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主席诞辰日是西方媒体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和阐释中国的重要机会,本期就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中西方报道,选取新华社和《南华早报》两篇稿件,分析探讨如何跳出毛泽东本身,来传递我们想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期我们选取英国《卫报》的《从毛到市场的30年历程》和新华社播发的《1959及以后的西藏:纪念与"争议"》作为案例。作者分别总结了境外媒体经济报道的一些经验,涉藏报道在借鉴西方媒体写作技巧及在语境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人们对“寡妇年不宜结婚”这一说法并不陌生,于是特意赶在虎年之前结婚的做法就不奇怪了,但该怎样把这样一个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现象写成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报道却并不简单。英国《卫报》的这篇报道,就对虎年春节前中国人扎堆结婚的现象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笔者认为,其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各种报道技巧对这一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还原。  相似文献   

4.
本期选取美联社关于中国人口普查的报道,以及法新社和英国《卫报》关于中国祭孔的报道进行点评,前者剖析了外媒在报道中如何试图揭示中国的现实、变化与发展趋势,后者探讨了如何为祭孔报道这个“旧瓶”装入“新酒”。  相似文献   

5.
9月17日到25日,我作为《北京周报》和《中国与非洲》(隶属《北京周报》)的记者,参加了“感知中国”在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采访活动。在非期间,与报社后方以及非洲分社密切配合,通过杂志、中英文网站、北京周报新浪官方微博和《中国与非洲》FACEBOOK社交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多媒体、零时差、全方位、图文并茂的立体报道,为不同平台受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问题 作为全球第一本专门探讨数据新闻的著作,《数据新闻手册》这样对数据新闻下定义:用数据报道新闻。自2013年中文版的“数据新闻手册》在网上面世以来,国内业界和学界纷纷展开对其的关注和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数据新闻的理解。章戈浩认为,“数据新闻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洁从新闻呈现形态、新闻生产流程和新闻行业的发展三个角度对数据新闻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文卫华认为“数据新闻是记者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挖掘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最后以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以图表、数据为主,辅之以少量文字的客观、系统的报道以及良好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诞辰日是西方媒体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和阐释中国的重要机会,本期就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中西方报道,选取新华社和《南华早报》两篇稿件,分析探讨如何跳出毛泽东本身,来传递我们想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今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对外传播教程》,是长期从事外宣工作的资深专家沈苏儒的作,是1990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报道业务基础》的增订版。当年,朱穆之同志看到这本书的写作提纲后说:“对外宣传很需要这样的基本教材,它的出版对培养和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业务水平会有很大的作用。”而赵启正同志在看书后给作写信说:“我发现这是我需要读的书。”  相似文献   

9.
房宁 《对外大传播》2010,(11):50-50
本期选取《华盛顿邮报》的《中国富人考虑如何帮助他人》和新华社的《伊春客机失事打破中国民航69个月飞行安全纪录》两篇文章,前者剖析了如何在热点新闻的报道中抢占舆论高点,后者通过整理文章的采写过程,解析了突发事件报道如何兼顾"新闻、现场、深度"。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和2006年夏季,美中两国分别遭受了飓风“卡特里娜”和强台风“桑美”的袭击。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本国发生的自然灾难的报道是很不相同的。本文以自然灾害发生后1周时间内《人民日报》对“桑美”的报道和《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的报道为对比样本,通过对两家媒体报道内容构成、侧重点、新闻价值体现、对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论证新闻文化不同对媒体的报道影响;并基于此对国内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东莞的“民工荒”》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中国给医疗制度开出药方》两篇文章为实例进行点评,通过分析外媒作者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启发中国媒体如何做好对外经济报道,以及宏观题材的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12.
本期我们选取新加坡《海峡时报》的《中国农村的“现金牛”——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市场》和香港《南华早报》的《昂贵的医疗费用令穷人不堪重负》作为重点案例。作者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外资银行如何抢滩中国农村市场和境外媒体聚焦我国新医改方案及他们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3.
艾珺 《文化学刊》2012,(2):184-185,194
历来文士讲究"雅兴"、"雅趣"。清代诗人查为仁(1695-1749)《莲坡诗话》有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查氏此诗前半部分说的便是所谓文人雅趣,后半部分显然是世俗生活俗务"开门七件事"了。元杂剧《刘行首》戏文有道,"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代指“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  相似文献   

15.
郝朝帅 《文化学刊》2013,(1):161-167
电影《金陵十三钗》问世后受到了较多的非议,这其中透露出以何种姿态面对历史悲情的意见分歧。对于民族记忆中最深痛的那段历史,当代走过从无法言说到直面惨痛的一个过程。而这种直面伤痛的文化姿态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处境,又与今天人们面对世界时普遍的自信心态,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2008,(2):I0002-I0002
自2007年“关注森林·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启动以来,这次已是第二批采风团赴林区采风。本次采风的主题是“抗灾重建振兴林业恢复生态”。采风团由《人民日报》常莉、新华社何俊昌、《中国青年报》聂北茵、《生态文化》杂志陈风四名文艺家组成。先后赴广西黄冕林场、雅长林场、桂北县宛田乡,贵州的玉舍林场、兴义市七舍乡、六枝特区花德河林场、省林科院采风。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才流失和回流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媒体关注的报道题材。比如,今年初美国《纽约时报》就发表过一篇题为《逆势而动,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的报道;时隔半年,法新社选取一个有利时机再次关注这个话题,而且做得比《纽约时报》那篇报道更客观,启发也更大:  相似文献   

18.
地方新闻是我国新闻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掌握不好外国读者兴趣和阅读习惯、目标受众针对性不强、写作手法平淡,地方新闻往往流于内容空泛、主题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不到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标准。如何以全球视野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从具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小见大”吸引和打动读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文章《面对危机,东莞并未放弃希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文章称,新华社不断更新有关伤亡数字和救援队伍遇到的困难的消息,播发的报道源源不断,"达到了国际水准"。以下几个侧面可以管窥新华社的抗震救灾对外报道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的。  相似文献   

20.
本期点评文章分别选取美国《新闻周刊》和新华社文章进行点评,前者对如何让企业新闻鲜活起来有所启发,后者就如何对外报道揭秘题材阐发了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