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杰——王勃王 勃的诗构思新奇,清新中蕴含着宏放浑厚的气概。他与同时代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后人誉称为“初唐四杰”。 诗骨——陈子昂陈子昂在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和刚健的风格。其诗词意激昂,质朴刚劲,故有“诗骨”的誉称。 诗佛——王维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家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维这位亦官亦隐的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诗画成就俱高。后人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无我之境”表现得很充分,其诗意境深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论摩诘诗画之语,常被解作:摩诘诗入画三味,而其画则入诗三味。  相似文献   

3.
诗禅合一--试论王维诗歌的静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禅宗思想有一定的联系。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构设了一种“诗禅合一”的静境美。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时代背景和母亲宗教信仰的影响,他具有很高的佛禅修养。王维山水诗的禅味体现为两种境界:一种是在般若“空观”的映照下表现出的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另一种是在“空观”之外,将佛教禅宗与老庄思想相结合表现出的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虽然王维的山水诗蕴籍禅味,但却不能把他单纯理解成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因为在他的禅境里其实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他的山水诗并没有因为佛禅思想的影响而完全失去人生的热望,生命的火焰其实从未熄灭,整体表现为“空观不空”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了他四首诗。王维为人别具一格,诗也别具一格。历代诗评家,多称王维诗有“禅意”,本文试举几例,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译,意为“静虑”。禅是佛教思想中的一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唐代名诗人,同时又是名的画家。他的画流传下来的极少,但据史书记载,当时他曾有过大量的绘画创作,并被称为南宗画派的开山之祖。王维自己有诗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足见王维对绘画的造诣是很深的。因此,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兼画家,诗与画之间就必有相通之处,亦即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  相似文献   

7.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集中一个“空”字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  相似文献   

8.
<正>王维(公元701年—公元761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流传千古的诗句,均出自王维之手。王维中年以后写的诗具有浓郁的“佛性”,后人称他为“诗佛”,享有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的盛名。王维的笔下,自然之景为什么被描摹得那么空灵静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佛教禅宗文化对他的影响谈起。佛教于东汉初年从印度传入我国,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朝。唐朝时,佛教对生死关系的深切参悟和对世界本质的透彻理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当时的不少诗人,如柳宗元、贾岛、白居易等,都有一定的佛教情缘,都曾与寺院禅林的僧人有过很多交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作为“诗佛”,王维的诗作很多都是浸润于佛理的。王维一生习佛,最初是因为风气的浸染,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特别是中年以后政治上的压抑,佛教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安慰。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佛教是深有体会,也是有所得的。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诗作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这正是习佛甚深的诗人在艺术上得佛理禅心之助而精妙绝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吕玉栋 《考试周刊》2010,(56):19-20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由于他的作品中充满浓浓禅意,后人称他为“诗佛”。本文试图通过对王维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文心态等多方面因素探求王维的忘求之境与佛门情结,反映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王维“趋附”李林甫一说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昌武先生在《唐代文学与佛教》一书中,曾提出王维“趋附”李林甫的问题。他认为,王维“对黑暗现实容忍、忍让”,发展的结果,是“不分善恶,甚至支持作恶”。他以王维的《重酬苑郎中》一诗为据,指责王维“结交了李(林甫)的书记苑咸”,诗中的“‘丞相’指李林甫。……以李林甫比曹参,不只是比拟不伦,而且是谄谀过分。”又以《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一诗为据,指出:“只要是对李林甫在开元后期到天宝初年的活动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些谀词与事实相距多么遥远。”因而得出王维对李林甫“趋附诌媚”的结论(《唐代文学与佛教》9…  相似文献   

12.
陈栋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145-146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在诗、画两派,王维算得上是硕果累累,其中以其富有禅理的诗歌最为突出。本文将就王维的诗歌,分析他在禅学上的成就和其独特的造诣。  相似文献   

13.
[定位 ]1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他精通音乐、绘画 ,从而使他的诗富有诗情画意。苏东坡说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学习本诗 ,着重探索、体味诗歌的极高的艺术境界。2 .此诗是第三册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中的第一首 ,因此 ,应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背诵、鉴赏近体诗的基本要领 ,为以后鉴赏近体诗提供帮助。[切入 ]1 .诗“言志” ,而要真正理解作品 ,必须首先了解作家 :王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他的诗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2 .《山居秋暝》一诗美在哪里 ?竟境高在哪里 ?[探究 ]1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王维…  相似文献   

14.
皎然与禅     
皎然的诗多禅意,可总结为不嗜浮名薄利,深谙无言而道合之理,探寻幽远、空寂闲静之境。他的诗论,谈及的意、境、情、景、象涉及到了间境问题,其理论思想,多来自佛教,对后代以禅论诗有重要的启示。皎然的“复古通变论”也有与佛学思想相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画家.由于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佛教禅宗有精深的修养和研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寂”意境的营造并不仅靠诗人对禅宗的体悟,而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之体现.即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表现这种空寂美.  相似文献   

16.
王维与佛教     
王维(701~761)是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其艺术成就生前死后都有很高的声誉,绘画艺术独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终身学佛奉佛,诗画艺术成就与其较高的佛学修证是难分难解的。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因此其早年即相信佛教。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并师事大照普寂禅师。维平生亦虔诚奉佛,且素服长斋。他对佛学造诣亦深,每为诗文,辄寓佛理禅机于其中,故世有…  相似文献   

17.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名字就取自佛教的一部经书。他一生和佛学结缘深厚,雅称“诗佛”。苑成的《酬王维序》中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可以说,佛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自然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因此,在他的诗歌中蕴含着浓烈的佛学意趣自不足奇。  相似文献   

18.
评王维山水诗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开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空灵、静寂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本试图通过对王诗的分析,触摸王维的情感世界,感受其诗中自然山水背后的主观色彩,说明王诗艺术达到了“寓目骋怀”的境界,但尚未达到物我两忘的“明心”之境。  相似文献   

19.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 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为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 现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 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诗歌中不仅呈现出诗情与画面的完美协调,往往还包含着无限的哲理与韵味,即王维的人生之“道”——禅宗思想。文章从佛教“空”与“有”的关系、“胜事”的三重审美境界以及诗中蕴含的人生妙悟出发,围绕画面与人生哲理对王维禅宗诗展开深层次解读,为教师完整而有意味地呈现课堂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