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1966年8月,上海的街头出现了北京的红卫兵.他们穿军装、戴袖章、扎武装带,一副救世主的模样.这以前,上海的红卫兵好像没这般装束,自然也没这等威风.在复旦,我看见一圈罔的人把他们围在操场上,猛烈地为他们的演讲鼓掌;在我就读的中学,我看见他们演示了教训牛鬼蛇神的武斗……不久,学校也有了选派红卫兵去北京串联的名额,我们这些非红卫兵只得乖乖地靠到一边去.  相似文献   

2.
北卡大学教堂山校园(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与杜克大学相距仅数公里,同处于北卡州研究三角园区(RTP)。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教授是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出生在纽约,早年学习历史与哲学,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做研究,师从文化研究领军人斯图尔特·霍  相似文献   

3.
人……人……人……到处都是人.天南海北的学生,聚向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造反的湖南长沙,然后困在长沙,又涌出长沙,操什么口音的都有,穿什么装束的都有(许多年后,我一看到描写红卫兵的电影、电视,动辄一律穿绿军装,就感到可笑,感到太"抽象",太"典型",太不真实,太服装"脸谱化"了.比方说,戴线绒圆帽,穿对襟布扣中式便装的上海男学生就比比皆是,一眼就能认出是"阿拉"),什么心态都有;站台上已经人满为患,不亚于多年以后的打工潮,但人们还是一波一波地冲进来--"冲"这个词,一点儿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4.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登上天安门,这天阳光灿烂,他老人家神采奕奕,戴上了红卫兵袖章,首次接见天安门广场上成千上万的红卫兵。这张照片曾经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一)1966年8月18日下午,毛泽东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接见红卫兵。这次接见大会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主持,由刚刚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中共中央惟一副主席的林彪讲话。陈伯达在开幕词中说:  相似文献   

6.
传说中,秦始皇曾经下令挖掘孔坟,而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破坏孔子墓事件,发生在1966年。被红卫兵小将们捣毁的不仅仅是“孔家店”,更是中华文化的命脉。遭遇浩劫的孔子故里,在全国破四旧运动中损失最为惨重。  相似文献   

7.
从本质上讲,西纠这件事反映了文革初期,党内一些老干部希望借重一种群众组织、也就是一部分红卫兵来抵制文革路线的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8.
由彼得大帝倡导创办的俄国第一张近代化的报纸《新闻报》产生于 1 70 3年 ,是俄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始。俄国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在农奴制改革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9世纪后半期到 1 91 7年是俄国资产阶级报业发展的顶峰时期 ,其发达水平并不逊于欧美各国。十月革命后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本土消亡 ,部分流向境外。  相似文献   

9.
孙冬明 《青年记者》2007,(16):74-74
《伊犁白话报》是新疆第一份报纸,也是一份近代报纸。创刊于1910年3月25日,停刊于1911年12月18日,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听说格瓦拉,还是“革”中的少年时期。今还记得当时的“大报”和许多红卫兵小报批判他的“游击主义”、“军事冒险主义”,起码是把他作为“准修正主义”来批判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从事中国新闻史研究工作的人来说,这件事是又一次警示:要研究材料,即使是第一手材料也要认真校核甄别。  相似文献   

12.
现为某公司职员的张振国是最早接受毛泽东检阅的红卫兵。1966年他16岁,是北京市25中学的初三学生,6月中考取消,张振国度过了最难忘的一个暑假——这个假期很长,直到10年后,他才重返校园。[编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6,(5):36-37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右上一图)“红卫兵”是“文革”期间全国性的以大、中学生为主的群众性组织,于1966年5月下旬最早在北京出现,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当日,天安门广场上,站着一望无际的人群。口号声惊天动地。(上图)  相似文献   

14.
一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嘉定县长征公社的回乡知青,俗称"74届".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谆谆教诲下,我也跃跃欲试,很想"作为"一番.  相似文献   

15.
预定8月份开幕的洛迦诺电影节已经宣布,届时他们将特颁荣誉大奖给中国导演陈凯歌。得到这个类似于终身成就奖的殊荣,多少说明了获奖的电影人已经功德圆满,功德圆满是有资格写厚厚的自传,总结自己的一生的。但陈凯歌显然还没老到那个份儿上,从1984年的处女作《黄土地》算起,他的导演生涯不过17年,他自己也还不满50,  相似文献   

16.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逍遥游》一中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而普遍的道理,“万物皆有所待”。人类无论是面对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身,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形式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新闻自由也不例外,只有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新闻自由,没有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期,外国传教士与维新派在传播西学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及20世纪初的出国留学潮,改变了中国知识界对于西学的态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号召人们推倒清朝统治,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以平等、自由、博爱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考察现状,总结历史,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新书报竞相创刊发行,如从1899年到辛亥革命前,仅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就有30多种,并渐以东京和上海为轴心,形成了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报刊网,大量刊载相关的译著。“自1902至1904年,几乎一半翻译书籍与历史和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当代语境入手,归纳了“报人”作为一种职业称谓的使用情况,并论证了“报人”的本质含义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密切关系:维新派的办报人物是“报人”的发源。本文还对“报人”的内在含义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往往是以征服者自居,尽管这次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化交流都来得深刻,影响更为深远,但交流的双方是完全不平等,甚至是处在对立状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