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3.
2000年以来,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研究内容的丰富性、语料范围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理论问题的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和薄弱环节。未来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除了要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拓宽语料范围,还应重视现代语言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理论思考与事实挖掘相结合,努力拓宽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王维《相思》诗版本多样,异文现象复杂,本文通过对《相思》诗版本的梳理与异文的考证,指出:《相思》诗异文情况至宋代已经基本出现,明清两代新出现的"春来"与"愿君"版本直接影响《唐诗三百首》的选编与今本的定型;异文的产生与时代、政治、选家的诗学主张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一书包括专题理论和个案研究两大部分,注重语言理论的总结和语言事实的分析,探讨和总结了一套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简明、科学、实用,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极具启发性。实践证明,该书对汉语词汇学特别常用词演变研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常用词演变研究迅速发展,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该文在分析常用词演变研究中研究对象、内容、所用语料和使用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研究中应该明确界定研究对象,均衡和拓宽研究内容,重视汉译佛经语料,并积极与方言结合,来进一步深入常用词的演变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汉语中常用的113个单音动词的带宾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从构宾成分以及构宾成分的语法性质等两个角度,对汉语构宾成分的历时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得到了构宾成分在历时发展过程化中有丰富化、复杂化的趋势,而构宾成分的语法性质以体词性的成分为主,谓词性的成分为辅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汉语中常用的113个单音动词的带宾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从构宾成分以及构宾成分的语法性质等两个角度,对汉语构宾成分的历时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得到了构宾成分在历时发展过程化中有丰富化、复杂化的趋势,而构宾成分的语法性质以体词性的成分为主,谓词性的成分为辅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表“相遇、遇到”一组词的考察,观察它们在历史上演变发展的过程,认为从先秦至元明清时期,表示“相遇、相逢”这一义位主要由“逢”和“遇”来承担,二者在历史上的使用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说既是常用词,又是汉语基本词汇中的一员;表示“相遇、相逢”这一义位的“碰”则出现相对较晚,大约在清乾隆年间才出现;通过对“碰”字使用情况的调查,为《古本水浒传》可能是后人伪作提供了旁证.  相似文献   

10.
刘雯 《文教资料》2009,(23):36-37
现代汉语中表示速度的高低最常用的一组词是"快、慢".本文作者通过历时考察,分析了表示"速度高低"的两极义场的义位的演变.表示"速度高低"的"快"与"慢"发展过程是不同步的,"疾、迅、速"与"快","迟、缓"与"慢"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相应地表示速度高低的两极义场也有所演变.  相似文献   

11.
工具动量词作为动量词系统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萌芽于先秦,定型于魏晋南北期,经过唐宋至明清几百年的发展完善,其语义类别与句法功能等在现当代已趋成熟,并呈现出鲜明的附加语义特征。工具动量词的产生主要受到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及语用类推的驱使,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由工具名词借用为工具动量词经历了一个"从实体到事件"的转喻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英语中情感的概念化过程的研究表明,在这一过程中,隐喻和换喻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情感的语言表达,多是共时的研究,鲜有历时的探讨。本文试图对情感语言进行跨语言的历时研究,即利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从历时的角度,对比研究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英语形容词BARE的衍生词,副词BARELY在形式和意义上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不同极性。基于语料,文章欲从历时的角度考察BARELY的主观性特征。研究发现,从17世纪到20世纪,副词BARELY主观性特征增强,客观性特征减弱。从语言结构维度看,BARELY会与人称代词、认知动词以及否定算子等语言元素进行搭配并体现出特定的语言现象。从语言范畴维度看,BARELY逐渐倾向于以受话人为主体,体现正面情感,具有较强的认知特征。总之,英语副词BARELY的主观性不仅体现为功能和意义上的转变,还表现出明显的范畴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诗经词典》中的拟声词加以甄别和补充。以文献、文意和字形相结合来确定是否拟声词,归纳出《诗经》拟声词的四个特点。参照后代材料,可以看出:摹拟同一主体的拟声词间具有语音联系;重新审视上古复辅音声母问题,对韵部间关系的认识可开辟一条新路;词语结构的发展与语体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字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而个人却越来越追求个性。由此而导致语言,这个原先相对稳定和有较清晰语法规范的系统开始开放、多元、复杂和多变起来。针对教育部和中国语委在2007年8月公布的“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社会各界人士议论纷纷,反映不一。如何科学看待和妥善处理这些新的语言现象,多元文化思潮也许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介词在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介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是不同的。介词主要由动词语法化而来,尤其是赋元动词。“以”、“用”、“持”、“取”、“捉”、“著”、“将”、“把”、“拿”、“使”这十个介词都是在连谓结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它们的宾语经常是工具成分,所以称之为工具义介词。这十个介词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标记相同的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以”和“用”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直到清代后期才消失,而“用”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持”在西汉萌芽,“取、捉、著、将”出现在中古汉语阶段;“把、使、拿”在唐宋时期才出现,相对较晚。除了“用”之外,其他介词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最终都没有在普通话中保存下来,“捉、使、拿”在方言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社会的窗口,词汇也是如此。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大量新词新语纷繁而至。唯有翻译好这些词语,才能让国际社会及时跟进了解中国当前社会。本文以奈达博士的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一些基本翻译方法,诸如直译、意译、直意译相结合,来探讨如何翻译中国特色新词新语,以求获得最自然与贴近的对等。  相似文献   

18.
英汉新词语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两种语言新词语的产生从构成和使用来讲具有相似的文化心理;同时,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传统使得同一新词语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又存在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衣服”义名词主要有“衣”、“服”、“衣服”、“衣裳”.唐至元时期,“衣”为主导词,“衣服”和“衣裳”的搭配较为灵活新颖,“服”的使用范围很有限,搭配的成分十分单调.明至清时期,“衣服”和“衣裳”形成并存竞争之势,取代“衣”的主导地位,“衣”和“服”的语素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以“衣服”为主导词,方言中“衣裳”的用例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从词汇层面看中国式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词汇角度,运用语义场理论、搭配理论和语用负迁移理论探讨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原因,并提出了登防中国式英语词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