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苗族史诗《亚鲁王》讲述了苗族英雄亚鲁一生的英雄业绩,其命运之坎坷、其性格之坚韧、其对手之凶残建构了史诗的发展脉络.亚鲁一生中拥有诸多对手,但其与兄长赛阳、赛霸的争斗才是贯穿整部史诗的主线.文章通过分析亚鲁英雄形象,在比较多篇《亚鲁王》异文的基础上,以英雄对手母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史诗蕴含的苗族“人类同源”的观念,并分析了史诗内蕴的麻山地区苗族传统的祖先崇拜意识,认为史诗是对苗族远古社会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及苗族丧葬仪式《指路辞》的田野调查实践中发现,在人类传统社会生活中,构成身份认同的方式可以由区域性共同生活环境、语言使用的民族性、宗教信仰的同一性、社会记忆的历史性等多层次特点所组成。民族身份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对于社会历史的记忆都有着相同的情感和来自"本位"的自觉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亚鲁王》以蝴蝶、糯米、集市等诸多意象构建了一个富饶宜居的祖居地,以30余个地理空间流转点出自东向西的迁徙路径,通过地理叙事显现出麻山苗族悲怆的迁徙历史。族群记忆感召族人在迁居途中重建与族源地相仿的地理空间,在丧葬仪式上吟咏祖源地以召唤亡魂回归故土,这两种形式为麻山苗族"归冢"意识的民族精神心理显现。史诗文本与演唱时空构成"互文性"关系,地理意象与"归冢"意识贯穿始终,形成史诗文本"沉郁悲怆"风格与丧葬仪式"向死而生"特征的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5.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呈现历史变迁的本真状态时,塑造了一个被苗族人民奉为精神领袖的王者形象,大多数学者称之为"悲壮的英雄"。人神同体的亚鲁王既有英雄的典型特征,又有凡人的性格特点,他的主导思想是以民为本,即为了族群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而舍弃个人利益,改变自己的心性,忍辱负重,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王者。  相似文献   

6.
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代苗族聚居区的《苗族创世纪》是苗族口头流传唱诵的创世史诗。史诗的传诵主要通过主持巫事的巫师世代传承和延续。从社会记忆理论来看,《苗族创世纪·雷神史话》就是通过"祀雷"仪式和巫师的"现场操演",来建构历史真实,向人们展示苗族远古社会的"认知记忆"和"行为记忆"的。  相似文献   

7.
在壮族民间师公教祈雨仪式中经常被唱诵的壮族英雄史诗《布伯》塑造了一个多次与雷公斗争、为人间解除干旱的人间英雄形象。在泰国东北部,解释芒飞节起源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在"智斗"的情节上与《布伯》极其相似。通过比较二者的内容,可发现侗台语族群口头叙事与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张力,其背后是深厚的越巫传统、稻作文化与蛙崇拜。  相似文献   

8.
《开路词》是海葩苗族的口传经典,主要应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开路环节,祖师为亡灵指引道路从而顺利到达祖居地。海葩苗族《开路词》内容分为:祖师把刚死去的死者游荡的亡灵喊回来、祖师指引亡灵走阳间路、走阴间路及交代所需注意的问题、祖师告诫亡灵正式与人间告别。海葩苗族《开路词》反映了苗族社会的灵魂观以及祖先崇拜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主要以歌师(东郎)传唱方式进行“表演”的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被誉为是苗族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亚鲁王》通过独立场面的串连叙述方式、在叙述中主动诱引旁观者能动性的表现以及以性格动作展示情欲的本质特征呈现出了鲜明的戏剧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苗族文化中,寻根意识作为一种母题,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民族稳定的文化心理;从麻山苗族丧葬史诗《亚鲁王》的神圣仪式及诗化的阐述方式中,可以看到寻根意识的普遍存在,使苗族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原初生命感觉和敬畏之情,形成一种把万物生命看作一体的生态自然观;这种生态自然观展示了苗族的原初生命感觉和思维方式,带有原始信仰的神圣性,使得敬畏自然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在人与自然相互信赖的和谐亲缘关系被破坏的现代社会里,寻根意识具有尤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关于历史的记忆,史诗中隐藏的远古文化信息蕴含着初民对待自然、生命、死亡和宇宙的观念。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所流传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口头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史诗中所呈现的丧葬文化进行解读,试图揭示口头文本《支格阿龙》丧葬仪式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通过丧葬仪式表达的彝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史诗中的丧葬仪式,其建立起来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道德、伦理、情感的象征性交流体系,通过这一交流体系,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伦理情感上达成了一致和统一,从而使民族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12.
《亚鲁王》是苗族长篇叙事史诗,于2011年6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从“何处唱”、“唱什么”、“如何唱”和“为何唱”四个方面对《亚鲁王》的演唱传统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其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乌蒙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是东部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乌蒙山区彝族丧葬仪式上必有"恳合呗",毕摩唱诵彝文经书、孝子跳铃铛舞和唱孝歌。关于"恳合呗"中的铃铛舞起源有多种说法。通过汉、彝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结合"恳合呗"的历史传承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汉文文献、彝文文献、口碑文献、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等,探析彝族丧葬习俗和"恳合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复合型史诗"的代表,亚鲁王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因此,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亚鲁王文化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有效借鉴西方文化整合理论,对亚鲁王文化进行文化整合研究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史诗带有鲜明的稻作文化模式,史诗的三大母题包含众多文化原型,可以综合运用民族志研究以及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列维-施特劳斯的结...  相似文献   

15.
流传于云南直苴彝族地区的创世史诗《冷斋调》,是在丧葬祭祀场合使用的祭词,也是“梅葛”中最古老的部分。其中表现的原始宗教思想,尤其是对神灵的崇拜及相应的禁忌规定,构成了直苴彝族死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史诗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但它的传承场丧葬仪式却一直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史诗中的神灵禁忌思想也继续影响着祭祀仪式,保证了仪式的神圣和完整。  相似文献   

16.
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麻山地区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研究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哲学、文学、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语言学、神学、管理学等学科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此文仅用管理思想中谋略的视角,从坚持正义谋略、坚持智慧谋略和坚持粮草先行谋略来对亚鲁王的军事谋略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贵州麻山苗族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最突出的体现是其丧葬仪式。笔者将从时间过程、空间场域、主体表态3个方面理清麻山苗族丧葬仪式,并从功能论和"阈限理论"的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于麻山苗族丧葬仪式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苗族史诗主要有创世史诗、婚姻史诗和迁徙史诗。创世史诗探究宇宙初始、天地万物的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婚姻史诗有着“关于过去的回忆”,留下了“历史的影子”;迁徙史诗记载了民族悲壮的迁徙史。苗族史诗孕育着十分丰富的哲学社会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对苗族史诗的分类模糊不清,或以"苗族古歌"概而论之,或借用别的民族史诗分类方法来套在苗族的史诗分类上,无法反映出苗族史诗分类的科学性。从已经出版和抢救记录到的苗族史诗情况看,国内外苗族的史诗属于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婚姻史诗和英雄史诗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