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 3 0页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 ,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第 3 0~ 3 1页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填空 :年 10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地区会师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课文的叙述和这道练习题 ,有可商榷之处。众所周知 ,红军长征是分路进行的 ,各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行走的路线不同 ,最终走过的里程也就很难相同。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自 193 5年 11月 19日从湘西出发至 193 6年 10月 2 2日至宁夏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历时 11个月 ,转战湘、鄂、川、黔、滇、康、甘、宁、陕 9省 ,行程 160 0 0里。红四…  相似文献   

2.
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蒋介石和西南军阀之间矛盾的充分利用,是中央红军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准备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国民党当局探明红军的明切去向后,便在赣南、湘粤边、湘南、湘江边精心构筑了四道封锁线,调遣中央军和西南各省军队进行围追堵截。 中央红军要突破的第一道封锁线,是由广东军阀陈济棠奉命设置的。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依仗雄厚的政治、军事实力,公开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分庭抗争。 为了保存实力,陈济棠对蒋介石的“剿共”命令,采取了避实就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的严重情况下,党中央及军委开始进行了退出根据地的直接准备工作,1934年8月初,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向湘西转移,与二军团会合,作为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据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回忆:准备“在华南舶湘黔两省交界地区创建一太片新的苏维埃根据地”^[1],这段回忆与李维汉同志的回忆:“1934年7、8月间,博古把我找去,指着地图对我说:现在中央红军要转移了,到湘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率领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初,其总的战略目标是进入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然后在外线求得打破敌五次“围剿”战争。但是,随着湘江战役失利及受敌重点堵截,原定出桂北转趋湘西之目地已很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局势的发展,湘黔铁路潭新段拆毁,新化以西停建,从而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理屏障阻挡了日军侵犯湘西。一大批党政军机关、工业和学校迁入,湘西与四川、桂林一起成为抗战时期军政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战而兴的短暂繁荣没能得到长足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铁路交通支持。1972年湘黔铁路建成通车,又一次带动湘西社会大变迁。一大批工业随之迁移或投建到湘黔铁路带来的交通便利之处,湘西经济文化中心亦转移到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形成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三湘”泛指湖南全省,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关于三湘的源由,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陶澍不同意上述两者说法。他认为湘江下游有数十条支流,蒸水是细流,其他如  相似文献   

7.
<正> 土匪,通常指地方上以抢劫为业、坐地分赃、残害人民、危害社会的个人或集团。史书上亦称作“山贼”、“山寇”、“草寇”、“强人”等。 湘西土匪由来已久。明朝末年的澧水和酉水一带,就有人脸上涂着锅底黑灰,或者蒙着面纱,抢夺民间财物,被老百姓称作“强盗”和“抢犯”。到了近代,湘西方志和有关史料对湘西土匪活动的记载明显增多。比如咸丰二年(1952),溆浦底庄有土匪二三十人成群劫  相似文献   

8.
宜昌,位于湖北西部地区,是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川鄂湘三省的交汇点。上接巴蜀,下连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是连接川东、鄂西、湘西与江汉平原的通道,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机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自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  相似文献   

9.
在《湘行散记》和《湘西》里,沈从文以重返湘西的姿态审视和关注湘西的历史与现实,表达了他对现代性的质疑。在新的历史进程下,他重新审视湘西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探寻湘西世界的精神内涵,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并对湘西的未来寄予期望。  相似文献   

10.
工农红军长征战略方向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过去有同志认为;早在长征开始时,或在遵义会议前后,就确定红军去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向了,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大家知道,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党曾派出抗日先遣队作为长征的先导.1934年7月,党派寻淮洲,粟裕等同志率红七军团从中央根据地出发,到闽浙赣根据地与方志敏等同志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后组成红十军团,随即向皖南进军,准备在皖南一带创建根据地,开展抗日运动和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接着,同年8月,党派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出发,准备在湘西会合  相似文献   

