文献   

7.
“无形的手”主宰有形的市场我国进入WTO后,面对国外雄厚资本虎视眈眈的挑战,在市场这只具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无形的手”的操作下,报刊竞争日趋“白热化”,报刊按行政区域和行政部门均衡分布、“衣食无虞”的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变化,报刊市场的“两极分化”现象日渐明显,具体表现为“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读者爱不释手、市场占有率高的畅销报刊,其刊期、(开本)页码都出现“扩容”的趋势,而且发行量越大,则刊期越短,(开本)页码越多;而那些读者面较窄、发行量维持在低水平线上的报刊,一般都是刊期较长、(开本)页…  相似文献   

8.
斥新闻剽窃     
彬柯 《今传媒》2006,(3):35
近年来,学术界不时爆出“剽窃”丑闻,被斥为学术腐败,成为过街老鼠。此类现象,不时见诸媒体,已不是什么秘密了。然而,在新闻界,也有一股“新闻剽窃”的歪风,却未必具有学术界剽窃他人劳动成果那样的“知名度”,甚至尚处于“秘闻”状态,因而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与批评,一些“新闻  相似文献   

9.
现象性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进行的报道。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新类型。和传统“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现象性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往往是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报刊常见的“某某现象扫描”、“某某现象透视”等多属此类。  相似文献   

10.
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期刊是创造精神文明、探求科学真理的芳园,是圣洁无瑕、冰清玉洁的净土。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欺骗伪造等学术腐败现象不断出现——从前几年上海理工大学的“科技精英”胡黎明,到近来合肥工业大学抄袭多篇论文的博导杨敬安、北京大学剽窃10余万字的博导王铭铭,学术期刊再也  相似文献   

11.
因为乱用“罄竹难书”这一成语而闹出了笑话,由于没有弄清“令尊”“家父”这些称呼的用法而导致混乱……针对当前在语言应用上频频出现的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现象,中国逻辑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等8家单位5月25日正式发起“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为全国公开出版的中文报刊“挑错”。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6,(1)
话说报刊市场一大“怪”文丁夫民谚云:“文化市场一大怪,内部报刊公开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人们已经见“怪”不怪。然而,这个“大怪”隐伏着一种可怕的后果——导致报刊管理走向无序!国家对内部报刊管理有一系列明文规定,如新闻出版单位不得刊...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新闻评论自身演变在新闻报道方式逐渐丰富的影响下,出现了评论散文化现象。新闻评论散文化有其历史的渊源,在我国报刊评论发展史上,报刊评论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立足之始就与夹叙夹议的散文体裁相融合,“形成了述评式言论的胚胎”[1]。散文化的报刊评论就是早期多样化的评论文体中的一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以后的新闻评论较为突出其政论性,评论对象也常局限于国内外的政治大事,尤其在“文革”期间,散文体报刊言论一度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以及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评论的内涵和功用得到了新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市场上有一伙不正当的二道贩子,到处套购商品,转手牟取高利。在新闻战线上,亦有类似的“二道贩子”。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剽窃基层作者的材料,改头换面转寄其他报刊来牟取稿费。他们“套取”原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从基层通讯员寄上来的稿件中剽窃。我们湖南日报农村部在收到的同一题材和内容的来稿中,常有数篇署名各异,分不清谁是真正的作者。有时把“二道贩子”的稿件发表了,  相似文献   

15.
读者一定会从报刊上见到:“漠人”、“边塞”、“边城”、“塞外”、“雪城”等署名的文章。许多编辑们也会收到这些署名的来稿。来稿上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政治部审稿专用章”的朱红大印,落款地址是“甘肃省临洮八里铺部队新闻中心张雪城(或王玉琴)”。人们当他是一名军人,一个作家。我要在这里告诉世人,他是一个专门从事剽窃报刊上文章的“剽客”!  相似文献   

16.
从今晚报“上楼”看党报发行韩凌目前,国内报刊发行有一种“围城”现象。一方面,在“城内”即邮发报刊由于发行费率偏高,服务质量偏差,发行量不甚理想等原因,想冲出“城”去自办一番,希冀出现发行量上升、广告收入增加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城外”即自办发行的...  相似文献   

17.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8.
不知是少数同志整天忙于工作无暇理发,在某个活动中,无意被摄了下来,还是摄影者疏忽了自己投稿对象是军内报刊?反正,近来常见一些“大包头”走上了军内报刊版面,让人看后如食苍蝇,实乃倒胃口,“大包头”现象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已不仅仅是形象问题了。军人留什么发型,《内务条令》早有明确规定,就连入伍不久的新战士也能答出个一二来。为什么少数同志就是我行我素,明知故犯呢?报刊宣传是一种导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要避免“大包头”现象在军内报刊上出现,对摄影者来说,在“抓拍”时一定要选好“角度”,对编…  相似文献   

19.
现象性新闻是近年新闻写作中出现的一种新类型。它以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为报道对象,它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往往是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带有一定的现象集纳性质,可以归为通讯一类。报刊常见的“某某现象透视”,“某某现象扫描”等多为此类。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9,(4)
所谓报刊批评就是对报刊传播活动及其有关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报刊批评是伴随着报刊的产生而出现的,是由报刊传播和报刊阅读发展起来的。报刊的传播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活动,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出版家(包括编辑)“大抵是‘传播文化’的。”因此,报刊批评也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