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前进的动力究竟有几种呢?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导里一致肯定了有三种:1.经济结构即现实基础;2.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3.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我所特别感到迷惑的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过去有三种不同的提法。第一种提法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上引三段话里的提法,即上层建筑竖立在经济基础上而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意识形态平行,但上层建筑显然比意识形态重要,因为它除政法机构之外也包括恩格斯所强调的阶级斗争、革命和建设。第二种提法是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提得最明确的是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  相似文献   

2.
多年以来,“四人帮”极力鼓吹“上层建筑决定论”,宣扬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张春桥、姚文元在他们一九七五年春季先后抛出的两篇文章中,侈谈消灭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却绝口不谈为达到这个目的所必需的生产力的发展,公然否认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无限夸大为永远起决定作用。“四人帮”在辽宁的死党等更是直言不讳地说:  相似文献   

3.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比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如何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提得更高。现在必须弄清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教育应当是计划教育。本文就是按照这一观点,开展下列各方面的论述。一、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认识教育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指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必须反映经济基础并积极为基础服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斯大林则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提出:上层建筑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而折光地反映生产力的理  相似文献   

4.
“折光”原是光学上的术语,它被借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后一般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中间媒介间接地达成。斯大林在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关系上有一个著名的“折光论”,他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说:“上层建筑同生产、同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早已讲清楚的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生产力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但长期以来,这个基本原理几乎被“四人帮”所埋葬。他们出于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破坏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天下大治,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守法教育,教育他们自觉遵守我国宪法、法律和法令,遵守革命秩序,同一切破坏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现象作斗争。在当前,尤其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守法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革命导师历来对他们寄予无限的期望。列宁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和造就千百万  相似文献   

7.
一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列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与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特征和具体运行机制的认识,一直是交织在一起并互为前提、互相作用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一直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基本矛盾双方的关系是完全适合、没有矛盾的。与此相联系,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不再是商品经济,而是单一的计划经济。毛泽东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认真研究并深刻总结了我国和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一幅科学的总体建设蓝图。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就是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个“总体布局”是一个崭新的思想,它总结了我们党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建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及其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的是生产力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领导力量四个基本方面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而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是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并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型态,二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型态。社会主义只能发生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顶点上,社会主义所能确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基础,只能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当年曾反复强调落后国家在世界革命胜利之后,必须和平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而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同样认为应该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政治目的(共产党的领导)与经济手段(现代化建设)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本质论。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批判“左”、右两种思潮的理论根源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就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经济上。它要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决定论(认为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么表现为一种经济效果决定论(论为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左”、右两种思潮的理论根源:右的思潮,也就是反对坚持政治原则;“左”的思潮,则是不知应从政治原则方面去判断姓“资”姓“社”的问题。因此,只有彻底扬弃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才有利于排除“左”、右干扰,为改革开放摈除精神桎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当然也冲击着高等学校,而各种新事物正在激流中扬起风帆。一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社会协商对话活动,在高等学校生活中也日益活跃起来。十三大报告把它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理论上对它的意义、作用和基本原则做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各级领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特殊作用。现就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个转化中人起的作用,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一、科学枝术要转化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同社会生产力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论述。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①恩格斯也指出:“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②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辩证法思想。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设计和制造出先进机器设备,产生出先进的工艺方法,科学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是科学知识的物化,它体现为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是生产力的现实要素。  相似文献   

14.
答卷人:王怡(上期每月一卷制卷人) 1.我们通常所说的“法治”和“法制”有什么区别,“法治”和“依法治国”是一回事吗? 一般认为,“法治”(rule 0f law)是指一种法律的统治,意即将法看作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一种现实力量,一切国家权力必须低于它,服从它,并来源于它。而“法制”(rule by law)是指一种借助法律进行统治的方式,这是把法律看作一种工具,一种比其他统治手段更符合理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公民在身心上进行的一种政治引导、动员和感化工作。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这一工作如何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必须立足于我们所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现实状况,即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特点和根本任务出发。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协不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在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方面,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后,这个问题就具有更加紧迫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是社会形态的有机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革命导师不仅承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决定、制约作用,而且十分重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保证。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尤其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广泛致力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又必然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它在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历史运动过程中 ,发挥着多方面作用 ,其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促进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和实行了对资本的剥夺以后 ,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 ,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1) 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推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强调要发挥政治教育作用。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要使人民群众都深刻地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以及把这种认识付诸实现,可是它面临着重重文化困扰,“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因此,消除文盲、提高人们的经济能力、同官僚主义作斗争成为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设任务。列宁发展了政治教育的理论:突出了实践性是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抓住了生产力是衡量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的根本标准、执政党的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把握了政治教育“长期性”的根本特点。上述论断对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从其成效来看,效果是明显和突出的,苏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然而,列宁去世后,苏联背离了列宁的正确主张,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列宁新经济政策提出六十年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从而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延续和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