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的诺言     
孩子的诺言,一般比我们大人更真诚,也更坚定。信守诺言,在孩童时期养成习惯,往往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小铁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离家很近,站在阳台上就能够望得见学校的操场。安静的时候,学校里打上课铃都听得见。我家的窗前有一条小路,小铁每天就是从这条小路上学。所以,上学放学的时候,只要趴在窗台上一看,就能够看见小铁的踪影。这条小路像一个宽银幕,每天上演着他们这些孩子追逐嬉闹和许多有趣的事情。一般我在家时,总爱趴在窗户前看看他们,这给我带来好大的乐趣。学校离家近有离家近的好处。那天中午,匆匆吃过午饭,撩下饭碗,小铁就要出屋,说…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条熟悉的小路。每天我们都要从这条小路上经过,这是我们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这条小路的路面至少有5米宽  相似文献   

3.
如东县港南小学位于掘兵公路的左侧。从公路到学校,约有二、三百米的距离,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上学、放学,人多路窄,很不好走。一到雨天,又烂又滑,更难通行。尤其难走的是路中间那座小木桥,一走到桥上,便“吱吱”作响,曾有些人跌下了小河。许多家长不得不天天送孩子上学,接孩子回家,这不但花去了生产时间,而且增加了很大的精神负担。行路这样难,到底怎么办?去年下半年,港南小学的领导上组织教师讨论。讨论中,有两种意见:一是打报告要求上级领导解决,一是发动师生,依  相似文献   

4.
卢春 《职业技术》2004,(3):38-38
小的时候,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街,热闹非凡,一条是巷子里的小路,冷冷清清。每天上学我都要走大路,因为那时我喜欢热闹。而姐姐却喜欢走小路,但每次放学,姐姐都会迁就我去走大路。每次我开心地走在那条热闹的大街上时,却从未想过姐姐为什么喜欢走冷清的小道。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我慢慢地长大了,但我仍旧喜欢热闹,成天嘻嘻哈哈,像一个“疯丫头”,我总是把自己弄得很开朗,很开心的样子,喜欢去挑战新的生活,认识新的人和事物--我习惯了这种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增多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都要学着去适应,有的时候真的觉得累了,人…  相似文献   

5.
阿楠 《江西教育》2006,(2):18-20
南昌市的司机都知道,孩子们上学和放学的几个时间段不要开车从学校旁边过,那个时候肯定会堵车,因为学校门口和附近的马路上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孩子们的安全始终是父母心中最挂念的问题。在一所小学校门口,一位家长对记者这样描述她看着孩子走进校园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手拉手     
从我们村到学校有六里远的路,中途要过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走过小桥去学校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一条是田间小路。因为走大路要远一些,因此我们更多的是走那条田间小路。我和田晓慧每天都一起上学。我们走在路上时手拉着手,走在路上经常碰上别的同学,大家就汇合在一起走,有  相似文献   

7.
《宁夏教育》2001年1—2期合刊上登载了宁晋写的题为《从夏令营看孩子谈教育》一文 ,读后我颇有感触。我想以类似的写法 ,就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看到的一些现象 ,也归纳成文字供家长们参考。学校门前接送孩子的家长多我们学校虽地处县城中心地带 ,但不位于交通要道之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路遇车辆的机会不算多 ,行走还是比较安全的。可是每到学校上学或放学时间 ,送接孩子的家长的自行车、摩托车总是将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路远者(最远者也不过二三里路)来接送 ,路近者也来接送 ;低年纸学生家长来接送 ,高年级学生家长也来…  相似文献   

8.
古老的小巷     
在我们学校前面有一条年代久远的小巷,我每天上学、放学都从这条巷子里走过。每当我从小巷走过时,都会有一种时光倒流  相似文献   

9.
阿楠 《江西教育》2006,(3):18-20
南昌市的司机都知道,孩子们上学和放学的几个时间段不要开车从学校旁边过,那个时候肯定会堵车,因为学校门口和附近的马路上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孩子们的安全始终是父母心中最挂念的问题。在一所小学校门口,一位家长对记者这样描述她看着孩子走进校园的感受“:现在报纸上刊登  相似文献   

