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青少年进行“孝”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孝者德之本”,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在现代,“孝”教育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孝”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孝”是以人性的自然情感为出发点,构成仁的基础,落实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孝在家与国两个层面上的等值同构,导致了“孝”在“家”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2007,(12):9
“孝”在各种“礼”中排首位,为什么孝敬父母如此重要?这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父母是人类最自然的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爱父母是最容易做到的。  相似文献   

4.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曾子认为“孝”是德之根本,一切教化均由此生。孝是做人之要道;孝是天下之至德。孝不局限于家,大孝使天下人敬养父母,万众安康。孝贵在恒常.充溢于正道与正气中。曾子孝道观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治国方略之一,对后世影响绵远流长。国内各民族,周边国家、地区无不奉行孝悌之道,其已成为友好相处的道德基础。包括孝悌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化传统.更是海峡两岸必然统一的思想基础与化动力。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孝道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孔子的孝观念为基点,分别探析了墨、道、法诸家及儒家后进诸子的孝观念,认为墨、道、法诸家与孔子的孝观念是有区别的,其中墨子以“兼爱’为前提,将孝的范畴加以扩大,要求爱无等差;老庄从无为的观点出发,主张抛开孝的外在形式,注重父子间的情感沟通;韩非子则径直否定了义慈子孝的意义,认为法规足以取代教化。儒家后进曾子在孔子孝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其涵容量,更加强调子女的躬身自省及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并将“孝”看作是人类活动的根本法则及一切道德规范的总纲。春秋战国时期孝道理论的发展,为汉代“以孝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以“仁”为核心价值体系,但“孝”却被孔子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孝”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仁爱”的基本精神,是“仁”的根本,中国几千年来以孝治国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孝”既是中国一切人际与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对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客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10.
朱子对孔子“孝”论有重大的继承与发展:给予“孝”明确的定义和解说,此其一;其二,赋予“孝”新的内容;其三,把“孝”纳入其理学体系;其四,重视常规教育和格物致知说与“孝”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活的流动的文化。现代社会对于朱子“孝”论应有所扬弃、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1.
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是诸道德之首。究竟何谓“孝”?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孝”观念有所淡化,甚至发生扭曲。本文试图从儒家孝道出发,来论证“孝”是永恒的主题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孝与忠是陈白沙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孝”是“孝悌出于天性”的内在情感的孝敬之心,“忠”是“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孝与忠相辅相成,均建立于深厚的、普遍的“爱心”之上。陈白沙以孝与忠为核心内容、以爱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笋”从“子”,先有“笋”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支”,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4.
受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尔雅》的影响,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然而,“孝”的原始涵义并非如此。本文从古汉字字型结构的文化蕴涵,以及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孝”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论“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孝”陈勇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的过程中,“孝”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对“孝”,人们的看法历来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批判地继承“孝道”这一道德遗产,大力提倡养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社...  相似文献   

16.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无法连接。  相似文献   

17.
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质,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出发点。在今天,“孝道”教育依然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今青少年孝道教育的现状;其次讨论了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的毖要性;最后针对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个实在人     
“‘道德模范’这个称号,我感觉太重了。我所做的事就是很平常的人做的很平常的事。诚实守信、孝老爱亲是天经地义的,借钱还钱也是很正常的,都应当是这个社会非常正常的事情,本来人与人的交往就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假如信任都没有的话,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是社会中有些东西不正常,才需要媒体舆论去矫正。”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范畴之一。经过数千年之演进,“孝”无论是内容(孝道)还是形式(孝行)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起源上看,“孝”的主要内容包括:“尊祖敬宗”、“事奉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它都是含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经过了“社会源起”、“家庭转向”两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孝”则正向“社会回归”。“孝”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孝”的教育,这在宗族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孝”可以称得上是宗族教育的核心。作为宗族教育的核心,孝的教育对于传统中国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