11.
通道转兵前红军作战方向选择上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道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到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苏区的错误方针,制定了转兵西入贵州,向敌薄弱地区前进的正确方针红军由此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战略方向的正确制定也由此奠定了基础。通道转兵的胜利实现,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与王明路线执行者长期反复斗争的结果。斗争的焦点集中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方向选择上。红军退出江西根据地之后,王明路线的执行者顽固坚持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执意沿着赣、粤、湘、桂区境山区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湘行散记>中有关文本的分析,展示作者湘西散文长卷的创作心理及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1918年春,北洋军阀集团又发动了第二阶段对湖南湘粤桂联军的进攻,十万北洋军兵分两路,分别由第一路军总司令曹琨和第二路军总司令张怀芝统率,经由鄂湘和赣湘边界杀奔湖南。以谭浩明为总司令的湘粤桂联军由于内部失和,不战而退,北洋军吴佩孚部和张敬尧部兵不血刃,一路焚掠,轻取岳阳、平江、长沙、宝庆等地,继而又陷湘南重镇衡阳,湘中和湘西战场“捷报”频传。然而就在此南军全线仓促南撤,北军步步紧逼、穷追不舍的形势下,担任主攻醴陵、攸县的第二路军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溃败。追击中的  相似文献   

14.
以“梦幻创作”为中心,尝试着将沈从文的整个湘西乡土创作分为1922—1933年、1933年冬—1934年春、1934—1948年三个时间段来考察。1922—1933年,沈从文备受都市压迫,因此以梦幻般的乡土创作来对抗都市。1933年冬—1934年春,沈从文生活、事业成功,压迫感减轻;同时,1934年初的回乡让他认清了湘西严峻的现实,乡土创作的着重点开始变向,以《边城》为变向的标记,《湘行散记》为发生主要变化后的首部作品。1934—1948年,沈从文的乡土创作逼近湘西现实,梦幻色彩锐减。纵观沈从文一生,他始终无法彻底割舍心中的那份湘西梦幻情结,其乡土创作都带有一丝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长征开始时是主张突围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提出了建立黔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提出了建立云贵川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榜罗镇会议最后确定了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6.
大庸市位于湘西北.澧水中上游。大庸是湘西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湘、鄂、川边界物资集散地,是商品流通、文化交流和经济括动的中心,也是东部发达地区通往湘西的交通要塞和经济走廊。但作为旅游开发区还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情,1979年底,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来到湘西被推荐到张家界写生,才意外发现这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明珠。”从此,湘西这片无人问津的荒蛮之地开始为世人所瞩目。旅游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推动着大庸这座新兴旅游城市的发展,现在正逐步开发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二年春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五种丛书办公室”交给我们编写《土家族语言简志》的任务。五月,我们开始对湘、鄂,川、黔、四省土家族居住地区进行全面的语言调查。九月,在湘西大庸县调查时,“县志编纂办公室”张振莘同志拿出一个上有古文字的“铜镜”(暂名)来叫我们鉴别。当时,我们觉得在土家族地区发  相似文献   

18.
当前,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内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南岭腹地,地处湘、粤、桂三省结合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湘西地区开发县,革命老区.  相似文献   

19.
以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观照沈从文的《边城》,其浓郁的地域性色彩不仅显露出沈从文个人对于故乡湘西的“恋地情结”,其有关湘西的地方书写更是一次成功的地方诗学实践。《边城》所展现的“湘西世界”是在湘西地方性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想象而生成的虚构的“地方”,是沈从文根植于湘西的“地方感”所重构出来的一个彰显美善的理想化地方社会。透过对湘西人文生态和地方性知识的“深描”,沈从文在其文学的“湘西世界”中以独特的地方诗学实践重构了“文学的湘西”,艺术化地把湘西形塑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作为地方诗学实践的产物,《边城》“湘西世界”的美学价值对于我们当下建设美好社会,反思“无地方”问题等都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三湘大地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发源于南岭和湘西山地的众多河川汇聚成“沅渐元辰叙西澧资湘”九水,注入浩瀚的洞庭湖。青碧的君山岛漂浮湖上,著名的岳阳楼耸立湖边。洞庭湖以它特有的湖山之胜和人文景观孕育出了丰富灿烂的神话、诗文、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