10.
割草的孩子     
是个秋日的傍晚。割草的孩子走在去河套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像根没抻直的粗绳子。一一得一。日头还有个屋山那么高。日头像个烧红的铁蛋子。今日放学晚,孩子没顾得写作业。一泡尿现在还憋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放学晚是因为有几个同学没背过小九九。一三得三……其实,他也没有背过。如果老师让他背,照样也是站在教室里竖棍儿,照样也要挨老师的克。三四一十六。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只穿条紧紧巴巴的短裤头。紧走慢走,不对,三四一十二,四四才是一十六。路口,有洗完衣裳的大嬷和婶子脚前脚后地往家走。娘说,上学就该知道要好了,一五得…  相似文献   

11.
现在小学都在减负,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留的作业不是很多,半小时以内就可以写完。但也有一些学校留的作业,需要孩子每晚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放松的机会,并且写完作业后时间所剩不多,不能出去玩,必然会磨蹭——反正这之外也没有乐趣,不如边写边放松。  相似文献   

12.
倪中华 《上海教育》2008,(18):55-56
每年的9月1日,对许多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特殊时刻,因为又一批孩子进入新的学校。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初入学当成是一件大事,早早为孩子准备好上学所需要的学习用品。许多学校为了迎接新生,也做了大量的学前准备工作。入学对孩子来说是个新的开端,家长、学校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3.
家住丰台区的陈女士这几天一直忙着打听市区内哪所学校的寄宿班比较好,她想让儿子上了高中后住在学校,这样可以省下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全部用到学习中。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住在学校学习气氛比家里好。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之友》2013,(Z1):15-16
校访是指家长访问学校和教师。在中小学,大多数家长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机会,主动与班主任老师交流。通过主动校访,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教师,与教师商讨教育孩子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家长校访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家长接送孩子时面对面的交流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正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进行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这种沟通非常有针对性,虽比不上家访了解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  相似文献   

15.
几许 《家长》2005,(Z2)
孩子就要背上书包,告别熟悉的幼儿园去上学了。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转变到以学习为主的学生生活,孩子和家长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家长朋友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帮助孩子迈好上学的第一步。一、做好向往上学、喜欢学习的心理准备。要告诉孩子,背起书包,就是小学生了,学校是帮助你实现梦想的好地方。可以在开学前带孩子到学校里走一走、看一看,熟悉一下新的环境。开学前,可以在家里开一个简单温馨的入学庆贺会,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故事,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二、准备适应新的作息时间。与上幼儿园相比,上学要“…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上学与放学的时候,常是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帮孩子背书包,不管是年轻的妈妈,还是年迈的爷爷,只见他们手里提着,身上背着,毫无怨言,孩子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有时,连学校的每日打扫都是家长包办代替。在家里就更不用说了,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事都依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中小学减负力度的不断加大,南京市放学时间大大提前,多数小学放学时间在下午3点或者4点左右。这就给很多的双职工家庭接孩子放学带来了不少后顾之忧。没人接怎么办?小孩放在托管班,安全怎么保证?不少家长开始期待:是否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也能待在学校,等家长下班之后再去接。为了满足家长需求,前不久南京市在琅琊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汉口路小学等数所小学试点"弹性放学",家  相似文献   

18.
2月11日晴世界上有一种爱,是完全可以打动任何一个人的心,这就是母爱。——题记在我的印象中,有一条路让我熟悉的无法再熟悉,我闭着眼都可以走回来,这条路就是从我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妈妈单位,再从妈妈单位到我家的路,这条路就是我每天上学的路……为了让我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好的教育,无论幼儿园还是小学,我上的都是县城里最好的学校,然而我家离学校较远,送我上学就成了难题。不过妈妈还是坚  相似文献   

19.
上学的路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每天都会做同样的一件事情,从家里走去学校,再从学校走路回家。这条路我已经走了四年了。我喜欢这条连接我家和学校的小路,四年的时间走过很多次,现在它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了。我的家在农村,从我家走路去学校需要三十分钟。每天早上,我吃完早饭,就去上学了。从我家出来,首先要走一小段乡村的公路。乡村  相似文献   

20.
卫如 《江西教育》2006,(9):17-18
在当代家庭中,最牵动家长心的问题便是“如何教育好子女”。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家长就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教孩子背故事、学算术;孩子再大一些,家长就把孩子送进经过慎重选择的学前班,让孩子学舞蹈、弹钢琴;上学后,更是为了把孩子送进好一点的学校,托付给好一点的老师而煞费苦心,更不必说把送孩子进各类课外辅导班,不惜重金给孩子增加营养,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了……用家长的话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成才!”“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成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正确与否。人在成长历程的各阶段,心理特征也不同,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